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85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管理第一章.docx

城市管理第一章

城市管理学第一章

多年前,张艺谋在《英雄》放映时说过一句话:

人们可能会忘记这部电影,但人们会记得在一片金黄的树叶里对打的两个穿红色衣服的女人。

   外景对于电影的意义不言而喻。

伍迪·艾伦的纽约、侯孝贤的台北、王家卫的香港……丰富的城市印象激发了导演的灵感。

   而杭州又激发了冯小刚怎样的灵感?

   在他的镜头下,西溪湿地、江南会、茶楼……是古朴优雅与现代融合的味道。

    回想当初,冯小刚说杭州给他的感觉,是那种“比较纯正的汉文化。

”清淡、有味道、雅。

“这城市感觉,一点都不输北海道。

   《非诚勿扰》上映六天,票房过了亿。

这个成绩是《梅兰芳》用了十六天才做到的。

这其中,不会没有杭州的因素。

   而城市的外景在成就影片的同时,影片也成全了城市的旅游业。

   拿韩国做例子:

《冬日恋歌》后,南怡岛突然游客暴增;《大长今》后,出来了“大长今主题公园”,首尔索性发行了一份“首尔韩流地图”,专门提供给游客,推荐那些韩剧拍摄地。

   连旅游书里都有了《跟着电影去旅行》。

   《非诚勿扰》里“西溪,且留下”才说六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下子为网上热门词。

搜索关键词语包括门票、交通、别墅、景点介绍。

这个城市中的湿地公园,一下子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秘之地。

   在幻想和真实之间体会城市的趣味,这种体验有点奇妙。

场景

西溪湿地某独栋别墅,大落地玻璃,阳光明媚得一塌糊涂。

   售楼小姐领着葛优观摩:

这是您的客厅,这是您的餐厅,这是您的主卧,这是您的……

   葛优走到室外的超大平台,别墅正对着一片私家湖泊,芭蕉掩映,溪水潺潺。

   电话铃响,舒淇打来的:

你征婚都征到杭州来啦,网撒得真够大的。

   葛优:

我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

   观众画外音:

(惊叹)这房子,得多少钱啊!

   解读:

这栋别墅是杭州给冯小刚做工作室用的,360平方米,是西溪创意产业园里面积最大的一栋。

西溪湿地周边的别墅地价,在2万-3万。

   场景

   夜。

   一艘挂着灯笼的摇橹船缓缓地溯流而上,柔和的光映出西溪的静谧。

   船头,艄公有节奏摇着橹。

   舒淇靠在方中信的肩头,气氛有些伤感,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

   摇橹船在夜幕的西溪水上远去。

   观众画外音:

真是谈恋爱的好地方啊……

   注解:

如今。

他们会很专业地同游客聊《非诚勿扰》的话题,兴许还撞着了,他还有可能说,他坐的是我的船!

西溪湿地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电影自从开拍以来,就有很多游客慕电影而来,西溪湿地的名气在海外骤增。

电影上映后,游客来直接就问,能不能给我安排条葛优坐过的船?

城市是什么?

毫无疑问,城市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

对市长来说,城市是责任,是充满建设性何挑战性的未知数,对城市FANS们来说,城市则是他们的热爱、玩具何经久不息的话题。

城市中有人,人身上有城市的影子。

城市人如同候鸟驮着季节一样,将城市背在身上,上班,下班。

城市不仅是人群集聚之地,不仅是建筑物、林荫大道与公园的展示何组合,也不仅是政治、经济或者文化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而且在很漫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信息交流落后的状态,逐渐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何风俗习惯,并巩固流传下来。

所以,中国人的“老乡”观念,“区域”概念特别突出,比如大学里都会有同乡会,比如“福建帮”、“浙江群”等。

可以说任何一个地方人的性格,都与哪里的其后地理、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性格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具体反映在人的饮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城市文化对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靠近海边的城市,由于与其他地区交流何对话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更容易兼容和接受外来文化。

而靠近内陆的城市,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打,相对会比较封闭保守。

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跟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注城市,实际上是关注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而状态又取决于方式,有什么样的生存发展方式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存发展状态。

而一个城市的生存房展方式又跟我们的城市管理有关系。

城市如人,是有性格、魅力或者野心、气质的。

比如,关于中国城市,我们经常可以做出如下感性的判断:

北京:

在北京出头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是精英,所谓“居长安大不易”;

上海:

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部分戏剧艺术都诞生在上海的话,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已经养成的传统,它是由奢侈品、舶来品促成的,跟唐代的长安类似。

广州:

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

孙中山在此风起云涌;改革开放之初模范带头,只可惜来势凶猛,却虎头蛇尾,无法成为城市的样板。

深圳:

深圳人工作得累,也玩得疯狂,人生何求?

深圳人的幸福何快乐一点也不抽象,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物质体验。

珠海:

珠海这座城市以及它的设计者们吧那些超越于世俗功利目的智商的浪漫主义气质变现的淋漓尽致。

厦门:

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就像是在装修何打扫自己的小家,这种从容乃至安详,无疑是来自对自己城市的“家园之感”。

香港:

尽管物质基于的满足十分丰富,但香港人永远觉得贫乏、欠缺和不安,香港是中国最居安思危的城市。

等等。

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城市间具有这样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去找出些端倪。

中国的城市管理学研究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城市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进展也比较缓慢。

1949年以前,旧中国的高校教育曾经开设有城市管理学课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城市管理学也在被撤除的科目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科学研究开始提上日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和城市经济学会相继成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开设了市政学或城市管理学课程并招收研究生。

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管理学》被列入高等自学考试课程。

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城市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尚显薄弱。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产生的过程(图)

城市的兴起在西方常以“UrbanRevolution”一词来表达

地位与“AgriculturalRevolution”、“IndustrialRevolution”一样重要,表明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⑴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去农业生产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份额外,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就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

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此前发现的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建于尼罗河下游最南段的孟斐斯城。

它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一王朝时期美尼斯国王经过长期战争统一全国之后确定的首都,因城市的城墙是白色的,故当时名为白城。

到了第三王朝国王吉萨统治时期,特聘他的顾问,建筑师伊姆霍特普重新规划设计和孟斐斯城。

明确的分区和城市中心区的凸显,是这种城市的一大创举。

中国最早的城市现知在商代,距今3500年左右的郑州商王城,目前的遗址在郑州市区地下。

⑵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剩余劳动力→手工业分离→物物交换→市场→镇(雏形)

居住方式和社会分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游牧渔猎→农业→手工业→商业

↓↓↓↓

没有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集镇城市

农村的推力↘

共同作用→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拉力↗

㈡城市的定义

1、早期的城市——城、市分离

城市是由我国古代“城”和“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成

城:

“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即城是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

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而市则意味着市场: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地官》:

“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古代常将“市”与“井”连在一起称“市井”

《史记·平淮书》注:

“师古曰,古末有市。

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买卖,曰市井。

2、现代城市

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概念也因而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的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⑴各学科关于城市的定义

[Geography]━━城市是地处交通方便的环境、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UrbanSociology]━━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况),是各种社会礼俗和传统所构成的集合体,是在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着传统而流传的那种思想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UrbanEconomics]━━城市是各种经济行为在空间上的集中,是集约人口和集约经济的综合体。

[系统论]━━现代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结构利用为特点、已聚集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共同点:

(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

•城市集聚了一定的数量的人口

•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方式有别于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

•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⑵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此以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便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进行合理分区和平衡布置,这是衡量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准则。

城市定义:

依据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南部,古埃及和尼罗河下游三角洲。

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

城市的形成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以采集自然物和渔猎为生,过着穴居和巢居的生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逐渐形成了固定群居的居民点。

此后由于金属工具的逐步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的这次社会分工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

奴隶社会初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一方面促使了商人阶层的产生,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群体,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居民聚居点,即产生了早期的城市。

因此可以说,以三次社会大分工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

此外,私有制的产生、战争性质的变化(从报复战变为掠夺战),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等等也是促使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

城市产生以后,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从西方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

这一阶段的时代背景是奴隶社会。

一般指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

古代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往往是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古希腊的雅典是这一阶段城市的代表。

(2)封建城市

从公元476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欧洲处于封建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交通更加便捷,这一阶段的城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数量增多,功能趋向多元化,出现了治理城市的法律条文。

但是,封建社会的城市规模仍然较小,生产以手工业为主,发展较为缓慢。

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是这一时期封建城市的代表。

(3)近代城市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也促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从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间,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具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28个增加到195个;城市的规模扩大、功能多样化、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同时城市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也开始凸现,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整治城市,如1842年伦敦就能提供自来水,并采用新技术减少道路灰尘;而巴黎在1852年到1870年间大规模修建地下水道,改建道路和实施绿化工程。

(4)现代城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发展进入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快速发展,数量增加、规模膨胀、功能更加多样化。

二战后出现了城市发展的高峰期,1950年居住于城市的人口约为7.5亿,到2000年已经上升到近30亿,50年中增加了近4倍,使得世界的平均城市化率接近50%。

围绕某一中心城市而形成的“大都市区”以及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速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即“城市群”(都市圈)也形成了。

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中心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结点,与此同时,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也更加突出。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指城市的各种要素不断积累和扩张的过程,它既包括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过程,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农村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将城市化定义为: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城市化一般表现为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区域想城市的转化以及新建城市三种形式。

城市化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常用的指标主要有:

(1)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种在对城市化水平做衡量时,采用的就是“人口比重”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此指标的公式是:

PU=U/P×100%

其中,U指城市人口,P指总人口。

(2)城市化速度指标

城市化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二是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

通常对城市化速度的衡量采用的是第一方面的指标,其公式是:

TA=1/n(PUt+n-PUt)

其中,TA指城市化速度,是城市人口比重平均增长或减少的百分点,n指两时刻间的率数,PUt+n和和PUt指在t+n和t年的城市人口百分比。

(3)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质量指标的衡量,一般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每一个指标又含有多个具体指标,比如城市环境中绿地面积、废水排放总量与处理量、垃圾产生量与处理量等等。

城市化质量的具体指标在不同时期会有内容上的变化,如居民生活的指标中,在1995年前没有旅游消费的要素,而此后在一些城市的测量中增加了这一项目。

以上都是衡量城市化的单一指标,要对城市化进行全面的衡量,必须建立起复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还不存在被普遍接受的复合指标体系。

2、城市化的一般进程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早期,城市化的进程非常缓慢。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近代城市时期以后开始的。

19世纪的欧洲是世界上城市化最快的地区。

英国在1851年城市人口的比重就高达45%,到1900年这个比例猛增到75%。

20世纪以后,世界性的城市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

从人口上看,在前50年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35.2%,而同时期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0%。

1950年到1980年30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5%,城市人口则增加了150%,到了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40%。

另外,大城市也迅猛增加。

1900年,世界上只有伦敦是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但到1975年,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增加到181个,1980年又增加到234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50年只有6个,1980年增加到26个。

此外,还出现了纽约、墨西哥、伦敦、北京、上海等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超过2500万的五大城市群。

表1:

世界重大城市人口增长趋势

 

城市

1950年(万人)

1980年(万人)

2000年(万人)

纽约

墨西哥城

伦敦

东京

北京

莫斯科

巴黎

上海

1234.0

287.2

1024.7

673.7

216.3

484.1

544.1

578.1

1397.8

1387.8

1096.2

1970.5

1021.6

816.0

990.8

1200.0

2221.2

3161.6

1269.3

2612.8

1906.4

1062.3

1229.3

1915.5

表2:

世界五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核心,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美国东北的城市群

以多伦多、芝加哥为多核心结构的加拿大、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群

以东京为核心,从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群

以伦敦为核心,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等的英国城市群

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到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城市群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孤立到结成城市体系的过程。

从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城市膨胀期。

独立的地方性中心得到发展,原来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甚至大城市。

第二阶段:

市区蔓生期。

由于城市膨胀,在城市边缘开始兴起工业、居住区等边缘聚集区,城市郊区原有的小城镇也开始市区化。

第三阶段:

城市体系形成期。

在这个阶段,卫星城市逐步发展。

第一代卫星城,指在大城市近郊建立的单纯居住的卧城,只起到减缓市区住宅拥挤程度的作用。

第二代卫星城,指结合工业外迁在郊区建设工业城镇,但其规模小、产业单一、生活设施也不够完善。

第三代卫星城,则是在大城市远郊或两大城市之间建设和发展相对独立的中等城市。

在卫星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镇,即第二代卫星城形成时,便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

从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有两种方向: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前者指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向,因此也被称为城市化的低级阶段;后者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是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

离心型城市化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也成为城市郊区化或郊区化。

它是指人口、就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郊区是指城市中心边界的外部地域,也成为城市的边缘地区。

郊区低价相对便宜、环境宜人,加上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城市中的部分人群开始向郊区迁移,随之,郊区的商业服务也发展起来。

郊区化使城市中心人口白天密度过高,夜晚则相对冷清。

这种现象5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常见,近年来广泛出现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郊区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这里的郊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边界以外的邻近地域。

●1980年,美国有58%的人口住在郊区,郊区人口超过了城市人口。

●英国的伦敦、伯明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杜伊斯堡、瑞士的巴塞尔等,都出现了城市人口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分散的过程。

造成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生产和生活费用不断上升,环境质量下降,同时由于交通通讯更加便利,人们有条件选择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发展事业和生活。

这种现象在70年代开始出现于美国,后相继出现于欧洲等发达国家,被称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镇以及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表现为大城市的绝对人口出现下降趋势,小城镇和乡村地区成为城市化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水平缓慢提高的同时,相继出现了城市中心人口外迁的逆城市化趋势。

●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城市人口简单地复归为乡村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生活向乡村区域的扩散,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级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小城镇和乡村生活的方便性;

②城市中心地区人口过分拥挤,人口就业、工作节奏和生活费用等压力不断增大,而小城镇的住房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郊区的生活环境也更加贴近自然风光,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机制发挥作用;

③城市工业生产费用不断上升,企业为了寻找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纷纷迁往小城镇和乡村投资办厂,进一步推动城市人口外迁就业。

④不少城市居民尤其是富裕阶层对田园生活和优美环境的追求,也是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并不一定都能遵循一般进程,许多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出现过度城市化或低度城市化的消极状态。

过度城市化又称过量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失控,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不但城市发展失控,而且影响城市发展。

过度城市化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超前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如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1980年已等同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4。

1900年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高达86%,超过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墨西哥和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也在70%以上,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另一种过度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的比值,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也反映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度;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国人口的37.3%,城市首位度高达10.2,秘鲁的利马占全国人口的26.3%,城市人口首位度也大10.1.城市首位度偏高的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发展失衡,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低度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也称后滞型城市化。

低度城市化主要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一般涉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政策以及人口管理政策。

经济投资政策如果偏重于重工业,则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不足,因此减弱工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如果国家实施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则会极大地阻碍城市化的进展。

受这两种政策的影响而存在低度城市化现象的国家主要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

3、中国的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分期

中国城市形成较早,在古代和封建时期,形成了许多名城,但近代以来,因为经济落后、政治动荡和文化衰微,城市化进程缓慢。

解放后,中国城市化迈上了新的征程,但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误。

解放后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①城市化起步于正常发展时期(1949-1957年)

这一阶段,国家以“重点建设、稳步前进”为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基本吻合。

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为5765万,占全国人口比重仅为10.6%,与同时期发展中国家水平相比,落后25至30年。

到1957年达到9949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