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整理校本课程定稿《趣味实验》.docx
《新人教整理校本课程定稿《趣味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整理校本课程定稿《趣味实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整理校本课程定稿《趣味实验》
课程名称: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
编者姓名:
***
课程立项说明:
一、课程(教材)内容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主要针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课程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
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
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
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
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
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
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
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
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
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
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
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
结业等级分为ABCD四种。
三、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
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
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
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学生:
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认真阅读教材并动手实验、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并完成课内思考题,作出自我评价。
化学趣味实验教材
教材说明:
武汉二中化学趣味实验教材安排为六个课时的内容,前面九个课时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第十课时通过课堂分组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家庭燃气以及安全环保的知识。
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
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目录:
趣味实验一: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趣味实验二:
自制酸碱指示剂
趣味实验三:
化学“冰箱”与冰袋
趣味实验四:
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趣味实验五:
测定软包装橙汁维生素C的含量
趣味实验六:
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趣味实验七:
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以及由植物油制取肥皂
趣味实验八:
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趣味实验九:
合成香精
趣味实验十:
家庭安全以及环保知识问答
趣味实验一: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背景资料:
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
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
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
蒸馏水、98%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实验仪器:
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配置150mL浓度约为0.01mol/l的稀硫酸溶液(注意配制的安全性);
(3)用量筒取50mL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
(4)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
(5)比较步骤3和4的现象异同
问题思考:
1、步骤3的现象:
2、步骤4的现象:
3、配置稀硫酸溶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二:
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
指示剂(indicator)是指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
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
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高锰酸钾。
适用于各类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有以下几种:
①酸碱指示剂。
指示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酸性和碱性具有不同的颜色。
指示剂酸HIn在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H+][In-]/[HIn],即溶液的颜色决定于[In-]/[HIn],而[In-]/[HIn]又决定于[H+]。
以甲基橙(Ka=10)为例,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称之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
②金属指示剂。
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而指示终点。
③氧化还原指示剂。
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形与还原形具有不同的颜色 ,在滴定中被氧化(或还原)时,即变色,指示出溶液电位的变化。
④沉淀滴定指示剂。
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
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
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
1、写出你知道的其他的酸碱指示剂以及他们的变色范围
2、画坐标图(横轴:
醋酸的量纵轴:
溶液pH的变化)描述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醋酸后溶液pH的变化
3、带上pH试纸,回家后测定一种你熟悉易得的植物作为指示剂的灵敏度即变色范围,把它与酚酞的变色范围做对照,填充下表。
指示剂
酚酞
变色范围
8~10
参考答案:
石蕊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是植物提取物。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还有:
百里酚蓝
甲基橙
甲基红
溴百里酚蓝
百里酚蓝
酚酞
百里酚酞
ph1.2~2.8红变黄
3.1~4.4红变黄
4.4~6.2红变黄
黄变蓝
8.0~9.6黄变蓝
8.0~9.6无色变红
9.4~10.6无色变蓝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实验一:
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
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
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
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10号铁丝量筒(100毫升)台秤烧杯(200毫升)
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
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
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实验二、化学“冰袋”
背景知识:
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
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
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
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
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
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
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聚氯乙烯薄膜小袋蒸发皿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酒精灯药匙研钵温度计电子(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细绳(讲台上)
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
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
说明:
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
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四:
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背景知识:
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
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
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
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
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
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
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
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
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
扩展实验:
【碘蒸气法】指纹鉴定
实验原理:
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
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
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
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
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
实验步骤: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
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问题思考:
其他方法(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
【硝酸银溶液法】
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
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
(原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
人如果缺少了碘,舍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
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
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
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
相关实验:
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实验原理:
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
在酸性条件下IO3-能将I-氧化成I2,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
实验步骤: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
观察现象。
2.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
观察现象。
3.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
__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成品展示:
将指纹贴在此处
参考答案:
碘的性质:
1.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酒精(或其他的有机溶剂)中,并能达到较高的浓度
2.碘可以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态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华”。
3.碘单质与淀粉作用会形成一种复杂的蓝色化合物。
如果把碘酒滴到马铃薯的肉上,马铃薯上就会出现蓝色的斑点;如果手上涂有碘酒,再去拿馒头,手指上也会出现蓝斑。
因此,既可以用碘来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以用淀粉来捡验碘的存在。
扩展实验:
密写信
实验原理:
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
例如:
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
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
可以反复若干次。
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趣味实验五:
测定软包装橙汁维生素C的含量
背景资料: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化学式为C6H8O6。
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会患坏血症,所以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
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含有维生素C。
如新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
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
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
实验一: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
滴入2~3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
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
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
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实验原理:
C6H8O6+I2==C6H6O6+2H++2I-
实验用品及试剂:
仪器和用品:
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10-3mol/L标准碘溶液、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润洗后装好标准碘溶液待用。
打开橙汁包装,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目测颜色,澄清度。
用酸式滴定管向锥形瓶中移入2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1%淀粉溶液。
用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直到溶液变为蓝黑色,表明滴定到了终点。
记下滴定读数
计算软包装橙汁饮料的维生素C含量
问题思考
目测橙汁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定读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软包装橙汁饮料的维生素C含量:
(写出过程)
若经过数据处理,滴定中消耗的标准碘溶液的体积为15.00mL,则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多少?
滴定过程中锥形瓶能否剧烈的摇荡?
为什么?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趣味实验六:
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知识复习与巩固:
图1-20维生素C的结构式
新知背景简介:
生活小常识: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多属于碱性食物1、豆腐是人们公认的保健佳品,其在防病保健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适量地食用豆腐确实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但是,食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又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
长期过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发生碘缺乏病。
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膨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
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
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
2、豆腐最好不要和菠菜一起煮。
菠菜营养丰富,有“蔬菜之王”之称,但是菠菜里含有很多草酸,每100克菠菜中约含300毫克草酸。
豆腐里含有较多的钙质,两者若同时进入人体,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
人体内的结石正是草酸钙、碳酸钙等难溶性的钙盐沉积而成的,所以最好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熬着吃。
另外,单独吃菠菜也不宜一次吃得过多,因为菠菜里的草酸能够跟人体内的钙、铁质结合,从而使人体缺乏钙、铁,影响健康。
在钙和草酸的比例为1:
2时,最易形成结石。
若通过食物搭配破坏这个比例,则结石可以防止。
例如吃菠菜时搭配着吃些含钙丰富的芝麻、牛奶或鱼,就可以克服菠菜的这个缺点。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实验:
检验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
实验用品:
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pH试纸。
草酸钠、浓硝酸。
实验原理:
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
Ca2++Na2(COO)2-→Ca(COO)2↓+2Na+
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微热后呈黄色沉淀析出,冷却后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沉淀就变成橙黄色。
因为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带苯环的氨基酸,浓硝酸和苯环发生硝化反应,能生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故可用来检验蛋白质。
实验步骤:
1、测定豆腐的pH值豆腐的酸碱性试验取200克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再有块状存在。
过滤(注意此操作的规范性),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和白色的滤渣。
用精密pH试纸测试豆腐滤液的酸碱性(一般测得的pH值为6.2,显弱酸性)。
2、豆腐中钙质的检验取上述豆腐滤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