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
“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答案】
(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一句找到答案。
(2)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人
(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五壮士怎样选择?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
【答案】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拓展阅读,我收获。
(一)《草虫的村落》(节选)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谰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___________。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__________投以好奇的眼光。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看啊!
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甲虫音乐家们___________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美丽________ 闲谈________ 疲倦________
(2)在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这句话中“——”的作用是( )。
A. 解释说明
B. 声音延长
C. 表示转折
(4)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和拟人;
B. 夸张和排比;
C. 反问和比喻
(5)作者在片段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找出表现作者独特感受的语句。
【答案】
(1)俏丽;交流;疲劳
(2)驻足痴望,庞然大物,全神贯注
(3)A
(4)A
(5)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解析】【分析】
(1)美丽:
漂亮,好看;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
也可形容一个人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魅力。
闲谈:
亦作闲谭;亦作闲谈;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指无关紧要的话。
疲倦:
疲:
疲劳,惫:
疲倦。
形容非常疲乏:
疲惫不堪.或者使非常疲惫。
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能在文中找到近义词了。
(2)驻足痴望的意思是停下脚来痴痴地望着。
庞然大物:
庞然:
高大的样子。
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全神贯注:
贯注:
集中。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要熟悉文章内容,才能填准确。
(3)破折号的作用有:
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电脑应用;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语言的延续。
在本题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4)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
比喻如“大街小巷里,花色斑谰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拟人如“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5)“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甲虫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的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重点语句入手,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______,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______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A________肃静 寂静 安静
B________宣告 宣布 宣读
C________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答案】
(1)《开国大典》
(2)肃静
;宣读
;热烈
(3)时间
;奏国歌
;毛主席
(4)A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近义词语的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相关知识,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填写。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
(2)肃静;宣读;热烈(3)时间;奏国歌;毛主席(4)A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破折号的用法,理解文章内容。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与儿子
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
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
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着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
“爸,咱睡吧。
”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
“嗯,睡吧。
”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
我拦住他笑说:
“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
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
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
“不早了,睡吧。
”
我在这头应道:
“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
床头仍寂静一片。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
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
“鸡都叫了,睡吧。
”
我哽咽着说:
“睡吧。
”
(1)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而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
为什么?
(3)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的,第二次是________
(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将其写在横线上。
(5)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
________
(6)选文结尾部分写道:
“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
【答案】
(1)专注;疑止;长久
(2)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父:
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
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
(6)“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解析】【分析】
(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专注而疑止,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长久。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知“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我”第二次落泪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父:
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
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点评】
(1)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6)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给下列字注音。
匾
缚
鹁鸪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除了文中列举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鸟?
至少写出两种。
(3)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
(1)biǎn;fù;bó,gū
(2)鹦鹉,麻雀
(3)怎样捕鸟,和在什么样的天气才能捕到鸟,鸟的品种有哪些.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匾biǎn、缚fù、鹁鸪bógū。
(2)考查对常识的掌握,除了文中列举的之外,还有鹦鹉,麻雀。
(3)考查对短文的概括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点评】
(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考查对短文的概括能力。
7.阅读课文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
曲折________ 潇洒________
②找反义词:
热闹________ 飞驰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有河意味着有人家,就意味快到目的地了,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3)“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 )
A. 草原上的风大。
B. 草原很辽阔。
C. 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4)对文中画直线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B.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C.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5)选文让我们感受到( )
A.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性格。
B.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细腻优雅、含蓄内敛的性格。
C.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答案】
(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
(4)C
(5)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4)C;(5)C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
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
当地群众说:
“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
“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
”“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
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
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
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
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
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
“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漫山遍野:
________。
②寸草不生:
________。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
②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_______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答案】
(1)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
形容很多;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2)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3)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
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
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4)李友忠面临的困难:
①环境恶劣,降水量少;②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
他的做法:
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愚公移山;表现了李友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6)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20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
但在他的努力下,植树造林6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本题中,“漫山遍野”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
(2)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要理解“机会”的意思,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3)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
仔细读短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
第①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第②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是20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
但是这20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多亩”,绿遍了柳树梁。
【点评】
(1)词语理解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