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614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咬文嚼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咬文嚼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咬文嚼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咬文嚼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docx

《咬文嚼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咬文嚼字.docx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所举的文学实例,归纳作者表达的意思与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赏析: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解读文本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美学老人”。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时发表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该著作的问世也一举奠定了朱光潜中国美学泰斗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忘其项背。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积累词语

(1)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车:

书多。

(4)推陈翻新: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5)不即不离:

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即:

接近;离:

远离。

(6)点铁成金:

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

明确:

“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

(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

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咬文嚼字是什么)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咬文嚼字怎么做)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意义目的)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

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进读1-7段的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总共有几个实例?

明确: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5)、“套板反应”

2、提问:

前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明确:

有。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3、探究: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

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分组讨论,找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

好坏的标准——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4.探究:

看6、7两段的对比,进行迁移教学深化

(1)掌握语言的联想意义:

多媒体展示:

有关“酒”的诗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酒”的含义:

思乡之悲(悲)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酒”的含义:

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酒”的含义:

一种离愁别绪(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酒”的含义:

朋友相逢的喜悦(合)

总结:

一个“酒”字,居然能蕴含人生的悲欢离合诸多情感,其意义是多项的、复杂的,要想把握住准确的意义,必须要有联想和判断意境的能力,不得不在阅读鉴赏时,“咬文嚼字”。

(过渡语句:

我们一面要善于联想,一面也需要避免被约定俗成的暗示性联想所欺骗,即“套板效应”,那么什么叫套板效应呢?

(2)避免套板效应:

描写佳人的“套板”: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楚楚动人风姿绰绝肌肤胜雪

不俗:

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分析下)

注:

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佳人难再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

“善!

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说:

“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

”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妹在御前表演,果真使得汉武帝飘飘然如若仙人,其妹因此歌得幸,后来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

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与上卧起,显赫一时。

若李延年还是向汉武帝称赞自己的妹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李夫人还会得宠吗?

李延年不过个宫廷乐师,在歌词创作方面尚能推陈出新,那么更不要说追求完美境界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同学所需要拥有的(结合最后一段)。

五、总结:

其实不管是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体现了古人对“炼字”的一种重视。

炼字,不光是斟酌某个字眼,更多的是炼意、炼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忽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重点)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二、理解炼字

1、动词。

(板书)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

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

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

(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

《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3、名词。

(板书)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

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数量词。

(板书)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

“一”是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再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再如乾隆皇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

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虚词(板书)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

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三、衔接高考(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常见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

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为什么?

2.方法技巧点拨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010年湖南卷)(7分)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明确: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四川卷)(8分)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明确: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归纳:

步骤一:

释词义明手法(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

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

点作用、表感情(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例如:

“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

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例如:

“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例如:

“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

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例如:

“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

3.规范作答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

这两个字确实用得传神。

(步骤一 表明看法)“系”是挽住,牵着。

(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步骤三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四、强化训练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明确: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

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古人评价,一个“闹”字“卓越千古,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字妙在何处?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明确:

这一闹字,十分夸张,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热烈情景。

“春色”原本是无声无形的,经过闹字的点染,一下变得有声有形,让我们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了美的感受。

3、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

试分析二字的妙处。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明确: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011年高考)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明确:

网,网住的意思。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不舍及落寞感伤之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

齐己是唐代诗僧。

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曰:

“‘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不觉投拜曰:

“我一字师也。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数”改为“一”之精妙所在。

答:

改“数”为“一”确实精妙。

(步骤一:

 表明看法)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而这“一枝”报春,先于众梅,更突出早开之梅之不寻常。

“一枝”与题目更切合。

所以,这改动的“一”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步骤二、步骤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意境的高下。

改诗更能突出观察之细腻和对春天的渴望。

(步骤四:

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