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04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docx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诊断课程第3章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2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主要方法。

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意义。

 

教学重点:

问诊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难点:

复习内容:

1、谵语、郑声、独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喘、哮、呕吐、呃逆、嗳气的基本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的临床意义:

问诊是收集、了解患者病情的最基本手段,大多数临床资料是通过问诊获得的,因此在四诊中占有突出地位。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了解疾病全过程的主要手段:

例如,起病的原因、时间、环境和表现,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已经诊断、治疗的情况等,都需要询问而获知。

(二)是收集自觉症状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的唯一途径:

自觉症状,如心悸、头昏、口苦等,只有患者本人自知,非询问而不可得,而这些正式中医辨证、辨病的首要依据。

(三)是掌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线索的重要来源:

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初期,病人往往只有少量自觉症状而无明显客观体征,此时是防治疾病于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二、问诊的方法态度和蔼,严肃认真

语言亲切,通俗易懂

围绕主诉,全面(重点)询问

适当提示,避免诱导

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包括六方面: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一、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

第一课时

25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是进一步询问的出发点,也是实施辨证论治的必要资料。

二、主诉

定义:

记录病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语言精练,用一、二句话加以概括。

一般描述1~3个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意义:

1.进一步问诊的基点和中心;

2.为识别病因、病机提供主要线索;

3.为病名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如胃脘痛既是主诉,又是诊断的病名。

三、现病史

包括:

发病情况

病程演变

诊治经过

现在症状

四、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重点掌握体质类型)

既往患病情况(患过的传染病、重病,预防接种,手术史,过敏史等)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出生地、经历地、居住及工作环境,是否到过疫区等。

精神情志:

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当前精神状态等。

饮食嗜好与生活起居:

饮食习惯,烟、酒、茶嗜好,作息时间,运动、劳作等。

20分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婚姻生育:

对成年患者应问婚否、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妇女还应问月经史、产育史及带下等。

六、家族史

询问家族成员(追溯三代)的有关病史(传染病、遗传病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

对诊断某些传染病和遗传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癫痫、高血压、肥胖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教案末页

小结

本次课主要掌握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问诊的内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问寒热、问汗各种类型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3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掌握表、里证有汗、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熟悉寒热的概念。

4、了解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

 

教学重点: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教学难点:

辨寒热的四种类型的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问诊的基本内容。

主诉的概念。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三节问现在症状

中医问诊的核心内容是现在症状,它是医生诊断当前疾病的首要依据。

明代张介宾总结前贤问诊的经验,整理成《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

一、问寒热

(一)寒热的概念

寒指恶寒,热指发热,俱是临床常见症状。

恶寒按其程度和特征,可分为:

恶寒---怕冷较重,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亦不缓解。

畏寒---怕冷较轻,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有所缓解。

恶风---遇风觉冷,无风或避风即不觉冷。

寒战---严重怕冷,以致全身颤抖不已。

发热既指体温高于正常,也指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的症状。

(二)寒热产生的机理

实证:

寒邪侵入,多致恶寒(阴盛则寒);热邪侵入,多致发热(阳盛则热)。

实证寒热取决于病邪的性质。

虚证:

阳衰失多见畏寒(阳虚则寒);阴虚而致阳偏亢,亦可发热(阴虚则热)。

虚证寒热取决于机体的阴阳盛衰。

(三)问寒热的内容

1.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的外感表证的主症。

恶寒重发热轻,兼无汗、头身痛――外感风寒(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兼口渴、咽干痛――外感风热(表热)证

发热轻而恶风,兼自汗、鼻塞、喉痒――外感风邪兼表虚(伤风证)

第一课时

5分钟

 

40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2.但寒不热:

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的症状。

常见于里寒证。

新病突然恶寒,肢冷或寒战,肢体或脘腹剧痛---寒邪直中---实寒证

久病经常畏寒,面色晃白,肢冷踡卧,神疲乏力---阳气亏虚---虚寒证

3.但热不寒:

病人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

常见于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39摄氏度以上),恶热,面赤,渴饮,大汗――里实热证。

②潮热:

每天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又分三种类型:

⑴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度较高,日哺热甚(申时下午3-5时),兼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苔黄燥---肠热腑实证---热邪与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⑵湿温潮热(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久则灼手),午后热甚,兼呕恶、脘痞、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湿温病---湿遏热伏;

⑶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热度不高,午后或入夜热较甚,五心烦热或骨蒸,伴颧红、盗汗、咽干、舌红少津---阴虚内热证或温病热入营血。

③微热:

长期低热,多在37oC-38oC之间,或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阴虚、气虚、气郁、血虚、血瘀---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的后期。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①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兼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伤寒少阳证---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②先寒战后壮热,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一次,兼头痛如裂、口渴、汗出热退---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于阴与卫气相争则寒,出于阳与卫气相争则热,正邪俱衰相离则休,正邪俱盛相争则作。

二、问汗

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泄出于腠理体而为汗。

因此,问汗的情况可以测知阳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

(一)表证辨汗

无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风寒表实证――寒主收引,腠理致密,汗孔闭塞。

有汗:

兼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数——风袭表虚证。

兼发热恶寒、微渴、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

(二)里证辨汗

1.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兼气短、乏力、畏寒、脉微弱---阳虚证、气虚证。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兼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脉细数---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3.大汗:

疾病危重阶段,突见湿热大汗不止。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兼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阳虚不能固津,津随气泄

②病势危重,汗出如油如珠,兼发热、烦渴,呼吸气粗、脉细数疾---亡阴证---阴液大亏,虚热迫津外泄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4.战汗:

病人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发热汗出。

多为外感热病中,邪正斗争激烈欲驱邪外出的转折点。

转归: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呼吸均匀---邪去正安---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脉来急疾,呼吸急促---邪胜正衰---恶化

5.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而粘衣---湿热交蒸

6.里证无汗:

阳虚无力蒸化津液或津血大亏汗源缺乏---见于久病虚证

(三)局部汗出

1.头汗:

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

兼发热、烦渴、苔黄、脉数等---上焦热盛

兼发热、身重、倦怠、纳呆、腹胀、苔黄腻---中焦湿热兼头晕、目眩、气短、活动时加剧、脉虚---气虚不固

头额冷汗不止,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2.半身汗出:

病人身体一半(患侧)不出汗,另一半正常出汗---风痰、瘀血、风湿阻滞患侧经络,或兼气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病、外伤截瘫、痹病等。

3.手足心汗:

经常手足心出汗过多---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焦湿热等。

4.心胸汗多:

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5.阴汗:

下焦湿热。

35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表、里证有汗、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问疼痛的部位、性质、临床意义。

2、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3、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4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耳目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身重、麻木、疲乏、目痛、目昏、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了解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辨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疼痛性质、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邪气阻遏气血运行不畅而痛。

“不荣亦痛”:

正虚(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亦痛。

问痛的内容:

部位、性质、时间、病史、兼证、程度、喜恶。

(一)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

痛处伴胀满感---气滞或火热上攻---常发于胸胁、脘腹、头部

2.刺痛

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血瘀---常发于胸胁、胃脘、腹部

3.走窜痛

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移动---气滞,风邪为主的行痹---胸胁、脘腹、关节

4.绞痛

痛势剧烈如刀绞刀割---有形实邪闭塞气机或寒凝气闭---心胸、胁下、胃脘、腹部、腰部

5.掣痛(“引痛”)

痛处伴牵掣感或一处痛连及它处---寒凝、肝风或筋脉失养---胸背、少腹、四肢、头颈

6.灼痛

痛有处伴灼热感而喜凉---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常发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

7.冷痛

痛处伴冷感而喜暖---寒滞脏腑、经络或阳虚失温---头、脘腹、腰背、四肢、关节

8.隐痛

疼痛轻微而绵绵不休---精血亏损或阳气虚弱不足---常发于头部、脘腹、胁下、腰背

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9.重痛

痛处伴沉重感---湿滞或肝阳上亢---常发于头、四肢、腰部、关节

10.空痛

痛处伴空虚感——精髓、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头脑、胃脘、小腹、胸胁

11.酸痛

痛处伴酸楚乏力感---风湿阻络、气血不畅,或肾虚、气血虚---腰背、四肢、关节、全身

12.固定痛

痛处固定不移---瘀血,湿滞或湿邪为主的着痹---关节、脘腹、胸胁、头部

询问疼痛性质的重点在于辨别虚实、寒热的病性: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实痛;

久病疼痛,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处喜按---虚痛;

冷痛喜暖,痛处发凉,遇寒痛剧---寒痛;

灼痛喜凉,痛处发热,遇寒觉舒---热痛。

(二)问疼痛的部位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脏腑经络定位。

1.头痛:

头项---病在太阳经

前额痛---病在阳明经

头侧痛---病在少阳经

头顶痛---病在厥阴经

2.胸痛:

多属心肺的病变

3.胁痛:

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胁——胸下及胃脘两旁的部位。

4.胃脘痛:

多与胃、脾、肝胆病变有关。

胃脘——上腹中部(鸠尾下、脐上)。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5.腹痛:

大腹痛――病在脾胃。

大腹---脐周部。

小腹疼痛:

病在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小腹---下腹中部。

少腹痛---病在肝经、大肠。

少腹---小腹两侧。

6.背痛:

病在肺、心、脊柱、督脉、手足太阳经。

7.腰痛:

多与肾虚、腰椎、督脉、胞宫病变有关。

8.四肢痛:

多与局部关节、肌肉、筋骨、经络病变有关。

10.周身疼痛:

注意询问发病时间和病程长短。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指自觉头脑昏沉晕糊,甚者感到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不能睁目。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胸闷呕恶,苔腻脉濡---痰湿阻遏清阳;

头晕面白,神疲心悸,动则加剧,脉细舌淡---气血亏虚;

头脑昏沉,记忆减退,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肾气不足,髓海空虚;

头部外伤后头晕刺痛,经久不愈,面唇紫暗---瘀血阻于脑络。

5分钟回顾

第二课时

45分钟

(二)胸闷

自觉胸中滞塞、满闷不舒――痰湿阻肺,心阳虚衰,心血瘀阻,肝气郁结

(三)心悸

指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若心悸由惊骇而作,或心悸而伴惊骇的表情,称为“惊悸”。

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达脐腹,不能自持,称为“怔忡”。

此三症皆属心病,有时亦涉及肝胆,其常见病机为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胆郁痰扰等。

(四)胁胀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胁下一侧或两侧胀满,似有物支撑的感觉,称为胁下胀满,简称胁胀。

多由肝胆气机郁滞或肝胆湿热内阻所致。

(五)脘痞

指胃脘阻塞窒闷、气机不畅的感觉。

脘痞实证多因痰湿、水饮停滞于胃,虚证多责之于脾胃气虚。

(六)腹胀

指腹部膨胀不舒如物支撑的感觉,甚者腹形亦增大。

脾、胃、肠、肝、肾等脏腑气机受阻皆可致腹胀。

其常见病机有气滞、寒凝、湿热、食积、燥屎、水停、气虚等。

若腹部胀大如鼓,而四肢瘦小,肤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称为“臌胀”。

多因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滞气、瘀血、湿热、水饮、积食、寄生虫等邪结聚腹中所致,属虚实夹杂证。

(七)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症状。

身重多由湿邪、水饮等留滞于肌肤、筋骨、关节所致。

(八)麻木

指肌肤感觉功能减退乃至完全消失的症状。

麻木常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痹阻经络引起。

(九)乏力

自觉肢体倦怠、无力运动的症状。

乏力见于多种虚证,尤其是气虚、血虚、阳虚,也可见于湿证。

五、问耳目

(一)问耳

耳鸣:

自觉耳内经常鸣响,妨碍听觉。

耳聋:

指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则听觉完全丧失。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耳鸣渐发,其声细小,按之略减,或听力逐渐减退---肾虚,脾虚气陷

耳鸣暴作,声粗如雷鸣,按之尤甚,或突然耳闭无闻---肝胆火邪循经上扰,或痰火郁结上壅于耳,或风湿等外邪壅遏清窍。

(二)问目

1.目痛:

目痛剧者,多因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

目痛微者,常由阴虚火旺。

2.目眩:

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冒金花、黑点如蚊蝇飞舞,俗称“眼花”。

若兼头晕,合称眩晕。

其实证,多因风火、痰湿;虚证多因气虚、肝肾阴虚。

3.目昏、雀盲、视歧: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指每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视歧指视一物为二物。

此三症皆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

 

 

 

教案末页

小结

本次课重点讲述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疼痛的性质分类及临床意义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5、16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妇女

十、问小儿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及问小儿意义。

 

教学重点:

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辨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要点及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疼痛的性质分类及临床意义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六、问睡眠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与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卫气的运行及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故问睡眠可了解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状况。

临床上异常睡眠可分为失眠与嗜睡两类。

(一)失眠

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难入睡,甚则彻夜不眠。

失眠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少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

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阳亢阴虚,神魂不安。

其实证为心肝火旺、痰热扰神、食积、瘀血等,虚证主要有阴虚、血虚。

(二)嗜睡

指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

嗜睡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多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

嗜睡的基本病机是阳虚阴盛,精神疲惫。

其虚证多为心肾阳虚,脾胃气虚而清阳不升;其实证则见于痰湿困脾,暑热伤气。

嗜睡与但欲寐、昏睡有所不同,应予鉴别。

七、问饮食口味

(一)问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

不觉口干而不欲饮水。

健康人乃津液上承、口腔濡润的表现;

病人不渴,提示津液未伤,或为寒、湿、痰、饮证,或燥热之邪轻微。

2.口渴多饮:

自觉口渴而饮水量大。

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耗伤;

口燥咽干,饮水较多---燥邪伤津;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而体渐消瘦---消渴病。

3.渴不多饮:

病机较复杂,可有下列情况:

口燥咽干但饮水不多,伴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第一课时

45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阴虚证

口干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伴身热不扬、口苦、身重、苔黄腻---湿热证

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伴眩晕、胃脘振水音---痰饮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伴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瘀血内停

口渴而饮水量较气分证减少,伴身热夜甚、昏谵、斑疹隐隐---热入营血

总之,辨渴与饮可了解体内液津的盛衰及津液的输布情况。

(二)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病人不想进食,食之无味,甚至厌食,食量减少或不进食。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脾胃气虚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头身困重,苔腻---湿邪困脾

厌食、恶油腻,呕恶口苦,黄疸,胁痛,苔黄腻---肝胆湿热

厌食、恶闻食嗅,脘腹胀痛,噯腐吞酸,苔厚腻---食滞胃脘

此外,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妊娠恶阻

2.消谷善饥:

食欲亢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

消谷善饥,口臭便秘,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胃火炽盛

多食易饥,食后腹胀,大便溏泄---胃强脾弱证

多食易饥,伴多饮、多尿而消瘦---消渴病

多食易饥,伴颈前肿瘤、心悸、脉数---瘿病

3.饥不欲食:

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常伴胃中嘈杂、灼热感,干呕呃逆,口干舌燥---胃阴虚证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4.偏嗜食物:

过分偏爱、进食某一类型食物或异物

偏嗜肥甘厚味---易生痰湿、肥胖

偏嗜生冷苦寒---易伤脾胃阳气

偏嗜辛辣炙馎---易致燥热伤津

小儿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物---虫积

孕妇嗜湿酸辣饮食---妊娠期生理现象(三)问口味

口淡乏味---脾胃气虚,寒证

口苦——肝胆郁热,心胃火邪,湿热内蕴

口泛酸味---肝胃蕴热,肝胃不和,食积

口甜或粘腻---脾胃湿热,脾虚湿滞,食积

口咸---肾虚,寒邪,水饮

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正常大便:

每日或隔日一次,色黄软便成形,排便畅快。

1.便次异常

①便秘:

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便次明显减少。

便秘实证多因热邪、燥屎阻结肠道或寒凝气滞;虚证多因大肠津亏、阴血不足,肠道失润,或脾气虚弱,传导无力。

②泄泻:

大便水分增多,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明显增加。

仅粪质稀薄,称为便溏。

新病暴泻多实证,常由大肠湿热、食滞肠道、寒湿困脾、饮停胃肠等导致传导失职而成;久病缓泻多虚证,多由脾气虚、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而水谷下趋所致。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2.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

粪便中混有大量未消化食物---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

②溏结不调:

大便先干后溏,或时干时稀---胃强脾弱,或肝郁脾虚

③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除,或粪中带血,或粪血混合。

粪便色黑如柏油,或粪、血混合均匀---远血;

便血色红,粪、血不融合---近血;

粪便中带脓血粘液(红白冻子)---痢疾---大肠湿热

3.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里热证

②里急后重:

腹部窘急、时时欲泻,虚坐努责,频频登厕——痢疾---大肠湿热

③排便不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