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142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4 大小:51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4页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4页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4页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4页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3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docx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人民版资料必修三册+选修三和四

高三历史三轮导学案全部资料

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必修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考点说明:

1.“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周朝的建立;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中央制度包括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地方行政制度包括:

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4.选官制度:

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特点。

★阅读内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和“商朝的政治特点”,“朝议制度”。

“法令出一”、“中央监察机构”、“清朝的边疆政策”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础过关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西周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主要内容:

周王将和分封于各地做诸侯,最北的封国是国,最东的封国是,亲周的商朝贵族被封于(地区);这一制度开始瓦解于。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权;诸侯要承担对周天子定期并提供的义务。

3.影响:

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但后期出现了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

是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在政治权利上实行制度(即核心内容),从而在形成周王朝“——————”金字塔结构的等级关系,各等级之间形成了与小宗的关系。

2.影响:

(1)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

(3)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础过关

(一)秦朝的统一

1.经过:

(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

(2)北击,收回河套、修长城和“”加强北部边防;

(3)修人工运河,沟通水系和水系,平定岭南(包括、、三郡)

(4)在西南夷,开“”,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统一的意义: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

(二)地方设郡县

1.基本内容

(1)“郡”:

直属于,设、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职权;

(2)“县”:

隶属于,下设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道”:

设置于聚居地,其地位相当于;

2.特点:

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任免调动,不得。

3.影响:

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中央推行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自称“”,确立了皇帝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是指、和。

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是,主管军事的是。

(2)九卿是指中央个重要部门的。

主要有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郎中令、卫尉、太仆、主管司法的、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宗正、主管国家财政的、少府。

(四)西汉的政治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了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

★问题提升:

(1)西周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这种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从分封制建立的作用中,你有何启发?

分封制之下的大小宗关系如何?

请举例说明。

(2)分封制在何时开始瓦解?

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3)时至今日,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

请你举例谈谈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并分析在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4)结合必修二、选修四,为什么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为什么统一由秦朝完成?

(5)如何理解“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话?

(6)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什么?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有何区别?

(7)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局面,除了政治上的措施之外,在经济、思想、文化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各有什么作用?

(8)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根本原因是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什么?

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一制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这一制度下最突出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封建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的?

★拓展延伸

1.分封制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的领地内,诸侯仍以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说明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秦创立的官僚制度的特点

(1)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最终集权于皇帝;

(2)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以皇帝为中心。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相互牵制,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但“朝议”的议政方式又在一定程度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第三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制度;

2.特点:

皇帝有的地位;国家的、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

具有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

以、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

为防范宰相;加强统治提高;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

秦朝设丞相,以分割其军权。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后又设为副相,同时还设管理军事,另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

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

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

汉武帝曾下诏策试;魏晋南北朝时以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

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

是通过选官的制度;

(2)实施:

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3)实质:

是一种将人才诱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

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追求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两级,后增加了;

2.唐代设、、;宋代设、、三级;

3.元代以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和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级。

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

朱元璋废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一身的弊端;

(2)设立:

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3)职权:

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的太监牵制;

(4)实质:

是皇帝位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

清朝年间,为适应的需要;

②权力:

由单纯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

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其建立与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

分别于何时设置?

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

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

十个主要的行省。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

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

行省的作用是什么?

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

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

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

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

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

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

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

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

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

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

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巩固性练习(略)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考点说明:

1.鸦片战争的背景;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2.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基础知识问题: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原因:

(1)外部: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和;

(2)内因:

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历程

(1)鸦片战争后:

签订了《》,内容包括割占、赔款(银元)、开放无处通商口岸(在浙江的是)、双方协定关税。

使中国开始沦为社会;

(2)之后美国、法国等国取得了、待遇、居住以及租地权等特权;

(3)甲午战争后:

签订《》,内容涉及割地(、)、赔款(两)、开通商口岸(在浙江的是、最西边的是)、在通商口岸开设。

这使得中国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签订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的工具,也使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以后采用“以华制华”的政策,也使得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3.影响:

中国国门洞开,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国家;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思想文化方面,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的不同?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你如何评价鸦片战争?

3.根据《南京条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使中国哪些主权遭到了破坏。

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等方面的影响。

据此,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评价?

4.结合必修二、选修三,说明十九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等方面有什么表现?

5.《马关条约》的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马关条约》对中国经济、思想、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痛定思痛,民族觉醒的转折点”,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6.最能说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依据是什么?

它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举例说明。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起因:

1841年,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抢劫;

(2)历程:

三元里人民包围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猛攻以及发出《》;

(3)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主要民族英雄有“”舰管带刘步蟾、致远号管带、“”舰管带。

结果由于海战后李鸿章采取“”政策,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反割台斗争:

主要力量有、徐骧领导的义军和领导的黑旗军,结果台湾全部沦陷,但台湾军民为维护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3.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1)原因: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1899年底,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向地区发展;1900年义和团在、一带大败八国联军;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北京城里的义和团保卫并进攻了和;但最后在联合绞杀下失败。

(3)意义:

在中国近代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坚决维护,捍卫,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说明

   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社会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经济上:

一方面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上: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对外关系: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的政策,被迫开放。

2.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1)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境地。

具体表现为

①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在政治上,通过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成;

③在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产地,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2)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半封建化逐渐明显;

总之,在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相关的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也发生变化。

3.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的特点

(1)斗争阶层的多样性。

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行动,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台湾反割台斗争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2)斗争英勇顽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黄海海战、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等体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不畏强暴、同仇敌忾,坚决御侮、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前进;

(3)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础过关

一.日本侵华以及日军的罪行

1.侵华原因

(1)灭亡,称霸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2)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的武装侵略方针;

(3)1931年世界性的影响;

(4)中国国民政府全力,为日本提供了机会;

2.侵华史实:

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爆发;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军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937年12月,沦陷,日军制造了大屠杀;违反国际公法,用活人进行实验,并实施战和战;对占领区实行所谓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前各阶层抗日救亡运动)

(一)兴起(1931——1935年)

1.中国共产党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号召停止内战;

(3)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建立了的方针;

2.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国民党爱国官兵

(1)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抵抗;

(2)1933年1月日本进犯山海关,东北的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3)二十九军等率部抗击沿长城进犯之敌;

(4)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二)高涨(1935——1937年)

1.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为反对,举行了游行示威;

2.西安事变

(1)经过: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向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

(2)结果:

在中共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西安事变;

(3)影响: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由分裂对峙到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1.背景

(1)日军制造和八一三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和南方八省分别改编为和;

2.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3.影响:

抗日战争发展为。

(二)正面战场

1.状况

(1)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大捷;

(3)1938年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在指挥下取得了大捷;

(4)1940年5月,在湖北中,张自忠壮烈殉国;

2.地位:

初期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阶段;

(三)敌后战场

1.状况

(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建立;

(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4)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发展为壮大起来;

2.地位:

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进程

1.1942年,世界阵营正式成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2.中共七大的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