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888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docx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上)(教师版)

1、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

巩固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的集中

2、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命题特点及趋势】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对考查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

特别注重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的考查;主要运用我们较熟悉、与其有关的文史知识和社会理念的图文材料作为设问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链接考查。

3.复习备考时,仍以宗法制、分封制作为重点,要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加强对宗法制与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学习,特别注意对与宗法制有关的历史遗存现象的理解;注意史论结合,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3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6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2分)

【名师解析】

(1)指分封制(1分);特征: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分)

(2)原因:

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4分)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

(3)变化: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3分)

(4)认识:

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2)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名师解析】

(1)主要原因:

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

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命题特点及趋势】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

本考点考查相对较少,考查的主要点是郡县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

特别注重郡县制运作方式及与分封制的链接考查,命题多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对郡县制特点及影响的分析认识。

3.复习备考时,仍以郡县制作为重点,适当链接行省制,理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与特点;同时要注意理解中国皇帝制度的特点。

【经典例题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图示,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2分)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2分)是如何解决的?

(2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2分)

【名师解析】

⑴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分)原因: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处于内陆大河流域,平原广阔;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发达(2分)

⑵作用:

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3分)

考点定位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3)作用: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背景:

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

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

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名师解析】

(1)主要依据:

血缘;度:

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名师点拨】第

(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

联系西周宗法制可知判其依据。

(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和材料三“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

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

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

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

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作答。

第(4)问,影响注意两个角度要答全,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考点定位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设厂卫特务机构。

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3、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

雍正年间

②原因:

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

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命题特点及趋势】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

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历程的特征考查较多,其他相对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

考查多是从内阁制特点、影响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征的综合性认识上命题;命题多是运用史料或情境,考查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4分),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4分)

【名师解析】

(1)变化:

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

(2分)

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分)

(2)政治设计:

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6分)

原因: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6分)

(3)观点:

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4分)

不同:

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

(6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

(4分)

【原味还原高考】

【高考还原1:

(2012年江苏单科21题)】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名师解析】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名师点拨】

(1)本题有两问,前者回答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显然只回答制度名称即可。

后者比较并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显然要结合所需知识进行全面回答,切忌遗漏答题要点。

如材料中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防止徇私舞弊的有点,教材中打破贵族垄断、扩大官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内容都可回答。

(2)科举制的实质就是把选官用人全收归中央,是中央集权的体现。

其考试内容以我国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我国传统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所以科举制具有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性。

(3)从材料三中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现代价值有知识分子的流动性、机会均等公平、激励个人奋斗等机制。

注意3分的分值,别漏掉答题要点。

【高考还原2: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9分)【名师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