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746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docx

精品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精品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

【精品】2018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正文内容

第1课 古代埃及

古埃及国家 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滔滔不绝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炎热而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期,尼罗河流域出现了若干个奴隶制小国家。

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王朝,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兴盛时期。

古埃及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国王称为法老。

新王国之后,古埃及国力逐渐衰落,公元前526年被兴起于东方的波斯所灭,至此,古埃及文明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

神奇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墓。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升天,金字塔就是法老灵魂升天的天梯。

古埃及现存约80座金字塔,集中分布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和萨卡拉一带。

公元前26世纪建造的胡夫(公元前2598~前2566)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坚固、设计之科学,令人叹为观止。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底边每边长约230米,用经过磨制的石头砌成。

据说这座金字塔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

砌筑的石头之间未用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

塔的四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几乎没有误差。

它不但外观雄伟,而且内部结构复杂,塔内建有保存法老“木乃伊”的宫殿式墓室,并以雕刻、绘画装饰。

这座金字塔历时30年才建成。

金字塔是古代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凝结着古埃及人非凡的智慧,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象形文字、天文和历法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由一些表示人物、动物、事物形象的符号构成,常用符号多达700余个。

古埃及人把象形文字写在纸草上,或铭刻在石碑或石柱上,用以记载历史、神话、祷文及法律等。

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古埃及使用了几千年,对后来拼音字母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埃及人很早就对天体进行了观测,已知道43个星座的位置,并绘制出星座分布图。

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规定365天为一年,一年分12个月,一月为30天,年底加5天。

还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三季。

第2课 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源于小亚细亚半岛,流经炎热干旱的西亚地区,向东南流入波斯湾,形成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史称两河流域。

这里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摇篮。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前3000年代初开始,两河流城南部出现了苏美尔人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2371年,兴起的阿卡德王国在两河流域建立了最早的统一国家。

阿卡德王国后来被入侵两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所灭,两河流域陷入分裂,直到乌尔第三王朝兴起,两河流域南部才重归统一。

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两河流域南部又陷入分裂之中。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内部争战和外族入侵使两河流域处于混乱之中。

古巴比伦王国 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巴比伦城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奴隶制国家,是西亚文明的典型代表。

古巴比伦王国在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在位)时强大起来。

汉谟拉比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战争,再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汉谟拉比自称是“众神之王”,宣扬自己的统治是神的统治,他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官僚机构,组建了直接由他掌控的常备军队,编订了加强专制统治的法典,统一管理税收和水利系统,将国家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都集于一人之手。

他还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开凿运河。

汉谟拉比时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汉谟拉比以军事征服建立的统一国家缺乏稳固的基础。

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走向衰落,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民族所灭。

《汉谟拉比法典》 为加强对统一王国的专制统治,汉谟拉比吸收两河流域各国的法律成果,结合阿摩利人的习惯法,编订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的上部是汉谟拉比接受太阳神授予权标的浮雕,下部是用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原文。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序言宣扬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颂扬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

结语昭告天下,表明法典奉神的旨意保护民众,立法公正,要传之久远。

同时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将受到神的惩罚。

法典正文共282条,涉及诉讼、财产、商业、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内容,对等级制、奴隶制、土地制、租赁制、雇佣制等都作出了具体法律规定,以保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两河流域地区的社会面貌。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也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国家 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国家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

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印度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这些小国相互兼并,形成16个较大的城市国家,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公元前4世纪中叶,列国中强大的摩揭陀经过征服战争和王朝更迭,建立了统一的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在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时代国力鼎盛,佛教盛行,疆域囊括了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

在孔雀帝国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印度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替。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作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法律对四个种姓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规范都做了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其中一些人还参与政治,有的充当国王的顾问,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力。

婆罗门不从事生产劳动,是特权等级,其人身不可侵犯。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世俗统治者,主要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国王、贵族、军事首领均属于这一等级。

刹帝利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是特权等级。

第三等级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通过纳税等方式承担供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多数人无政治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小生产者,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狩猎以及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首陀罗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歧视,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其中有的因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可逾越。

种姓制度强调职业世袭,严禁低级种姓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还规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佛教顺应这一潮流在印度兴起。

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约前486),他为寻求人生解脱苦难之路创立佛教,佛教创立后他被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佛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主张“众生平等”,破除种姓的等级界限,因而深得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在印度进一步传播。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佛教被宣布为国教。

佛教的经典统称为三藏,系统地阐释了佛教的宗教思想。

公元前2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末,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融入中华文化得到发展,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

佛教还从印度传到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佛教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第4课 古代希腊

希腊城邦 古代希腊地处欧洲东南,位于地中海东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这里孕育了希腊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约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约在公元前12世纪湮灭。

爱琴文明湮没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与周围的农村相结合,称为城邦。

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雅典和斯巴达是其中最著名的城邦。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繁荣,奴隶制度充分发展。

雅典在手工作坊、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葡萄种植以及家务劳动中都普遍使用奴隶。

雅典工商贸易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最繁荣的城邦,也是希腊的文化中心,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斯巴达是农业城邦,土地国有,由被斯巴达人征服的当地居民“希洛人”耕种。

斯巴达政权由少数贵族执掌,城邦有两个国王,从两个显赫家族世袭产生。

国王要受监察官的监督。

斯巴达的男子以武士为职业,在60岁之前都必须从军打仗。

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繁荣时期,多数城邦建立了民主制度。

雅典在公元前594年进行了著名的梭伦(约公元前638~约前559)改革。

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以财产划分等级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改革使雅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在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执政时期,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但是,这种民主政治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民主的范围有限,妇女和在雅典的外邦人不享有政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人;民主只在雅典城邦内部实行;奴隶毫无权利可言,它是建立在雅典国家对奴隶专政基础之上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公元前4世纪,城邦危机,希腊战乱频繁,民主出现极端化倾向,城邦扰嚷不宁,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地处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称霸希腊。

为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率军东征,灭掉了波斯帝国。

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境内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巨大。

亚历山大采取了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多种措施,一方面极力向东方传播希腊文明,在北非、亚洲建立希腊移民城市;同时又吸取东方的文明成果,以东方的君主制作为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鼓励东西方人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亚历山大还开辟了由亚洲到地中海的商道,增进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为200年后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32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很快崩溃。

帝国存在虽然短暂,但却开创了西方文明东传的所谓“希腊化”时代,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条件。

第5课 古代罗马

罗马共和国罗马是位于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座古城。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共和国。

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与贵族展开激烈斗争,平民取得了胜利,设立了平民保民官,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和保护。

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最高的官职是执政官,贵族奴隶主掌握着国家政权,罗马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意大利,此后便频频向外扩张。

经过一百余年的征服战争,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取得了整个地中海的霸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罗马在长期的对外征服和扩张战争中将大批战俘转化为奴隶,使罗马奴隶制度充分发展。

共和国时期,奴隶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农庄、牧场、矿场和家庭都使用奴隶劳动。

奴隶社会地位低下,在法律上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只是主人的财产,是会说话的工具。

罗马帝国的繁荣罗马共和国后期,共和制度出现危机,一些军事领袖为获取国家权力展开了激烈争夺。

先是恺撒(约公元前100~前44)独裁,后是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独揽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他被称为“元首”,后又被尊为“奥古斯都”,实际上成为罗马皇帝,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帝国前期的百余年间,罗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继续对欧、亚、非洲地区进行征服战争。

到公元2世纪,罗马已将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湖”,成为版图空前辽阔的强大帝国。

罗马帝国前期,政治形势相对安定,呈现出所谓“罗马和平”的局面,使帝国经历了200年左右的繁荣,成为欧洲奴隶制社会最辉煌的时期。

帝国的分裂 公元2世纪末,随着“罗马和平”的过去,罗马奴隶制危机已显露端倪。

进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社会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人民起义、外族入侵,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制度,使罗马帝国日渐走向衰落。

在帝国最后的200年中,罗马的皇帝采取了种种措施,企图扭转帝国的颓势,但统一的帝国已江河日下,无法挽救。

公元395年,在不断的帝位争夺中,罗马帝国最终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

5世纪以后,西罗马帝国危机四伏,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的打击之下走向末路。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第6课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史诗与戏剧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之始,其神话、史诗、戏剧及寓言是欧洲古典文学的精华。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诗构成,描写的是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相传由盲诗人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根据民间流行的迈锡尼时代的故事和神话传说整理汇编而成。

《荷马史诗》充满惊险与神奇,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反映了处在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希腊社会面貌,是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古希腊繁荣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和喜剧作品。

表现与“命运”的抗争,歌颂英雄主义是希腊悲剧鲜明的主题。

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希腊戏剧的典范。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写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摆脱黑暗盗取天火,被神王囚禁,受尽折磨而坚韧不屈,塑造了不畏强暴的崇高英雄形象。

希腊的悲剧思想深刻,形式完美,剧情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后来欧洲的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建筑与雕塑古希腊建筑盛行大理石柱与雕塑相结合的柱廊式风格。

柱廊式建筑朴实大气,庄重典雅,美观实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这种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古罗马建筑与希腊建筑风格颇相一致。

罗马人修建了不少神庙、广场、宫殿、剧场、凯旋门等公共建筑。

万神殿是最著名的大理石神庙柱廊建筑,巍峨壮观,别具一格。

罗马斗兽场是最宏大的竞技场建筑,以斗兽表演和角斗表演而举世闻名。

古希腊雕塑成果丰硕,雕塑主要以人体为题材,作品多是裸体的人像和神像,注重表现人体的强健与心灵的健康。

《掷铁饼者》《米罗的维纳斯》和《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品。

《掷铁饼者》表现了运动员优美的姿态和健美的肌体,《米罗的维纳斯》表现了女神的美丽、高雅与庄重,《拉奥孔》则表现人垂死挣扎的痛苦。

这些作品对人体的刻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表现了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精品。

数学与历法古希腊罗马的自然科学是欧洲科学发展之始。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和哲学中分离出来,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医学和天文学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25~前265)的《几何原本》是古代数学的伟大成果。

欧几里得把古希腊人积累的几何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出几何的定义和公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创立了对几何图形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的方法,建构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内容,使几何学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几何原本》的问世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罗马时代的历法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

恺撒时代,罗马吸取埃及历法成果,制定了全新的历法。

历法规定一年为365天,分12个月,单月31天为大月,双月30天为小月;2月为29天,每4年一闰年,闰年的2月为30日。

这历法是恺撒制定的,恺撒的名称旧译为“儒略”,所以这一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时期,对儒略历进行了修订并于1582年颁行,修订后的历法称为格列历。

20世纪初,格列历在全世界普遍使用,成了国际通用的公历。

第7课 法兰克王国与西欧封建制度

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日耳曼人不断侵入日渐衰落的罗马帝国,后来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个日耳曼国家,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众多日耳曼国家中,法兰克王国是最大的封建国家,于481年由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约465~511)建立。

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将分得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

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

封爵之外还有骑士,骑士是最低等级的封建主。

各封建主之间以封君与封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塔的最底层则是农奴。

公元9世纪,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开始确立,逐渐成为西欧普遍的社会制度。

9世纪前后,在查理(约742~814,768~814在位)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国力强盛,地跨西欧、中欧,其疆域相当于原西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给查理加冕,授予他“罗马人皇帝”的称号,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帝国是通过战争征服建立起来的,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查理大帝死后,帝国陷入长期内战,出现分裂。

843年,帝国一分为三:

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分别形成了法、德、意国家的雏形,到9世纪后期,逐渐发展成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西欧封建庄园 中世纪的土地分封制使西欧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和封建庄园,9至13世纪,封建庄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遍布西欧各国。

庄园大小不一,一般的庄园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村庄,大的庄园占地多达数千公顷。

领主是庄园的主人,农奴是庄园的劳动者,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

庄园盛行农奴制度,庄园领主采用劳役地租的方式剥削农奴,他们不但剥削和役使农奴,而且控制农奴的人身。

农奴耕种小块的份地,虽有自己的家庭,但其人身却属于领主,农奴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改变。

封建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保守,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11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庄园经济逐渐衰落。

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受罗马人的残酷统治对现实绝望,他们幻想从宗教中寻求出路,基督教便在巴勒斯坦兴起。

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信徒多是贫苦民众和奴隶,遭到罗马皇帝的镇压。

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耶稣是“救世主”。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组织是教会。

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的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服从、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利于罗马的统治。

4世纪末,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从公元5世纪末开始,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日耳曼国家,为获取基督教会的支持纷纷崇奉基督教,并以种种方式,甚至采取武力手段推行基督教。

法兰克国王把信奉基督教作为国家的宗教制度,在所有被征服地区强制推行,强迫居民放弃原来的宗教信仰而改信基督教。

与此同时,基督教会在国王的支持下也加快在各地的传教活动,不断扩大基督教的范围。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使其成了欧洲、特别是西欧民众普遍信奉的宗教。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教会组织遍布西欧各国,势力日渐增强。

教会通过国王、教徒的馈赠和巧取豪夺,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征收什一税,即居民要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纳给教会。

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禁锢思想,主张禁欲,歧视妇女,迫害“异端”,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堡垒。

11至13世纪是基督教在西欧盛行的时期。

基督教的传播对西欧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日耳曼人通过基督教获得了包括组织制度、建筑艺术、语言、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实现了从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使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各民族、各地区有了相对统一的宗敦信仰,中世纪西欧形成了具有鲜明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第8课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西欧城市的兴起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由于战乱和经济衰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

11世纪前后,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江海口岸或教堂、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经商。

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兴起的西欧城市都建立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完全受封建主控制。

城市居民为摆脱封建主的控制,不断进行反对封建主的斗争。

一些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向国王、大封建主换取城市特许状获得了自治权。

有的城市是通过武力与封建主斗争才取得了自治地位。

一些享有较大自治权的城市可以选举城市管理人员,拥有完全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

中世纪西欧城市就这样成为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城市的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为了防止行业竞争,保持行业垄断,手工业者结成同业的行会组织,遵照行会的行规在城市中从事小商品生产。

城市商人多为行商,主要经营商品的长途贩运。

商人也组织行会,称商人公会。

商人控制生产原料和产品销售,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他们地位显赫,成为城市贵族。

中世纪的城市居民要取得法律规定的身份,依法纳税者享有市民权利,可参加市政官员选举,并受城市法庭和市政机关保护。

但城市底层的居民往往没有市民身份,不能享受市民权利。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都是西欧兴起的著名工商业城市。

城市的兴起,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政治上使市民阶层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文化上为学校的兴办创造了条件,对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巴黎大学的建立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

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160年,经法国国王批准,巴黎大学建立,它是在巴黎圣母院教会学校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巴黎大学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典型,学校行政和教学自主管理,订有成套的教学规章制度。

学校按不同专业分为四个学院:

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教师授课统一使用拉丁语,学生以听讲、笔记、辩论等方式学习。

学生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业,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

巴黎大学的办学模式被欧洲其他大学仿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源头

牛津大学的创办1167年,著名的牛津大学在地处英国泰晤士河谷的牛津小城创办。

13世纪初,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颁发的办学特许状,成为自主的大学。

牛津大学早期办学模式仿效巴黎大学,学校下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采用巴黎大学的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

13至16世纪,牛津大学坚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核心,发展自然科学和包括医学在内的应用科学研究,倡导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在早期学院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多个学院,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

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体系逐渐完善,牛津大学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牛津大学求学的学生,除了英国本国的学生而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

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了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牛津大学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使其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名列前茅的名牌大学。

欧洲早期的大学传播古典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为此后西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9课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分裂形成的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逐渐实现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化,继续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皇帝在士丁尼(约4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