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9293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

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

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

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

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

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

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

也就是说:

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

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

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

”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

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这本文学史笔记是我在对文学史高度理解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希望同学们也不要害怕付出心血,踏踏实实地用心总结,只有你拿出自己的理解能力,跟这套笔记融会贯通,那么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结一下上面的两点就是:

首先你要有信心、有毅力、有决心,来狠狠地啃下文学史,而非浮皮潦草地满足于看过而已,希望你能够切实理解文学的内蕴,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

其次就是不管是理解还是记忆,都不要害怕这些东西过于个人化,你要做的是以独家的方式将其记住并且融会贯通,然后能以严谨、恰切的语句表达出来。

能做到这两点,我敢肯定,明年1月份的考场上,你将会非常成功!

这套笔记的应试性非常强,它不会给你把文学史照抄一遍,那样的话你直接从网上下载就可以,但是它们的作用微乎其微。

我会按照重要性和真题中的出现比例来安排章节(适当结合知识点出现的朝代),每一个章节都是专题的形式来展开。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启发性和灵活性。

大家没有必要按照里面的文字死记硬背,关键的是要通过我给的范例来得出灵感,触发你心中对于文学史的独特理解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学史重写能力。

这50个章节的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

辛弃疾、李白、《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汤显祖、《红楼梦》、柳永、杜甫、苏轼、欧阳修、韩愈、柳宗元、关汉卿、李商隐、白居易、《诗经》、离骚、《左传》、《庄子》、《古诗十九首》、陶渊明、《史记》、黄庭坚、陆游、晏殊、李清照、鲍照、王安石、赋作流变、唐诗脉络、宋词发展进程、建安诗人、李煜、王孟、高岑、秦观、周邦彦、《西厢记》、白朴、《琵琶记》、其他元杂剧、《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长生殿》、《桃花扇》、龚自珍、苏州派作家、重点回顾及笔记总结。

第一章:

辛弃疾

【方法提示】

1.做笔记的时候请务必理出重点,基本上不考的可以略去,或者只要在脑海里有个粗线条的印象就可以。

比如关于辛弃疾,他的生平你不需要了解特别多,只要知道一些关于传奇故事、怀才不遇就好。

但是像杜甫、李煜、李清照这几位生平跟作品联系非常紧密的当然就要比较重视了。

2.把握一位文学家的作品或是风格,可以先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履历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处在这样的境遇中,会有何种思想和感触。

也就是“代入法”:

把你自己设想成为那位作家,想象一下你会是怎样的表现,然后再去看作品中出现的那些文字,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方法是本套笔记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希望大家可以掌握。

3.笔记中某一位作家的核心记忆点一定要放在笔记中最显眼最醒目的位置。

不需要多么正式和具体,但是一定要在你第二遍看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最好是能让你一下子就记住。

本套笔记中每一个章节都会有“核心记忆点”这个模块,希望大家能够习惯并且在自己整理文学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同样的习惯。

4.我将以题目的形式来带动知识点的复习,大家也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删汰冗杂,把握重点,只挑选有用的知识来作为你的笔记内容。

其他属于解释类或是书本上帮助理解的阐释性语言可以略去。

【重点提要】

关于辛弃疾首先要把握他的角色,也就是:

辛弃疾首先是位战士,然后才是文学家。

本章节中要讲的有两大块:

辛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章节精讲】

本章章节精讲分为三部分:

风格把握、辛词主要内容、辛词艺术成就。

核心记忆点

辛弃疾先是战士,后是文学家。

在理解和答题过程中要明确这个大前提。

肝肠似火的磊落之作

色笑如花的妩媚之作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英雄气概

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失意之悲

第二道题:

辛弃疾词的主要内容

一英雄词

一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来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

例:

《登建康赏心亭》“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

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抒写救国理想,表现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

例: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编者说】

如果我的笔记只是给了你这样的内容提要,那么它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要是不能帮助考生有效记忆或者是能够激发出参阅者自身内在创造力的笔记,都不能帮助考生提分。

所以一般在内容总结后面都会配有简要地记忆方法。

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或者直接按照这个提示来记忆。

这些记忆方法将会以“【速记帮助】”的标记出现。

【速记帮助】

表面上看这三点似乎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实则不然。

你可以按照这些诗歌出现的逻辑来记忆。

大凡心胸开阔之人多喜登高望远,触目大好河山,则或生江山无限之感,或触动心中感慨。

这是一个有时间先后因果关系的事件。

也就是:

英雄词:

登临→豪情→忧愤抒怀

二农村词(或称田园词,含义相近,但是农村词更恰当准确)

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速记帮助】

白描手法写农村风光,自然平淡,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乐趣。

但是我们说辛弃疾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文学家,所以说即便是农村诗中也多牢骚语。

也就是:

农村词:

白描手法、闲适乐趣、牢骚语

三咏春词

歌颂自然风景清新美丽,表现作者对春日风光的喜爱之情。

例:

《祝英台令•春晚》

【速记帮助】

还是要结合辛弃疾的为人来理解他的咏春词,稼轩咏春词必然不同于王维或是孟浩然的咏春词,盖因辛弃疾英雄气魄贯注于他的词作中,使它们具有硬朗之风的缘故。

也就是:

咏春词:

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

【非常重要】

辛词的妩媚乃是一种寓刚于柔或振柔于刚的秀美。

是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为情思底蕴的婉媚,与婉约词人的体物言情是两种不同的格调。

四艳情词

例:

《粉蝶儿》

【说明】

艳情词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占有的分量很小,加上不是他的代表词风,所以绝对不是重点,在答这道大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写上这一点,会显得考生基础扎实牢固,起到很好的加分效果。

不过当然没有必要细说,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只要略微提一下就可以。

【速记帮助】

我们一再强调,文学史的记忆与英语的记忆方法有相通之处,没有必要一板一眼。

如果你足够优秀,相信你总能找到独家记忆方法。

不要害怕你的方法独一无二,这正是你的创造力所在。

请记住:

越是不同于文学史的描述,你的记忆效果将会越好。

这道题我的记忆方法是这样的:

农村英雄艳情咏春

【说明】

当然,记忆方法是一回事,体现在卷面上的还是要尽可能术语化、严谨化,这个相信就不用我多说了。

相信经过这道题的训练,你对这种新奇的方法有了比较感性的理解,在下面的50个章节里你将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这种方法,从而应用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并且取得惊人的效果。

你的思维也将被不断地解放,在我们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你的学习效果会非常出色!

文学史也即将是你最强的科目!

第三道题:

辛词的艺术成就

【答题技巧】

回答类似题目,建议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或者是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要点,既不会遗漏重点,又能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你思维清晰、逻辑严谨。

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这道题目:

稼轩体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艺术成就很高。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第一大家。

【技巧提示】

稼轩词、易安词这样简洁老到的用词要比“辛弃疾的词”、“李清照的词”这样的表述方式好得多,这种如数家珍的感觉使考生显得很有素养,而且能够极大地拉近考生与阅卷老师的距离,推荐使用。

当然,要把握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通篇使用这样的语汇貌似不是很好,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此外,多使用文学上的一些定评类语句,比如苏轼对陶诗的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比如对于曹植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非常有用。

一词境

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向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辛弃疾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的词境,再进一步解放和开拓,词可以用来抒情、咏物,又可以用来铺陈事实和讲说道理,农村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稼轩体词形式解放、内容广泛、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

【技巧提示】

1.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了辛弃疾开创了军事词这样一种新的题材,虽然其他版本文学史中貌似没有这种表述方式,但是辛弃疾关于军旅生涯的词确实非常多而且极具特色,所以有必要在答题中带出来。

2.关于苏辛的异同点对比始终是文学史科目历年真题中的一个热点,希望大家高度重视。

特别是在回答关于辛弃疾的题目中时一般都会出现关于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几句简单评价,这与在回答有关苏轼问题时,答出柳永词的特色有相通之处。

触类旁通不近能把问题说得更清楚,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分技巧。

3.在回答艺术成就的问题时,离不开关于主要题材和内容的理解及论述,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是因为有了那些作品的承载才得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考场上忘记了艺术成就是什么,从这位作家的性格和他主要的作品来进行发散思考,绝对是非常有用的补救措施。

这个思路也请大家务必掌握。

二风格

辛词既有英雄词豪放悲壮的一面,又有文人词含蓄蕴藉的一面,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其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

【速记帮助】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本章节第一题中所说到的辛弃疾的个人特色:

肝肠似火和色笑如花并存于一身。

也就是:

雄深雅健又不失温婉本色

三语言

一“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以诗为词”,使词与乐分离后,仍然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

“以文为词”,议论纵横,挥洒自如。

二用典多而精当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使用了大量典故,他用典大多用在讽喻、托古喻今,与诗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

作用:

扩大词意深广度,增加词的含蓄型。

三语言精练警策而雄放雅丽。

(四)吸收民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特点。

如《西江月》: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速记帮助】

这个语言大点比较多,记忆方法就比较多样了。

我想说的是大家必须把一些开创性的东西都记住,比如辛弃疾开始大量用典,比如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这些都是答题中必用的。

至于理解了之后再来记忆,可能真的就非常顺手了。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些自己非常熟练的记忆技巧,比如这里我会选择四小点中每点取一个关键词,然后串联起来,就是这样:

诗文用典,通俗精练

【章节总结】

相信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我要讲的方法很熟悉了,那么下面我要解决的大家的疑问是:

这样的学习跟我们传统的拿文学史课本背比起来是不是在投机取巧?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拿本文学史开始没天没地没日没夜地背是非常盲目的,也是非常不负责的。

因为那样你根本不用思考,不用费任何心血,所以你的效果当然要差得多。

因此,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害怕你的学习方法独一无二,殊途同归,只要能够达到你理想的复习效果,任何方法都是优秀的方法!

请打开你的思路,用你的思维来重读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最后把文学史考好!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在这条独特的文学史学习方法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期待吧,你的未来就在不远的地方!

第二章:

李白

核心记忆点

回答涉及到李白的问题要由李白带出神来、气来、情来的盛唐气象。

李白的思想:

庄屈+儒仙侠,并把它们糅合成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人生理想。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他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甚至探寻他的潜意识,在写作时的心理动机,你都会隐隐地感到诗仙与你的对话。

【要点提示】

李白的思想非常复杂,这也是造成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一方面接受道家提别是庄子遗世独立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超越世间一切;一方面接受游侠思想,敢于蔑视封建秩序。

李白时而狂放不羁,时而又表现出生民忧患,时而对自然美景赞不绝口,所有所有的原因都是来源于此。

第一道题:

李白诗歌的思想和内容主要有哪些?

一表现自己的意识和理想、张扬自我

一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决心。

例: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三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

例:

《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技巧说明】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大题的时候,不一定要用非常生僻的例子,反而正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例子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原因有几点:

之所有我们能知道一些熟知的例子,正是由于它们脍炙人口,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和那些生僻的例子比起来它们用在题目中说明问题要更为合适。

第二,使用这些老例子,只要能够有力地证明你的论点,就是非常成功的,很容易显示出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在研究生期间是非常有用的,导师当然喜欢看到这样的考生。

第三,恰到好处地使用熟例,可以免去炫才而给老师留下的坏印象,大部分导师还是喜欢踏实诚恳的学生的。

第四,熟例当然更容易记忆了,可以适当减轻我们的复习压力。

二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

例:

《行路难》其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自己与人民的感情

四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

例:

《望庐山瀑布》

五吟咏友情的作品

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速记帮助】

只要我们稍加总结,李白诗歌的思想及内容会非常简略明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当然其他作家也是这样。

比如我可以这样来记:

自己、朋友、人民、统治者、自然

第二道题: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主义是最突出的特色

(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1 感情的喷发式表达。

一旦感情生发,便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2 想象丰富、奇特、瑰丽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夸张手法的运用,生动、大胆。

例: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4 神话和传说的应用。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5 拟人化的手法

6 通过跳跃性的手法,灵活多变的形式,长短不齐的句式加以表现。

【要点提示】

也就是浪漫的人用浪漫的手法来创作浪漫的作品。

至于表现手法虽然这里罗列了比较多,大家可以简要地挑其中几点展开论述一下。

二清新自然是李白诗歌又一特点

例:

《玉阶怨》,明丽景物构成清新意象。

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

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明丽爽朗的感情基调

三各体皆工是李白诗艺的又一特点

李白诗歌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所有传统体裁,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绿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

其中以乐府体、歌行体和绝句成就最高。

【速记帮助】

关于这道题,其实看了上面三点之后相信大家已经记忆的差不多了,只要对第二点多加复习就好。

当然可以进一步浓缩:

浪漫清新,各体皆工

第三道题:

简要对李白的绝句进行评析

一李白的五绝,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

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

《独坐敬亭山》:

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韵味无穷。

二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也写得最出色。

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无论是写景还是言情,都有一种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望庐山瀑布》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拟乐府作品里的绝句佳作,多具有清新淳朴的民间七夕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

《静夜思》

【速记帮助】

在总结笔记的时候请尽可能地使之对称或是整饧,这样在后期不论是再次复习还是记忆,都非常容易。

这道题我的记忆方法如下:

五绝简洁,七绝天然,乐府淳朴

第四道题:

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人格魅力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

三戏万乘如僚友,视同列如草莽的凛然风骨

(四)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

【速记帮助】

还是每一点中挑出一个关键词:

独立自信,风骨风神

二诗歌成就

(一)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推向高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李白是盛唐诗歌革新的一员主将,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后来诗人也有很大吸引力。

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速记帮助】

这道题我是这样来记忆的:

浪漫革新,大家奇才

第三章《三国演义》

第一道题:

成书来源

《三国演义》的成书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十作者自己本人的发挥创造。

第二道题: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三国》确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全书的叙事结构与此密切相关。

而此思想倾向的背后反映了民间对于明君贤相的渴望,以及对除暴安良、天下太平的期待。

此倾向形成的原因: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

素材来源+作者主观原因

罗贯中+毛氏父子原因

人们把蜀汉作为“汉家”政权的象征,把曹操比作北方异族的统治,从而确立了“邦命中兴汉,天心讨打贼”的思想。

毛氏父子修订《三国》时间约在顺治康熙年间,其以“拥刘反曹”来表达“还我大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绪。

【要点提示】

这个问题考到的几率非常小,建议大家多看几遍就可以了,答案非常简单,也容易记忆。

有个印象就可以了。

第三道题:

《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

作者将一切美好的因素都集中于刘备一方,却让其最后失败。

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要点提示】

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论述《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和《水浒传》的悲剧结局,其实就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来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作品,这是需要给大家点明的。

还有就是蜀汉集团失败的最终原因,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对比回答:

小说中说是天命如此,咱们的文学史对其进行了当代的解读,也就是道德价值跟政治利益的冲突和选择问题。

【技巧说明】

有的问题就是这样,你不知道还不行,但是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那些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点,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这个时候,推荐大家就像上面两道题目一样,用非常醒目和显眼的要点提示来概括答案,复习的时候一下子便能抓住要点,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用少的时间投入换来最大的复习收益,又不会在考场上遇到冷门问题时慌了阵脚。

第四道题: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以巨大的时间跨度、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众多的人物故事体现了民间通俗文学达到了宏大叙事的成熟。

二对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关系的处理。

“七实三虚”,“七实”给人以基本历史真实感,“三虚”最大限度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三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形象的光辉范本。

四在视觉转换的基础上,《三国》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当读者被限知叙事带入小说的假定世界时,就能对眼前突发事件、新鲜事物、陌生人物的强烈关心,大大增强了小说阅读的吸引力。

五文学典型的塑造。

小说在写出人物特征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人物成为个性鲜明、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典型。

如曹操,作为《三国》里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既是“奸”的化身,又是“雄”的代表。

【速记帮助】

《三国》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大家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非常熟练地掌握,毫无压力地回忆出来。

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不过你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要点。

限知虚实类型化、文学典型小说成熟

【要点提示】

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演变历程。

也就是类型化人物塑造→性格化人物塑造→心理化人物塑造的演变过程。

其中:

《三国》和《水浒》:

类型化艺术典型

《金瓶梅》:

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

《儒林外史》:

基本上实现了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转变

《红楼》:

在更多方面实现了这种转变

性格化向心理化转变,则需要到中国现代以至当代文学的艺术范围中来最终完成与实现了。

第四章《聊斋志异》

第一道题:

《聊斋》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一晚明的主情浪漫思潮尽管在清初受到复古势力的围剿,但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

《聊斋》中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

例:

《连城》中连城和乔生死而复生。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潮毕竟取代了明末外向而躁动的浪漫思潮,人们从各个角度考虑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才是实际的。

(一)在生活上,蒲松龄认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空想都是有害的,应坚决制止。

例:

《黄英》中以菊花自命清高的马子才向贩菊为业的陶氏姐弟认输。

(二)对科考的态度:

蒲松龄认为科举考试无法分辨考生的真实水平。

(三)在政治上,对民瘼的关注。

【要点理解】

政治上的清平与科举考试上的公平竞争、实事求是以及生活上的自食其力,是蒲松龄对“经世致用”思潮的具体理解与运用。

三将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两种思潮的交融并汇,进入魏晋文人倡导的“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逍遥状态。

例:

《香玉》中黄生的两位红颜知己,一个热情风流,一个高雅恬静,体现了作者将浪漫情思与平实之想融为一体的愿望。

四《聊斋》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上看,那些阴森的鬼蜮世界和令人捉摸不透的狐妖精魅构成的作品主旋律,显然是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中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的。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