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68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中考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

中考2018年江苏省镇江市化学试题(解析版)

镇江市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S-32Cl-35.5Na-23Mg-24Ca-40Fe-56Cu-64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氧B.矿泉水C.不锈钢D.食用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详解】A、液态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正确;B、矿泉水是由水、各种矿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C、不锈钢是铁的合金,是由铁、碳等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D、食用醋是由水、醋酸等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A。

2.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导热性B.延展性C.氧化性D.挥发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详解】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熔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脱水性和腐蚀性等。

故选C。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B.氯化钾-KClO3C.三个氢原子—H3D.二氧化硅-Si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离子符号在书写的时候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钙离子为Ca2+,错误;B、氯化钾的化学式是KCl,KClO3表示的是氯酸钾,错误;C、数字写在粒子符号的前面,表示对应粒子的个数,三个氢原子为3H,错误;D、SiO2表示二氧化硅,正确。

故选D。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海鲜防腐,甲醛浸泡B.回收塑料,再生减污

C.煤气泄漏,明火检查D.禁用农药,保护水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醛对人的健康不利,不能用甲醛来浸泡水产品,错误;B、塑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应该回收减少污染,正确;C、煤气是可燃性的气体,煤气泄漏不能用明火检查,容易引起爆炸,错误;D、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无法禁止使用农药,应该合理使用农药保护水源,错误。

故选B。

5.下列归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内容

A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B

营养物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

C

常见的碱

纯碱、苛性钠、氢氧化钾

D

合成材料

涤纶、有机玻璃、合成橡胶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作盐。

【详解】A、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常规的化石燃料,错误;B、营养物质主要包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错误;C、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属于碱,正确;D、常见的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错误。

故选C。

【点睛】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6.下图是粗略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含量的部分操作,其中对应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甲:

称量B.乙:

溶解C.丙:

过滤D.丁:

蒸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操作不当,正确;B、溶解时将药品放于烧杯中,加入水(一般是水),并且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正确;C、过滤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过滤时要注意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上方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错误;D、蒸发时需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错误。

故选A。

7.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用明矾对自水进行杀菌消毒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纱线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D.用湿润的pH试纸测某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明矾是常用的絮凝剂,净化水时加入明矾是为了加速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错误;B、羊毛线中含有蛋白质,灼烧之后有烧焦羽毛气味,而棉纱线灼烧之后没有烧焦羽毛气味,可以区别,正确;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在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无法点燃,错误;D、不能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有可能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错误。

故选B。

8.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黑色固体生成

B.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拌滤纸上的悬浊液

C.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出现红色沉淀

D.配制一定体积的稀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而不是生成黑色固体,错误;B、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容易将滤纸划破,造成过滤失败,错误;C、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出现红色沉淀,正确;D、配制一定体积的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也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C。

10.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B.转化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C.转化②是化合反应D.丙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

16:

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是H2S,乙物质是SO2,丙物质是H2SO4。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B、转化①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

2SO2+2H2O,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

3,符合题意;C、转化②是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硫酸,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丙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

4P+5O2

2P2O5

B.小苏打受热分解:

NaHCO3

NaOH+CO2↑

C.不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

2Fe+3CuSO4

Fe2(SO4)3+3Cu

D.用食盐生产氯气和烧碱:

2NaCl+2H2O

Cl2↑+2NaOH+H2↑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符合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详解】A、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正确;B、小苏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符合客观事实,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

Na2CO3+CO2↑+H20,错误;C、不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符合客观事实,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

FeSO4+Cu,错误;D、用食盐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正确。

故选AD。

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于洗去碗筷上的油污

C.氩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焊工接金属的保护气

D.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的性质要和物质的用途一一对应。

【详解】A、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气体,浓硫酸呈酸性,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符合题意;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氩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焊工接金属的保护气,不符合题意;D、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13.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H2

H2O

H2CO3

B.Ag

AgCl

AgNO3溶液

C.Ca(OH)2溶液

Ca(NO3)2溶液

CaCO3

D.NaCl

NaHCO3

Na2SO4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和一氧化碳不能反应生成碳酸,水和二氧化碳能够反应生成碳酸,错误;B、银的活动性位于铜的活动性之后,银不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错误;C、氢氧化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和水,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碳酸钾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钾,正确;D、氯化钠和水、氨气、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错误。

故选C。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O2和SO2

鉴别

分别通入稀KMnO4溶液,观察现象

B

CaO中含有CaCO3

检验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C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D

BaCl2溶液混有Ba(NO3)2杂质

除杂

先加入过量Na2SO4溶液,过滤、洗涤;再向所得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和高锰酸钾不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二氧化硫能和高锰酸钾反应,高锰酸钾褪色,实验现象不同可以鉴别,错误;B、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错误;C、二氧化锰不能溶于水,氯化钾能够溶解在水中,将MnO2和KCl的混合物溶解、过滤之后,滤渣是二氧化锰,滤液是氯化钾溶液,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之后可得到二氧化锰和氯化钾,错误;D、加入过量的硫酸钠之后,硫酸钠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过滤,洗涤之后得到的滤液中会引入过量的硫酸钠和硝酸钠,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正确。

故选D。

【点睛】物质除杂的原则:

不增、不减、易分离和易复原。

15.有Cu2(OH)2CO3[Mr=222]与Cu的混合物25.4g,在空气中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23.1g,向该固体中加入300.0g9.8%的稀硫酸,固体完全溶解,测得反应过程中实际消耗9.8%的稀硫酸250.0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为纯净物

B.上述加热过程中共生成H2O和CO2的质量为2.3g

C.原混合物中Cu2(OH)2CO3与Cu的质量比为111:

16

D.最终所得溶液质量为318.7g

【答案】C

【解析】

【分析】

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硫酸之后固体完全溶解,说明剩余固体中不含有铜单质。

设剩余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为x

则有Cu——H2SO4

6498

x250g

9.8%

x=16g

设剩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y,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z

则有y+z=23.1g,

解得y=12g,z=11.1g

设原固体中铜的质量为p,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q

则有p+q=25.4g,

解得p=3.2g,q=22.2g

所以分解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22.2g-11.1g=11.1g

根据分解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可求得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Cu2(OH)2CO3——H2O+CO2

22262

11.1g3.1g

所以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1g

剩余固体中碱式碳酸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Cu2(OH)2CO3——CO2

22244

11.1g2.2g

【详解】A、剩余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碱式碳酸铜和氧化铜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B、上述加热过程共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1g,错误;C、原混合物中碱式碳酸铜与铜的质量比是22.2:

3.2=111:

16,正确;D、剩余固体中碱式碳酸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0g+23.1g-2.2g=320.9g。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

若有二个正确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一定不能形成原子

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原子,错误;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减少溶剂等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不变,错误;C、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错误;D、碱性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正确。

【点睛】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17.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

B.0℃时,甲中溶液一定不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

D.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

【答案】BC

【解析】

【详解】A、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所以0℃时有晶体析出的是碳酸钠,没有晶体析出的是氯化钠,所以甲是氯化钠,乙是碳酸钠,错误;B、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则10g水中需要溶解3.57g才能达到饱和,所以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乙中有晶体析出,所以乙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C、碳酸钠的溶液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所以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正确;D、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错误。

故选BC。

18.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只发生1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然后结合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详解】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错误;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正确;

C、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233

x×100g23.3g

x=17.1%,错误;

D、设b~c段反应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y,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z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23358

50g×17.1%yz

y=11.65g,z=2.9g

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正确。

故选BD。

19.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KCl、稀HNO3、CuSO4B.稀HCl、NaNO3、K2CO3、Ca(NO3)2

C.K2SO4、Ba(NO3)2、Na2CO3、NaClD.BaCl2、MgSO4、稀HNO3、Na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溶液的颜色和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之后的实验现象进行鉴别。

【详解】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其他三种溶液都是无色的,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使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溶解的是稀硝酸,不能使沉淀溶解的是氯化钾溶液,故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错误;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NO3)2,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NO3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错误;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NO3)2溶液与K2SO4、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正确;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白色沉淀,该溶液为MgSO4溶液,与MgSO4溶液产生沉淀的溶液为BaCl2、NaOH,无明显变化的为稀硝酸,再将稀硝酸滴加至两种沉淀中,沉淀不消失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沉淀消失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错误。

故选C。

20.下图是一种吸收废气中SO2并得到H2SO4的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吸收时的反应为Na2SO3+SO2+H2O

2NaHSO3

C.阴极区产生的气体X是O2

D.该方法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答案】AC

【解析】

【详解】A、电解过程中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B、吸收时的反应是亚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方程式为Na2SO3+SO2+H2O═2NaHSO3,错误;C、亚硫酸氢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生成亚硫酸钠、硫酸和氢气,所以X是氢气,故正确;D、由流程图可知,该方法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也就是减少了酸雨的形成,错误。

故选AC。

【点睛】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18分)

21.用化学符号表示:

(1)金刚石_____;

(2)磁铁矿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

(3)儿童缺少____元素严重时,会得侏儒症;(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答案】

(1).C

(2).Fe3O4(3).Zn(4).H2O

【解析】

【详解】

(1)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金刚石的化学式为C;

(2)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是Fe3O4;(3)儿童缺少锌元素严重时,会得侏儒症;(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水的化学式是H2O。

22.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选填序号):

A.干冰B.聚乙烯C.硝酸钾D.碳酸氢铵

E.烧碱F.活性炭G.熟石灰H.聚氯乙烯

(1)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_________;

(2)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__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4)常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

(5)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6)可用于包装食品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F

(2).E(3).A(4).C(5).G(6).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用途。

【详解】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收异味,故填:

F;

(2)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溶于水放热,温度会升高,故填:

E;(3)由于干冰在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

A;(4)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与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

C;(5)熟石灰能与土壤中的酸反应,所以,农业生产中常用熟石灰来中和土壤中的酸,故填:

G;(6)聚乙烯无毒,可用包装食品,故填:

B。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23.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

(1).物理

(2).变大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1)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碘单质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24.某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室制CO2的废液得到CaCO3和NaCl晶体,过程如下:

(1)试剂X可用________(选填序号)。

a.NaOH溶液b.Na2CO3溶液c.K2CO3溶液

(2)操作I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和烧杯。

(3)操作II的名称为______。

【答案】

(1).b

(2).漏斗(或普通漏斗或三角漏斗)(3).玻璃棒(或玻棒)(4).蒸发(或蒸发结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利用实验室制CO2的废液得到CaCO3和NaCl晶体,不能生成新的杂质,进行分析解答,操作I是将碳酸钙与氯化钠溶液进行分离,进行分析解答,操作Ⅱ是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利用实验室制CO2的废液得到CaCO3和NaCl晶体,不能生成新的杂质,不能使用K2CO3溶液,否则会生成新杂质氯化钾,试剂X可用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2)操作I是将碳酸钙与氯化钠溶液进行分离,是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3)操作Ⅱ是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利用的蒸发结晶的方法。

25.将一定量的Na2O2固体投入到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同时产生一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Na2O2与CuSO4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1)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某同学观察到蓝色沉淀中含有少量黑色的氧化铜,则上述反应是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

(1).2Na2O2+2CuSO4+2H2O=2Cu(OH)2+2Na2SO4+O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