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集.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集
儿童发展心理学(五)
第五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经验)的反映。
一、记忆的产生
一种观点:
胎儿时期(心脏扩音器,胎教)
另一种观点:
出生后(第2周出现记忆,条件反射的运动记忆,哺乳姿势,出生的第2、3天有记忆)
二、记忆的发展(量、质)
1、记忆量的发展
1)记忆广度——记忆材料一次呈现后被试能正确复现的最大量。
(训练:
电话号码、撒豆子)成人:
短时记忆容量:
7加减2个模块。
初中生记忆容量最好。
2)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指铭记材料开始到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叫潜伏期。
识记——保持——再认——再现
儿童约在四岁后记忆保持时间才正常。
3)影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因素**
•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
•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力所能及范围、循序见进)
•儿童的情绪状态(积极——愿学)
•儿童对记忆对象的兴趣。
4)独特现象(只在儿童期)
幼儿期健忘:
缺乏回忆,3、4岁幼年的事物、内容不能回忆。
造成原因:
与人脑的发育有关,后发展的细胞掩盖了先发展的脑细胞,无法提取。
记忆恢复:
在一定条件下,刚刚记忆的材料立即没得的东西往往不多,而相隔若干天后恢复或重现的更好一些。
造成原因:
A儿童的理解力低;B记忆材料有一定难度。
2、记忆质的发展
1)记忆的态度——在记忆过程中,记忆的有意生及无意性。
(目的、意图)
发展现象:
3岁前记忆态度是无意性的;3岁后有意才开始(家长教育)
2)记忆的内容——指记忆材料的形式和性质(直观、抽象、形旬
3)记忆的策略——指自觉运用有助于记忆任务或提高记忆效率的措施和方法。
(与态度密切相关,有意—积极寻找创造方法,常用的复述、背诵、高级记忆材料的系统化加工,如分类法)
3岁是转折点。
三、儿童记忆发展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
1、新生儿时期(0-1岁)乳儿期
二种表现:
•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1个月左右),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1个月左右)如哺乳姿势。
•定向反射,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习惯化:
一个新异的刺激出现,会产生定向反射。
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逐渐减少注意,这种现象就叫习惯化。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习惯化:
新旧刺激加以区别。
(两个概念区别**)
记忆:
识别(记)、保持、再认、再现,以再认为主。
2、婴儿期(1-3岁)
仍以再认为主,婴儿末期出现的另一种现象。
1)客体永久性(皮亚杰提出)。
8-9个月以后(1岁)
指当知觉对象从视野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测验:
拿走玩具,儿童是否会找)
2)延迟模仿
是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说明再现的出现。
(根据表象进行的模仿)
3、幼儿期(3-6、7岁)
1)记得快,忘的也快。
神经系统可塑性高,但缺乏经验,引起惊讶产生的记忆深刻。
幼儿期潜伏期短,健忘。
2)记忆不精确
完整性较差,容易混淆,似是而非。
可能会以想象代替现实。
3)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游戏中记的牢。
4)形象记忆占优势
直观。
(抽象概括不易记)
5)罗多使用机械记忆(识记)
4、儿童期(6、7岁-11、12岁)
1)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
(小学三年级开始)
2)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
(小学三四年级)
3)从具体形象记忆向词语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
4)记忆潜伏期的发展。
从瞬时/短时向长时发展。
7-9岁迅速发展,随着年龄增长,短时记忆容量增长,初中最多。
5)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的策略;儿童期处于不能主动应用策略,经诱导可以会用的阶段;10岁以上处于自动自觉采用策略的阶段。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
记忆的目的;内容、方法:
有目的的记忆进一步发展,但仍存在一部分无意识记忆;对词的抽象记忆进一步发展,但抽象教学仍占重要地位;视觉记忆大于听觉记忆的1.6倍;意义识记能力进一步发展,记忆材料需要逻辑加工。
儿童发展心理学(六)
•第六章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
1、有关思维的概念
对事物本质间接、概括地反映。
——抽象思维(普心,狭义,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具有的)儿发:
广义的思维。
2、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年没有思维,1岁末2岁初开始有思维。
如婴儿看到妈妈拿着奶瓶表现兴奋。
间接概括(产生标志)如看到黑、白马、驴都叫马
3、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概括性质的发展(演变)
•动作概括。
具体感知到抽象过渡的桥梁。
•概念概括(实物概念、抽象概念)房子、汽车、人、野兽、水果、蔬菜
2)思维内容的发展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
•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固体变液体,种子变植物)
3)思维水平的发展
•感觉运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概念思维
4、思维形式
1)概念:
是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之一。
是与成人接触以后获得的。
形成与掌握是不同的,会用不一定掌握。
与概括能力有关系。
小学四年级是使用和掌握概念的转折点。
2)判断:
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特性或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并对客观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之一。
从学前期就开始产生了。
其特点是:
•对事物的判断是按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现象进行做出的,所以做出不正确或可笑的结论。
•判断的依据是以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
•实然判断**(性质判断或关系判断):
断定事物情况实际存在或不存在的判断。
产生:
学前期,学龄初期(表面),中高年级真正产生。
•盖然判断**(或然判断或可能判断):
断定事物情况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判断。
小学中年级独立进行。
小学低年级指导下进行。
3)推理:
是指人在头脑中依据已有的判断,经过分析,综合引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包括前提、结论。
学龄初晚期产生,但抽象概括性、逻辑性、自觉性水平差。
二、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
思维产生原因:
•动作:
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平衡:
心理发展的状态过程。
•动作结构,又叫动作模式(动作图式,皮亚杰)
•如本能图式,吃奶
动作运用有两种手段:
同化和顺应
•图式的运用就叫同化(与生俱来)
•图式发生改变就叫顺应。
如吸吮到咀嚼。
思维发展阶段:
四个
1、感觉运动思维阶段(0-2岁)萌芽
子阶段: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如看、吸吮、手打脚踢,被动性,不会主动做。
2)习惯协作时期(1-4个月)如吸吮手指,动视觉结合
3)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10个月)
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11-12个月)
如对付障碍物。
5)通过尝试错误和调节解决新问题时期(12-18个月)
独立性、好奇心、创造力。
6)思维萌芽时期(18-2岁)
没有动作前已有思考,表象——内部动作、运算
概括3个层次:
本能阶段——习惯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运算:
是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
四层含义
1)头脑中
2)方向可逆
3)运算守恒性(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系统性
没达到运算思维阶段叫表晚(形象)思维阶段。
——自我中心,不守恒。
为运算阶段明显的特点。
自我中心***: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不含有自私的成份)末期时,守恒混乱。
3、具休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初步逻辑思维阶段)
1)守恒性(有实物的支持)——具体的形象性
守恒相关实验P114
三个论证:
同一样论证(东西没增加,也没减少)、补偿性论证(A的细长,B的矮宽)、可逆性论证(B倒回A)
如出现混乱状态,一会说儿A多,一会儿说B多,已经说明和守恒性迈进。
2)群集运算(系统)
类包含为:
•组合性
•逆向性
•同一性
•重复性(多余性)
系列化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又叫抽象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又叫命题运算就是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上个月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理的思维。
比如代数里假设的XY)
四变换群
•正面工肯定
•反面或否定
•相互
•相关或对射
举例:
物体的运动与否与灯的亮与不亮有无关系
正命:
因为灯亮,所以物体在动
否定:
灯亮不亮,与物体运动无关
相互:
因为物体动,所以引起灯亮
相关:
灯不亮,物体也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七)
第七章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概述
1、定义:
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特点:
形象性、新颖性。
3、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想象独立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读者与作者)
•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幻想: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准备。
•理想:
如果某种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就变成理想。
•空想:
如果某种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二、想象在儿童发展的意义
1、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2、是理解的基础(靠联想进行的)
3、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情感想象。
)孩子怕打针自居作用。
在游戏中将自己当成最佩服的人。
三、想象的发生与发展
1、发生:
1岁半-2岁产生(与思维同年)
条件:
具备加工材料;具备加工能力。
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
2、发展(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
1)婴儿期(1-3岁)
2)幼儿期(3-6、7岁)
想象初级形态、水平不高。
误解:
想象最发达的时期。
•表现:
•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刚刚开始萌芽(如画画,童话故事中大耳朵、长鼻子)发份的渴望
3、儿童期:
有意性、现实、创造性成份逐步增长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4、青少年期:
•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作文写作)
•想象趋于现实化
•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地位(科技作品)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
第八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智力
错误或不全面的概念:
**
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面,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不能反映智力的实质)
智力是一种潜在的、综合的能力。
(不对,包含了很多心理成份,如想象、知觉,潜在无硬性标准,没有反映智力的实质)
智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或判断推理能力。
(抓住了核心问题,但不全面。
)
智力是一种创造力。
(不全面)
科学概念:
智力是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多维结构综合性能力,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智力的核心。
如判断推理。
二、智力结构(观点很多)**名称/提出者/主要观点
1、特殊因素说(桑代克)
智力是由许多特殊因素组成的。
主要包括四种。
C、A、V、D,C表示填句,A表示算术推理,V表示词汇,D表示领会指示。
2、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包括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一般因素是基础,特殊因素是一般因素基础上产生的。
3、群因素说(塞斯登)
由彼此不同的一群因素组成,又叫原始能力,最后概括为7种。
数学;词的概括;词的理解;推理;记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4、三维结构说(吉尔福特)
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是对一定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操作并产生一个结果的过程。
120种,
5、智力构成说(皮亚杰)
是发展中不断构成起来的,靠动作适应社会,通过图式或运用图式,顺应/同化达到平衡。
6、智力活动阶段说(加里培林)
分五个阶段:
•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
•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
•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
•依靠内部语言参加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
•智力活动过程简约化的阶段。
举例:
儿童学习心算、默读
以上为传统的学说,大多偏重对知识的测量。
新的理论**:
7、智力三元论(斯腾伯格)
信息加工角度。
智力概念:
个体对内外情景中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力:
•元成分——高级管理成分,参与智力活动计划、评价、策略选择等。
•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的指令
•知识获得成分——负责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
•三元:
•成分性智力
•经验性智力——运用已有的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综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领悟或创造
•实用性智力——指个个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8、多重智力论(霍华德加德纳)**
智力——指在某种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
7个:
•语言智力:
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
数学运逄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空间智力:
使知识识别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
对韵律的欣赏表达能力
•技能智力:
支配肢体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
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
认知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他认为每个人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表现。
三、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儿童掌握知识技能越多,智力就能更好的发展,智力越发展,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就越顺利,也就是说,智力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也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智力发展的速度与限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1、速度
辛特纳认为儿童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5-10岁速度次之;10-15负发展速度虽然逐渐减慢,便并没有停止,15岁以后达成成熟阶段。
布鲁姆认为一个人出生到5岁智力发展最快,假如出生到17岁以智力发展水平全部达到100%来看,0-4岁就获得了50%,4-8岁获得了30%。
8-12岁获得20%(巩固时期)
2、限度
早期智力发展在15岁左右,但近年来研究,人的智力到30岁达到高峰,以生开始逐渐下降。
另一种观点,人在40-50岁智力仍在发展,增长缓慢。
还有一种观点,人到80岁智力才开始衰退,甚至90岁才开始衰退,普通人17、18岁顶点。
五、智力的分布
从低到高呈正态分布状态。
智力的等级分布
IQ等级百分比
130以上智力超常2.3
120-129优秀7.4
110-119中上(聪明)16.3
90-109中等49.6
80-89中下(迟钝)16.2
70-79临界6.0
69以下低能2.2
用遗传优生的手段提高儿童智力。
六、智力的测量(鉴定)
比奈—西蒙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韦克斯勒离差智商(WISC)
每套量表包括12道题目,分6个文字题和6个非文字题。
•学前儿童(6岁以下)
•学龄儿童(6-16岁)
•成人智力量表(16-75岁)
七、智力的分类及个别差异
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
时间差异,早期和晚期
八、智力发展的模式
1、聚合式:
起点不同,过程相反,终点一致
2、发散式:
起点相近,过程渐分,终点相平
3、交叉式:
起点不同,过程交叉,终点相反
儿童发展心理学(九)
第九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概述**
1、有关概念:
语言、言语
2、结构:
•语音
•语义(词义)
•语法(句子)
•语用技能
3、语言在儿童发展的作用
1)概括作用
2)调控作用
4、语言产生的标志
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
二、儿童语言发展过程
1、语言发展准备期(前语言期)
•反射性发声阶段(哭)
•呀呀语阶段,音节的重复(9个月达到高峰)
2、语言发展期
1)语音
•音位
•区别性特征
•语音范畴知觉P148
2)语义(词义)达不到语义的程度
一生都在进行语义发展
•普通名词(用的最多,包括动词不分,扩张、缩小、比喻——2-6岁普遍存在)
•形容词(2-6岁半普遍存在,4-5岁快速增长期)
•时间词(时间阶段,时间次序)
•空间方位(左右最难,3-4岁增长最快)
•指示代词(这那最难,教时必须有参照物)
•人称代词(有参照物,“他”理解最差)
•量词(很重要,很复杂)
3)句子的发展
理解先于语言
产生:
三个层次水平
•不完整句(单词句、电报句)
•完整句(简单句、复杂句)
•复合句(联合复句、主从复句)
理解:
•第一、对复杂句的理解(被动语态句,双重否定句难)
•第二、理解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预期(理解定势))
4)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所必须掌握的一系列方法与规则。
•说者:
吸引听者,内容,方式适应对方的水平,根据反馈,随时调配。
•听者:
推断意图,即时反馈。
三、语言获得理论**
三大派,每大派两个子学派
1、环境论
1)模仿说
传统模仿说由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
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许多学者对其引起争论。
不同意其说法。
因为事实证明,儿童模仿和儿童已有语法水平距离罗大时,儿童不能模仿。
二是儿童常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
怀特赫斯特主张对传统的模仿说加以改造。
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
虽然新的模仿说比较符合获得过程实际情况下的模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言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强调“强化依随”的概念来解释各种行为。
刺激-反应链锁和强化学说对语言学说界和心理学界都曾发生过很大影响,但从60年代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一是斯金纳这些话根据的不是实际的观察。
二是强化既是渐进、累积的过程,就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会出现突变,不能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2、遗传论(先天说)
1)先天语言能力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是由乔姆斯基提出的。
他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
•**儿童获得语言在4岁内就能完成。
•**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的语法能力
•**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特定规则系统。
先天语言能力学说于60年代提出后,最大贡献是根本改变了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儿童本身的特点。
学术界对该学说的评论有:
•一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
•二是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似乎幼儿在语言获得开始有具有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但事实上在使用功能和含义上往往差别很大。
•先天能力说表面上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是人类生来俱有的,无异于是从行为主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来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赞成先天决定论,但在理论上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主要观点如下: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
(2-11、12岁)
勒纳伯格的理论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父母聋哑的儿童为什么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的手势语。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
1)认知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如下: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
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但他们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要遇到认识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直接和单向的等等难题。
2)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交往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发展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
不过学术界对指向儿童的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少疑问。
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多少作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水平来看,要对语言获得过程及其机制提出结论性意见,还为时过早,有待跨学科的探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
第十章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感的产生
布里奇斯:
出生时,弥散性,兴奋或激动;3个月才开始有情绪的产生,如喜悦或悲伤。
2岁分化稳定,积极或消极。
二、积极的情绪
1、笑的发展
1)笑的发展
•自发的微笑:
0-5周反射性
•社会性微笑:
5-15周无选择社会性微笑向有选择性社会微笑
•不同的社会性微笑:
6-7个月。
扩大家庭微笑
2)出声的笑:
4个月,都是一种适应的反应模式
2、依恋**
1)定义: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一种倾向。
2)意义:
2点
•使婴儿与抚养者形成积极地感情联结,激发抚养者更精心的照顾后代,对儿童形成信赖感有重要的影响。
•对儿童后期探索行为形成安全基地。
3)类型:
3种
•A类型:
20%,回避型。
无依恋,与陌生人和抚养者一样。
•B类型:
70%,安全型。
•C类型:
10%,反抗型。
反抗抚养者。
4)依恋的发生和发展:
3个月产生。
5)依恋发展的影响因素
最主要来自于母亲的抚养行为。
母亲与孩子交往是形成依恋的基础。
•敏感性行为
•同步性行为
•交互性行为
近年来开始研究父婴依恋
特点:
•交往内容上,游戏
•交往方式上,运动
•活动性质上,触觉,肢体运动类。
(母亲视觉多)
父婴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父亲是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
•父亲是婴儿积极情绪情感满足重要的源泉。
(活泼、乐观、勇敢、独立)
•父亲对婴儿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性别)的正常形成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
男孩四岁前无父亲陪伴交往,缺乏攻击性,女性化倾向,独立性缺乏;女孩在五岁前与无父亲陪伴交往,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
三、消极情绪的发展
1、哭的发生与发展
出生,但意义上不一定是消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分化。
根据哭的类型和原因,大体分为两种趋势。
•从完全生理性的哭向社会性诱因发展。
•从无意识条件反射哭向有意识操作性的哭发展。
2、恐惧
是指有机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无能为力是产生的情绪体验。
1)布里奇斯认为,儿童恐惧产生地儿童6个月,后天习得。
(一家之说)
2)发展:
2个阶段
•学前期——经历了四人阶段
•学龄期
3)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
有一个逐渐的过程。
影响怯生产生的影响因素?
**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陌生人的脸部特点
•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