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927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9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docx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第一章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诗经》、《楚辞》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特点、成就;掌握作品选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主要内容是有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概述。

在先秦诗中的诗歌起源及原始歌谣中,我们必须要了解诗歌起源和和劳动有关系。

在原始歌谣中,我们应该知道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无疑是一首古老的猎歌,描写渔猎时代人们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然后追捕猎物的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的劳动生活。

除《弹歌》外,《礼记·郊特牲》中的《蜡歌》: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这显然是一首祭祀农业神的祭歌。

原始歌谣中产生最晚的是表达婚恋内容的抒情诗。

《吕氏春秋•初音》中《候人歌》:

“候人兮猗”四个字。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此外,在甲骨卜辞和《易经》的卦爻辞中也保存了一部分古老歌谣。

2.《诗经》

知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首先要了解《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所录均为可配乐歌唱的乐歌,即歌诗,故其按乐调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雅、颂的区别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即土风俗曲之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歌,反映普通平民的爱情婚姻、农业生产、征战劳役等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丰、镐)的音乐视为正声。

“雅”与“风”的区别,正如“雅言”与“方言”的区别一样。

雅有大、小之分,大概仍然和音乐有关,共105篇。

小雅74篇,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作品,也有一部分民间诗歌。

大雅31篇,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周、鲁、商三颂,共40篇。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毛诗独行,故今传者为毛诗。

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2)《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1、祭祀颂德之作。

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堪称周氏族发祥创业胜利的“史诗”。

2、宴飨之作,也称宴饮诗。

以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

3、反映王道兴废、政教得失的政治诗,包括美、刺两个方面。

“美”诗是对当时当权者及政治人物的颂扬,如大雅中的《常式》。

小雅中的《六月》《出车》。

怨刺诗,是对昏君佞臣及社会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如大雅中的《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小弁》,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等;

4、婚恋诗。

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

《关雎》《蒹葭》《郑风·谷风》《卫风·氓》。

5、农事诗。

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如《七月》《丰年》《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6、是有关征战和徭役的诗歌,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3)《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诗经》是我国文学辉煌的开端,是富于首创性的杰作。

这些诗篇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热情关注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直面人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

它涉及面广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举凡征人之苦,劳人之怨,国难“黍离”之悲。

故土怀归之思,以及亲朋契阔,男女哀乐之情,这些诗文所屡见而富于民族特色的主题,在《诗经》作品中均发其端,导其源。

其次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方法。

按照朱熹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打比方,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的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

再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的形式多数是四言,一般是隔句押韵,分章,各章复沓回环,读来节奏舒卷徐缓,音节和谐流畅,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在诗体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诗》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

双声词如参差、踟躕、栗烈、流离、悠远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窈窕、沃若等;叠字如关关、呦呦、依依、采采、钦钦、苍苍、谆谆等,它们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流利婉转,音韵和谐。

《诗》中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

《诗经》的影响

《诗经》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

它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它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

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颂美与怨刺。

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其次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

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

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

另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

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3.《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出国屈原等人所创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新体诗。

(1)《楚辞》的产生

要掌握“楚辞”一词在汉武帝时已经出现,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少量韩大人的作品辑录在一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先秦时期的楚辞作家:

屈原、宋玉、唐勒、景差。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主要的楚辞作家,和屈原并称“屈宋”,《汉书艺文志》称其“有赋十六篇”,但至今确信为宋玉所作者,仅有《九辩》一篇。

唐勒和景差均无完整的作品传世,赋先秦的“楚辞”实际上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2)《楚辞》的特征

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南方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地方特色。

2、句式参差,多为长篇抒情诗。

3、创造了在抒情中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3)《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2、对后代的影响。

从西汉的贾谊、司马迁,东晋的陶渊明,到唐代的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以及后世的众多作家,无不从“楚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楚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对汉代的骚体诗以及汉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均为后世众多的诗文作家所取法。

(二)两汉诗

1.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我国民歌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1)汉代乐府民歌的名称由来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

其主要职能有二:

一是写词配曲,加以演练,以供统治着需要;二是采集民间歌谣。

表面上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以了解民情,其实主要也还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声色之娱。

汉代人将这些合乐的曲辞称为“歌诗”,六朝人才称其为“乐府”,“乐府”遂称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称为汉代乐府民歌。

(2)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多为东汉时期作品,60余首,他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首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横暴,记录了百姓们的不平和反抗,如《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

其次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与《诗经》时代相比,汉代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上受礼教的压抑更重,但从现存作品看,其时人们表达爱情情感的浓烈程度,并不逊于《诗经》,而且更具悲剧色彩。

如《有所思》写一女子思念远方情人,本想赠以珍贵礼品,却“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但这种深挚的感情,并不易断绝。

她的一举一动,又害怕外人知道,内心充满矛盾。

与此相类者又有《上邪》,女主人公向自己的所爱发出爱情誓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以必无之事为誓,语辞铿锵,感情真挚浓烈,非爱之至深者不能道。

在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是较突出的一类。

《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

前者写的是因丈夫喜新厌旧而爱驰的弃妇,最具普遍性。

诗通过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

弃妇温顺、柔情的性格正是在汉代儒学影响下形成的新的人物性格。

与此不同,《孔雀东南飞》是另一类型的爱情婚姻悲剧。

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再次反映了动乱的时代给下层文人造成的漂泊之苦和忧惧之情,如《乌生》告诉人们世情险恶,随时随地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枯鱼过河泣》以枯鱼过河喻世道险恶,告诫人们行事要谨慎。

此外,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语言浅朴自然,格调清新明朗,活泼欢快。

总之,汉乐府民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感情。

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其生动的故事性。

其次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再次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是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是它为我国叙事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2.文人五言诗

汉代的文人诗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受“楚辞”影响的楚歌。

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瓠子歌》。

二是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这是汉代文人诗的主流。

(1)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概况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诗经》时代已有了五言诗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孺子歌》《长城之歌》等初具五言诗格局的歌谣,但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

汉代的五言诗出现在民间,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五言诗名作。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

此后文人写五言诗者见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宋子侯《董娇娆》、辛延年《羽林郎》等。

至东汉末年桓灵之际,文人五言诗已趋于成熟,成就最高者是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和影响

其主要内容:

有写游子思乡和思妇怀远的,如《行行重行行》《明月何姣姣》等;有表现男女相思相恋的,如《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等;有表现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的,如《西北有高楼》等。

有反映失意文人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情绪的,如《驱车上东门》等。

古诗十九首虽未能深入反应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影子,透露出某种时代的气息。

 

  《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组诗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强的叙事性,并能将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统一起来;它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性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它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在语言运用上,它虽明显表现出文人诗“雅”的特点,但又不是僵化的书面语言,没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它多用经过加工的口语,精炼准确,生动妥帖,言近旨远。

明人胡应麟称其“篇不可句摘。

句不可字求”,评说极为中肯。

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预示着一个文人五言诗时代即将到来。

《古诗十九首》作为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魏晋南北朝诗

魏晋南北朝指从汉献帝建安年间起到隋文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

这是我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的时期,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探索和转变时期。

1.建安诗歌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此时曹操已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只是傀儡。

社会政治的巨变,给文学带来了新气象,为我国诗歌发展划出了一个新时期。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

(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1)建安风骨(理解与辨析)

 建安诗人都生活在现实政治斗争之中,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但同时,他们也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现实。

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他们直面现实,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用诗歌广泛而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建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曹操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它缔造了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登高必赋,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诗歌的新风气。

曹丕现存诗40余首,主要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乡,《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清河作》等为其代表作。

其《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字子建,有《曹子建集》(《陈思王集》)。

存诗80多首,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公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P267、《送应氏》P260、《名都篇》P270等;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P263、《野田黄雀行》P273、《七哀》P260、《美女篇》P270、《吁嗟篇》P272、《洛神赋》P189、《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

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大力促进了诗歌的文人化和抒情化。

钟嵘《诗品》概括其诗风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并誉为“建安之杰”。

王粲(177-217)是七子中诗歌成就最高,其《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蔡琰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如今系于其名下的诗作有三首:

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学界多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做,其他二首疑为后人伪托。

建安十五言腾踊的时代,是我国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把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推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2.魏晋诗歌

魏晋诗歌主要曹魏政权后期和两晋诗歌。

(1)阮籍与正始诗歌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

司马懿先称病以麻痹曹爽等人,248年趁曹芳、曹爽祭扫明帝墓之机发动朝廷政变,曹爽与何晏、丁谧等人皆被杀。

曹魏与司马氏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使当时的文人对时局深以为忧,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极为担心,多有如履薄冰之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阮咸、刘伶和向秀,其中一阮籍成就最高,82首五言《咏怀诗》是其代表作。

这组诗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生存状态和思乡情怀,多用比兴、暗示象征手法,风格含蓄深隐。

《咏怀诗》开创了我国古代抒情组诗的体例,对后世颇有影响。

(2)西晋诗歌

太康(280—289)是晋武帝司马炎年号。

司马炎于265年称帝,建立西晋,在位时间共26年。

太康初期,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当时的社会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天下兴平而趋于享乐(后宫近万人);二是门阀森严,但已开始不满九品中正制,注意选拔寒微之士。

此影响于文学,太康文学的重形式、重模拟之风和左思反对门阀制度的思想都与当时的政治特点不无关系。

进入西晋,诗歌士族化倾向日趋明显,尤其是太康年间以潘岳和陆机为代表的诗人,在内容上歌功颂德,形式上刻意雕琢,这一时期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是左思,其《咏史》八首借咏史以咏怀,风格豪壮。

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

西晋末年,清谈玄理之风大盛,玄言诗应运而成。

(3)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东晋偏安江左,玄言诗逐渐统治了诗坛,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等。

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如道德论”,毫无艺术性可言。

东晋末年出现了陶渊明,为诗坛带了新的活力。

他以其出色的田园诗创作,为我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片新土,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

3.南北朝诗歌

南朝主要指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主要指北魏北齐和北周,大体从公元420年刘裕建宋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

(1)文人诗歌

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诗歌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多,如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

于是,山水诗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而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诗人。

其今存诗90余首,以山水诗为主,《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门岩山宿》《登池上楼》等为代表作。

总之,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

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眺、唐代的王维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

同时,他客观上提高了描情状物的能力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为永明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诗品》)是有道理的。

鲍照和七言诗

刘宋时期的鲍照今存200多首,多为五七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这组诗歌把本位北方牧歌的《行路难》改造成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隔句押韵、用韵自由的七言歌行体,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照也是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的人。

他汲取民歌的丰富养料,创造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乐府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鲍照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从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起来。

王恺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卷十四,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的这类诗歌,名曰“新体诗”。

因此,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

永明诗人大胆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

谢脁与永明体

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

齐梁时期,音韵声律之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谢眺等人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将其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大大增加了其节奏感和音韵美,产生了面目独具的新体诗,称为永明体。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

存诗200余首,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萧纲和宫体诗

齐梁时期,“宫体诗”风靡诗坛。

宫体诗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以描摹女性的体态情貌和宫中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雕饰藻绘,讲究声律,风格绮艳。

其开色情描写之风对后世诗坛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真正给北朝诗坛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是由南入北的著名诗人庾信。

今存诗25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拟咏怀》27首。

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涛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杜甫赞曰: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2)乐府民歌

继《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

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现存五百多首。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声歌曲和神弦曲以及西曲歌三类组成,大部分来自民间,少量出自文人之手或经过文人润色。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

《华山畿》《懊侬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西洲曲》等均为名作,多视角地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生活。

南朝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篇幅长、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以抒情为主,笔触细密,尤善心理描写,语言明白晓畅,多用比兴、象征和隐语双关等手法,更个清新自然,委婉含蓄。

(2)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

多数是五胡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被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作者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各族人民。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旷野,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苍茫雄浑的特点。

如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

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

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

如《捉搦歌》《折杨柳枝歌》)。

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