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70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 20页.docx

参考文档易中天采访范文模板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易中天采访

篇一:

访谈类节目比较分析之同访易中天

访谈类节目比较分析之同访易中天

【摘要】他被称为“学术超男”,他的书籍畅销全国,他的名字响彻华夏,他主讲的百家讲坛收视长红,他新闻颇多,有好有坏,举手投足都成焦点,他是一个现象,他就是易中天。

本篇文章通过不同主持人的采访分析主持人的风格、技巧差别以及其节目风格的迥异,同时对通过采访对易中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易中天崔永元王志杨澜林白姜华采访风格学术百家讲坛效果技巧舆论炒作访谈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本片文章对四个不同的访谈(王志、崔永元、杨澜、林白)进行比较分析,提炼每个人的采访特点,对不同的节目形态,主持方式、采访技巧以及效果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从采访方式上来说。

王志的《面对面》跟《杨澜访谈录》都是属于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形式,而《易中天与小崔说事》跟林白的《非常网络》则是由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

这两种形式也是当今访谈类节目惯有的两种。

其次从节目的形态以及主持人的特点来比较。

《小崔说事》大家比较熟悉,由央视当红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主持的一档访谈类节目(赵本上、宋丹丹、崔永元曾在201X年的春晚上演出过以《小崔说事》为背景的小品)。

“以旧鉴今”,是节目的基本宗旨,“忆往昔,看今朝”为栏目基本特色,演播室群体谈话为基本形态。

整个节目表现为多主题或泛主题组合式谈话,谈话过程以“串联词”而非“主题词”串接,以“抽屉式”版块组合,用丰富多样的表演、展示、短片等将各个谈话版块进行隔断,整体风格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含蓄、幽默而又意味深远。

而崔永元则以主持方式给人以朴实、亲近、诙谐幽默而著称。

接下来会从易中天的采访中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面对面》不像《小崔说事》那样嘉宾比较大众化,它的采访对象都是重量

级的,都处于新闻风暴的中心或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节目呈现的主要风格是“质疑式”,给人以很严谨的感觉,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是节目的主要宗旨。

而节目主持人则是笑起来只有一个酒窝的王志。

其主持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咄咄逼人。

在他一连串的质疑问题中,很少有人能招架的住。

他问的问题多是敏感地带,也是大众所想知道的,但又不是合理性,跟犀利的是,在问敏感问题时,王志永远是笑着的,那一个酒窝给人以深邃的意味。

《杨澜访谈录》以精彩人物、精彩话题为主要特色,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

杨澜的主持风格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知性,看她访谈就像两个朋友在对话那样,很平静很有条理,没有王志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像崔永元那么充满诙谐幽默,更不会抓住八卦不问。

跟她对话会感到很舒服,愿意把一些真实的想法告诉她。

《非常网络》则不像上面三个栏目那样广为人知,它主要讲述人和网络的故事,其栏目宗旨为:

品时尚网络文化,听真情网络故事,看快乐网络生活,一只鼠标在手,世界任你遨游。

而主持人林白则是新生代的主持,其主持风格随意率性,不拘泥于章法,素有“野播”之称。

对比完四个节目的形态及特征宗旨,接下来回到四人对易中天的采访上面来进行比较。

一:

关于内容

《小崔说事》一开始在片头编导就打出了“两个智慧男人的对话”来进行宣传,而整个访谈下来,主要的内容是讲如何阅读枯燥的历史的经典。

如何在阅读历史经典时,更有效地还原历史真实。

总的来说就是讲如何读书,以及读书是否有用。

虽在节目中小崔不时地旁敲侧击想要从易中天口中套出些隐私,但很可惜都没有成功。

《面对面》则如它一贯的作风,质疑不断的质疑。

提出的问题也异常尖锐,在采访中可以看到王志手中的4A纸上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尖酸问题。

而访谈的内容也是在王志不断地提出质疑与易中天反质疑中进行,主要回应的质疑有关于自己是否有钱,讲授是否庸俗化,关于炒作,关于直接从高中生考上研究生,关于自己的大学教授生涯,关于电视等一系列方面。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时这样的:

王志:

那你介意学术超男这样的称呼吗?

或者电视明星?

易中天:

这个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何必要介意呢。

比方说今天说厦门要刮台风了,我介意吗?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吗?

我肯定不介意。

但是你问我说喜欢吗?

我不喜欢。

王志:

那你怎么给自己定位呢?

你是一个传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还是一个什么?

易中天:

最怕这种问题。

王志:

都有?

易中天:

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

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相对于《面对面》的剑拔弩张,《杨澜访谈录》则显得“异常温和”。

杨澜的访谈主要内容从易中天方面出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让人感觉就是两个学者之间的对话,访谈内容也是比较随性,并没有从社会上所关注的易中天那方面入手,而是从回顾易中天的个人一生经历,其成败得失、人生百味来进行访谈。

而《非常网络》着重点在与人与网络的关系。

内容也主要是从易中天与网络事件作为节目的高潮。

节目主持人不单单是林白一个人,还有另外一位女主持人——姜华。

而此次访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像比如最被常用的标题就是“易中天发飙,气哭女主持”,“易中天大骂主持人笨”等等之类的。

在我看了节目之后觉得易中天说的是合情合理的。

怎么合情合理,在接下来分析主持人采访技巧时我会明说。

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其他也没多大差别,从争议到以前的生活,区别的是中间来了个模范易中天的环节,还有就是最后闹出很大争议的关于易中天批评余秋雨只说话不行动这一网络事件。

整个采访下来我的感觉是生硬,尴尬,与上述其他三个看下来感觉完全不同,觉得是四个中最差的一个。

二:

关于主持风格及采访技巧

首先从崔永元说起,上面也曾提到过崔永元主持的大致风格,诙谐幽默,机智朴实给人的感觉很亲近,就像他自己曾说过的那样是邻居大妈的儿子。

而这次在面对易中天的时候,两个人的交流让我看下来感觉就是很顺畅,充满了幽默又

不失水准,温和中又不失尖锐。

感觉像两个太极高手在进行切磋,静中有动,看似平静中挥出致命一击。

先从幽默中说起,一开始易中天拿着崔永元的书《不过如此》说是小崔的粉丝找小崔签名被“拒绝”到小崔一开始就摆明态度:

崔永元:

我特别尊重被采访者,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问,有什么问题不方便说,您现在就告诉我。

易:

八卦问题别问,个人问题别问,家庭问题别问,这个我已经不堪其苦。

最近有几家媒体,不知道哪儿找来的三流文人,写我的什么爱情啊,什么婚姻啊,什么教育啊,写得不靠谱。

崔永元:

这些问题都不能问,是吧?

易:

对,谢谢。

崔永元:

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可以说节目一开始就奠定了整个节目的基调——轻松幽默,让观众听了很舒服也很容易跟着双方的思路进行下去。

崔永元在太极对话中可不是一味地在推手而已,不时地发动着进攻,三问稿费就是三波进攻,但最后都被易中天一一化解,可以说整个采访小崔功得漂亮,易中天守得精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收益颇多。

而王志则完全不像崔永元那般柔中带刚,王志直接是招招致命,而这向来是王志的招牌,质疑,再质疑,不断地质疑,高潮一波接一波。

王志与易中天的访谈,就像两个绝世高手在华山论剑般,在这摘取一段典型的王志质疑风格:

王志:

有学者质疑,你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

你本质上是一位教师。

易中天:

我们学校规定,每一个教师都有额定工作量。

只要你完成了额定工作量,那你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王志:

您告诉我说没有影响科研,也没有影响教学。

但是您的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

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我马上面临退休。

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

到居委会去报到,在社区的会所里面打打麻将,那么我不去打麻将,我上上电视,不可以吗?

犯了哪家的王法?

王志:

我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

我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室,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王志:

“百家讲坛”“之前呢,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中天:

历来如此。

双方的表现不可谓不精彩,王志句句切中要害,而易中天则一一拆招。

杨澜的访谈则不像王志那么咄咄逼人,可以说是平如止水。

杨澜曾经说:

“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

”她的节目也体现了这点,她对易中天的访谈并没有涉及多大的舆论热点,更多地是对易中天的个人事迹,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生活的内在想法,从中去剖析易中天这个人,让大家对易中天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澜更多的是抛完一个问题,面带微笑地聆听着,让你畅所欲言绝无打扰,时而像一个学生,带着崇敬的目光;时而又似一位知心老友,分担着你的快乐忧愁;时而又像一位学者,跟你讨论着她的看法。

整个采访是很温和的,杨澜则把自己的知性,笑容表现地淋漓尽致。

最后来说一下《非常网络》的林白跟姜华。

对于这两位我可以说先前是没有半点了解,而通过这次访问,我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他们俩的话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主持人很想制造效果,也很大胆问出许多不亚于《面对面》的犀利问题,如问余秋雨事件,以及一直追问动机等,但是他们毕竟年轻,经验不足,驾驭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不足,比如易中天挑明了自己说最讨厌别人问动机,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询问,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摸老虎尾巴了么,而且在“老虎”提醒的情况下摸了不止一次,整个节目看下来让我觉得很蹩脚,而且觉得很尴尬,而网上也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在我看来这期节目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失败的,但在节目效果上得另外地进行分析,这个我会在最后四个节目的比较中进行说明。

最后,关于节目效果的比较。

崔永元采访易中天这期节目主要讲的是关于百家讲坛、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历史的意义这几块方面。

让观众听了后对百家讲坛、对易中天的历史观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可以说是通过《小崔说事》给《百家讲坛》进行了一次定位或者说进行了一番推广。

而后面主要讲了关于读书的事。

记得小崔一直问读书有没有用,而易中天最后答曰:

“大用无用。

”整个节目两个人主要讨论学术方面,一问

篇二:

案例分析:

王志采访易中天

案例分析:

王志采访易中天采访内容摘要

记者:

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

易中天:

很简单,我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到了那还这么说。

记者:

但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吗?

易中天:

我倒真希望他面对面的坐在这,来批评。

没有人来。

记者:

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呢?

易中天:

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记者:

能不能在《百家讲坛》继续看到易老师的讲座。

易中天:

由雇主说了算,雇主是谁呢?

观众。

(解说:

文化类图书成了畅销书,已经成了图书界多年不见的景象。

在多年相对低迷的图书市场,易中天这三个字似乎成了畅销的保证,而对习惯了清静的易中天来说,在厦门家中安静的呆上几天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所传说房价已经达到一万元一平米的房子里,刚从上海签售回来的易中天接收了面对面的专访。

记者:

我们走进这个房子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

易中天:

不是。

我楼下有住着出租车司机呢。

这个房子刚开始的时候价位并不高。

记者:

但是现在易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间,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易中天:

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其实比我有钱的多了去了。

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儿了。

记者:

但是银行里存折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的好吗?

易中天:

这有什么睡觉不好的,我根本不知道它在怎么变。

记者:

怎么说?

易中天:

我是不知道,我又不去查帐,又不看,一切都是电脑在自动处理。

包括出版社的版税也是直接打进帐户,我都不去查。

记者:

走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呢?

这个结果是意料得到的吗?

易中天:

这个意料不到,《百家讲坛》你去讲一讲能挣多少稿费啊,一期就1000块钱。

记者:

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

易中天:

哪一种效益?

记者:

名、利?

易中天:

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

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

不会吧。

记者:

可能跟我们平常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一个反差。

易中天:

意思就是大家公认学者就该穷。

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

还一个动机的问题。

易中天:

刚才你提到的那两个字,它是副产品,搂草打兔子的事,现在没看见我搂草,都看见我逮着兔子了。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

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

胃溃疡之类的,估计会有一点。

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呢?

下海经商。

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

记者:

那你看见电视上的自己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陌生呢?

易中天:

没有。

记者:

包括电视导演都觉得你是一个天生的一个上电视的一个学者,那么所有这一切是有人帮你策划的?

易中天:

没人帮我策划。

记者:

他们为什么选择你?

你觉得?

易中天:

我可以不觉得。

我干吗要觉得呢?

我非常简单,其实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没有你们那么多弯弯绕,我就是这个活,你来找我,我就是一手艺人对吧,你来找我,那我觉得这个活我乐意干,也觉得能够干,就干了。

(解说:

录制《百家讲坛》彻底改变了易中天以前规律的学者生活,每个月他都要在厦门和北京之间往返好几次,每一次到北京会录一个星期的节目。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观众:

易老师您拿一大口袋干吗呀?

易中天:

买菜。

记者:

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很别扭的东西,易老师没有感觉到吗?

易中天:

我是觉得再有学问的人,它也得吃热干面吧。

对吧。

你再有学问的人,你也得吃喝拉撒吧。

记者:

你感到舒适吗?

易中天:

说实话吗?

记者:

当然说实话。

易中天:

有时候舒适,有时候不舒适。

记者:

不舒适是什么时候,舒适是什么时候?

易中天:

不舒适就是碰上一档无聊的节目,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问的一堆八卦问题,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就很不舒适。

记者:

但《百家讲坛》不一样。

易中天:

《百家讲坛》它没有八卦问题,它第一没有主持人,第二没有八卦问题。

所以《百家讲坛》很舒适。

要知道我是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

他在这种职业当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快感。

(解说:

在网上,易中天的支持者们自称为“易粉”,“乙醚”,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易粉和乙醚的行列,在易中天受到易迷们追捧的同时,对易中天各种各样的批评也随之而来。

记者:

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吗?

易中天:

听到过。

没有当面的。

我到真希望他面对面的坐在这,来批评。

没有人来。

记者:

你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易中天:

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指出硬伤,立即改正。

第二个学术问题,从长计议。

第三个原则就是讲述方式不争论。

历史能不能这样讲,历史该不该这样讲,易中天讲的这个《百家讲坛》,是学术呢?

还是娱乐?

他的成功是学术的成功呢?

还是商业的成功?

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不争论。

(解说:

在对易中天众多批评的声音中,上海的一位教授发出的批评也许是最强烈的,这位教授把批评文章直接贴在网上,这篇文章也直接引起了双方支持者之间关于“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网络论争。

记者:

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

易中天:

有例子吗?

有证据吗?

记者:

你拿现在现实生活中间发生的一些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的,垃圾股,绩优股这样的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

易中天:

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

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发明。

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了,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

而我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所以我说这种问题,都觉得不争论,道理就在这。

记者:

如果说是学术的话,就应该严谨,但是易老师在讲课中间很多是带有想象的,猜测性质的。

易中天:

比方说?

记者: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这三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易中天:

那么首先前面,食则同器,寝则同床,这是三国志的记载,把这个记载说出来不能说不对吧,对不对。

然后后面那句话,不知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这是我的评论。

你不能说讲史不能评论吧?

记者:

为什么要加这个尾巴呢?

易中天:

调侃。

记者:

调侃跟学术有关吗?

易中天:

当然可以调侃,学术的观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述,调侃就是其中一种。

记者: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调侃呢?

易老师的报告还会有那么多人去听吗?

易中天:

我估计恐怕没有。

如果我也拿一本学术论文在那宣读的话,恐怕台下就走光了。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

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

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样一个职业经理人。

记者:

这样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

易中天:

这是观众提的意见还是学者提的意见?

记者:

这是原文,我们截下来的原文。

易中天:

如果是学者提的意见,我劝他回去读书,读《韩非子》,《韩非子》说的很清楚,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怎么卖什么呢?

君主卖官爵,臣子卖智力。

记者:

你不觉得这样的比方把这种政治的意义就是庸俗化了吗?

易中天:

这怎么是庸俗化,这是政治的本质。

记者:

还有,他们认为易老师在讲课中间的那些用词不是妥,甚至流于粗俗。

易中天:

哪个?

比方?

记者:

比方说,刘表之死,你跟观众说,见上帝去了。

易中天:

就是刘表不能见上帝,刘表只能见阎王,他们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

这个得问他们自己。

易中天:

他的意思是说不能够见上帝,也不能说见阎王,只能说薨。

这个问题我都看不懂,而且我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问题提出来。

记者:

比方说,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一个帅哥。

帅哥这个词,他们认为把诸葛亮想象成这样的形象有点贻笑大方。

易中天:

贻笑大方?

原话是这样?

读《三国志》没有?

《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不叫帅哥叫什么?

叫伟哥啊?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

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

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

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

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

司马懿这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这哥们儿什么意思?

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

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

撤军了。

记者:

你会因为这些批评妥协吗?

改变你的风格。

易中天:

第一基本观点不会改变,因为这是我这么多年思考的一个结果,除非他能指出我思考确实有误,所谓有误无非是逻辑起点错了。

或者是逻辑过程错了。

那我认为只要起点不错,推理过程也不错,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我第一个扣子只要扣对了,然后顺着往下扣,我肯定这衣服是穿对了。

那不会有问题。

我不会改变。

第二个讲法问题,我从来就是这么说话,所以让我改变说话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不愿意我也做不到,那么不喜欢我这种讲述方式的,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把我轰下去。

他发再多的文章都没有用,他写再多的帖子都没有用,他在网上再嚷嚷都没有用。

记者:

那过去可能没这个可能,但是现在是不是有了这种可能性呢?

易中天:

如果有了可能,我自觉下台嘛。

如果说观众说我们都不喜欢你这样讲。

因为很简单,观众他可以用遥控器来投票。

对不对。

记者:

那所有的批评都是没有道理的吗?

易中天:

其实呢,现在所谓批评,已经被媒体一锅煮了,一刀切了,实际上在我看的情况非常复杂。

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但是确实其中有一些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而且想到了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

记者:

比方说?

易中天:

比方说,上海有一位编辑,他的署名叫老牛,老牛先生的批评就相当的有分量。

因为他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他就讲到,他说我说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他说我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社会是需要规范的,做人是要有顾忌和底线的,如果大家都去做真小人,没有任何规范,没有顾忌没有底线。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那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而且带有根本性,因此我在整理完我的《品三国》的书稿以后,非常紧张的条件下,我用了一万四千字的篇幅来回答他这个问题。

而且我在这个回答当中,再三对他表示感谢和敬重。

(解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易中天名字前的一贯称谓,出名前的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美学等跨学科研究,可是到了快要退休的时候却上了电视。

而且还讲起了不属于本专业的历史。

一时间,关于

易中天不务正业的说法也越来越多。

记者:

还有学者质疑,你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你的本职工作是一个教师。

易中天:

对,我们学校呢,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

就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额定工作量。

只要你完成了额定工作量,那你就是一个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记者:

但是也由观众提供线报说,易老师在厦门大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老师,他每周只有一次课。

易中天:

我每周上一次可是因为我把这一周的课,全部排课表的时候,集中在一天了。

课程并不少,因为我们是要计算工作量的,你工作量不够你要下岗,那不可能的。

记者:

你告诉我说没有影响科研,也没有影响教学,但是你的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

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

按照我们国家的退休制度,我马上面临退休,我手头一点工作做完了我就退休了。

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到居委会去报道,在社区的会所里面打打麻将。

那么我不去打麻将,我去上上电视,不可以吗?

犯了哪家的王法?

记者:

那我们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个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师,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记者:

《百家讲坛》之前呢?

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中天:

历来如此。

记者:

挺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呢?

易中天:

很正常嘛。

一个东西出来以后,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有人赞成就一定有人不赞成。

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它是成正比的,非常正常。

记者:

那落实到《百家讲坛》这个具体栏目上来说,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

还是易老师们成就了《百家讲坛》?

易中天:

那我只能说是电视成就了我。

但是我也随时警惕电视会毁了我。

我很清楚。

记者:

此话怎讲?

易中天:

你一旦上了这个地方,喜欢的人看见的全是你的优点,反感的人看见的全是你的缺点。

而且喜欢的人会把你的优点非常说得非常之优,优得不能再优,讨厌你的人会把你的缺点说得非常之大,坏得不能再坏。

记者:

但易老师害怕过这种结果吗?

担心过吗?

易中天:

没有。

记者:

或者说这种结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

既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担心。

我不过顺其自然而已。

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该做能做的事情而已。

(解说:

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之后的十年里,易中天一直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作过几年中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30岁的易中天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记者:

当年易老师从新疆考入武汉大学的时候,你的学术理想是什么?

易中天:

当时其实真的说实话没有理想。

真没有理想。

是一些很现实的考虑。

记者:

比方说?

易中天:

比方说那个时候,我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我们调了一次工资。

我就发现人家的工资怎么比我多啊。

后来领导告诉我,因为他有大学的学历,你是高中学历,哪怕你的课

篇三:

易中天专访

易中天:

生于1947年,湖南长沙人。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