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13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

某市沙市镇沙赤大道城乡统筹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的承办单位:

某市沙市镇人民政府

项目拟建地点:

某市沙市镇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某市科技执行中心

二.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1.人民政府湘发[2001]51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中心镇建设的通知》;

2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下文农经发[2000]10号《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

3.某市市沙市镇总体规划

4.某市发改局“十二五”规划

5.《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06-2020)

6.《某市沙市镇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1998年11月18日);

8.沙市镇人民政府提供的综合开发项目有关资料及数据。

三.研究工作的范围

1.本项目与沙市镇建设总体规划协调一致性的研究

2.项目建设环境与发展潜力的研究。

3.项目建设条件与场址的研究。

4.项目建设方案的研究。

5.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6.项目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的研究。

7.项目效益的研究。

重点研究问题

重点研究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以及建设环境与发展潜力预测;对建设条件与场址的选定,推荐建设方案;研究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的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带来的效益。

四.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

1.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把基础开发、全镇功能开发、生态开发与经济开发有机结合,将直接改善镇面貌,增强城市功能;项目还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商贸流通提升农村经济经营层次,优化村镇经济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改善乡镇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筑巢引凤,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大量吸纳和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向前发展。

全面推广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枢纽的不断完善,现有的乡镇格局愈来愈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建设向规模化、功能齐备、管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乡镇建设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环境。

项目建设以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沙市核心镇对外的形象和辐射力。

同时带动工业化,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对推动城乡统筹,打造片区中心,聚集地方企业,搞活当地经济改善民生深远意义

本项目选址建设于沙市镇内,浏北新区中心,距离长沙50公里,某市区30公里,黄花国际机场30公里,岳汝高速公路穿越过境,境内交通网络与对外交通更加便畅,更加有利于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

沙赤大道综合开发将更加突出本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项目整体开发沙市集镇,工业园和赤马湖旅游区,建设城市I级主干道长4800米,宽36米的沙赤大道,同时完善周边5平方公里的集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旅游的同步快速发展。

本项目选址建设于沙市镇内,浏北新区中心,距离长沙50公里,某市区30公里,黄花国际机场30公里,岳汝高速公路穿越过境,境内交通网络与对外交通更加便畅,更加有利于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

沙赤大道综合开发将更加突出本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本项目总投资为1.8亿元,其中沙赤大道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约投资额为9570万元

2.研究结论

某市沙市镇沙赤大道经济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是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践市委提出的一心,(沙市新城)两带(沙秀,沙赤经济带)三区(现代烟草区,工业开发区,休闲旅游区)战略的重大举措。

它的建设将有利于培育项目所在区域的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项目建设把基础开发、乡镇功能开发、生态开发与经济开发有机结合,将直接改善乡镇面貌,增强城市功能;项目还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商贸流通提升农村经济经营层次,优化村镇经济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改善小城镇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大量吸纳和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向前发展。

经认真组织各方面专家研究认为,该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建设沙市城镇沙赤大道综合开发项目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的背景

1.基本概况

沙市镇位于某市北区中部捞刀河上游,东接淳口镇,南邻沙市,永安镇,西连长沙县高桥。

路口。

春华镇。

北达龙伏镇,距长沙60公里。

黄花机场37公里,某市35公里,省道309和永社公路分别东向西,南北穿镇而过,新建岳汝高速穿镜而过,交通便利。

镇域面积20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7万,全镇辖15个行政村,沙市,长兴,秀山,河背4个居委会(社区),乃是全某市人口最多的乡镇和六个重点建设核心镇之一。

近几年来沙市镇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大,2010年财政总收入188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216.2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9.52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0700元,真正最大化实行,兴工强镇,稳农富民,三产活市,统筹发展,四大战略。

,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快速稳定发展趋势。

 

随着全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日臻成熟。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在全国大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论述。

新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大力发展镇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措施,通过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启动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产化和农村城镇化道路,国家鼓励实施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目的的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制订发布了《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顺应改革,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农村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个私经济尤其民营经济发展进程和城镇化进程。

沙市镇人民政府在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号召,贯彻落实省市政府有关精神,根据沙市镇总体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沙市镇建设的同时,利用自身区位、交通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平台,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充分发挥沙市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提出了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以实现在5年之内,把沙市镇建成对接新高速,融入长株潭的城乡一体化示范中心片区。

2.项目简介

全镇全面推广统筹发展战略,利用沙市核心镇的区位优势,大力提升对外形象和辐射力,计划投资1。

8亿元对界互通口,整体开发沙市集镇,工业园和赤马湖旅游区,建设城市I级主干道长4800米,宽36米的沙赤大道,同时完善周边5平方公里的集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旅游的同步快速发展,推动城乡统筹,打造片区中心。

道路红线宽36米,,采用I级道路标准建设,道路两侧设计直径800mm下水道,两侧人行道各12米,铺设彩色地板砖,电力、电讯、绿化道路配套而成。

完善给排水系统。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全镇村干不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发展烤烟面积18000亩,送售烟叶50377担,总产值达4100万元,创面积,均价,总产值等5个第一。

农业招商引资效果显著,通过培植壮大规模,加快重点农业项目做大做强,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培植浩哥米业,金太阳,安泰门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因此为乡镇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加大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力度,形成先“市”后“城”的建设格局,把引导辖区的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合乎辖区农民发家致富的心愿,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

乡镇的综合开发势必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新的原动力。

 

2.培育专业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沙市镇主攻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打造,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调度,建成了:

“全国一流,全省样板“现代烟草产业示范区,得到国家烟草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形成了同产业规模化。

示范性产业。

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稳步发展,从而带动一批个体私营经济大户,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同时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辖区第三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通过一批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支撑,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

 

3.提高城镇载体功能,繁荣小城镇经济的需要

沙市镇地处某市域空间四条经济发展轴线中北部发展轴线,永社公路,捞刀河发展轴线的中部,地理位置条件好,辐射效应明显,沙市镇多年来突出主攻兴工强镇,强力推进工业高速发展,大规模拓建工业小区,在市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投入大两财力发展工业小区,连续两年获市先进,实行高标准开发,承载功能明显,引入13家企业,服装服饰,家居制造等。

主动对界产业转移。

实施投资拉动,先后引进赤马湖滑雪,艾森帝服饰,金太阳门业。

宝丰机械,国泰花炮等20多个优质项目。

在不段帮促壮大产业的同时,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发展趋势可喜可贺。

然而乡镇的基础配套和城镇建设已经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具有载体功能的城镇势必需要更好的发展建设。

 

4.带动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乡镇经济全方位发展需要

进一步的完善集镇功能及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变沙市乃至整个某北区的发展格局,依托当地良好的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推进三产活镇,创新模式,吸引外资。

其主要的是要提升知名度,打造精品特色城镇,乡镇的综合开发必需成为第一步,为将来的飞速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乡镇的全面化持续稳定发展。

稳步实施三产业活市,按照:

以地升财,以财建城,完善功能,滚动发展“的城建开发思路。

集中财力对城镇,工业,生态旅游进行综合开发势在必行。

 

第三章开发前景与建设规模

一.开发前景分析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质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集聚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质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城镇的发展,起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小城镇同样是市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加快乡镇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最近以来,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管齐下,这为我市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目前我市城镇布局合理,发展基本平横,已成为或逐渐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漫长浩大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结合我市的实际,依托现有的城镇布局,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山水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综合发展型新型小城镇,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靠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都市田园化,乡村都市化,城乡一体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

沙赤大道的综合开发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城市功能,繁荣城镇经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为未来城镇体系综合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良好环境。

沙市镇现有道路交通宽度窄,路面材料水泥与沙石并存,通行能力与环境较差。

沙赤大道的开发建设将强化沙市镇区与赤马湖生态旅游区的交通联系及周边辐射作用。

构筑高质量的联系通道。

带动整个镇域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和功能结构,加强工业化的规模与集聚度和经济,人口的空间集中度。

形成新的开发格局。

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全新局面,为地方区域经济作出贡献。

二.建设规模

全镇全面推广统筹发展战略,利用沙市核心镇的区位优势,大力提升对外形象和辐射力,计划投资1。

8亿元对界互通口,整体开发沙市集镇,工业园和赤马湖旅游区,建设城市I级主干道长4800米,宽36米的沙赤大道,同时完善周边5平方公里的集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旅游的同步快速发展,推动城乡统筹,打造片区中心。

道路红线宽36米,,采用I级道路标准建设,道路两侧设计直径800mm下水道,两侧人行道各12米,铺设彩色地板砖,电力、电讯、绿化道路配套而成。

完善给排水系统。

第四章。

项目开发原则及指导思想

一.项目开发原则

1.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综合统筹开发的原则

开发建设要立足于现实情况,对沙市镇现实的,自然。

经济。

社会条件认真,客观的分析,作出科学的开发建设理念,结合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等综合统筹,使城镇良性,健康,有序的得到开发建设。

2.可持续开发建设原则

发展建设是前提,但又必需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开发建设策略,逐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21世纪城镇发展建设的制约与主题,也将成为城镇开发主要思路。

因此,构筑并导向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与景观发展模式应优先目标体现在开发建设的成果中。

3.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镇开发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的战略指导下,求产业升级建设,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的整体有机考虑。

通过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网络化和整体开发建设。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乡村城镇化,达到区域整体的持续协调开发建设

4.功能性原则

未来城镇的竞争将主要以功能论成败,城镇功能既是区域城镇功能网络中的比较优势所在。

又是自身资源突显的结果。

因此,如何进行定位与功能分布,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在城镇开发建设中占据主要因数。

也是综合开发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5.以人为本原则

城镇的综合开发建设不仅从技术上来看问题,而更多的是要按照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构筑和谐人文环境,引导具有一定特色的开发理念。

二、项目开发指导思想

以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综合动态开发,保持弹性,留有余地。

增强开发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第五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地理条件

沙市镇地处某市北区中心,地处罗霄山脉北段,平均海拔160米,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捞刀河由东北角流向西南,穿镜而过。

沙市镇是捞刀河畔正在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省道309,和永社高等公路在该镇形成十字型网络格局,新建岳汝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境内,沙市镇交通便利。

该镇区位优势明显,距省会长沙50km、黄花国际机场27km、某市30km、平江县32km,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社区),地域面积209.36km2,人口约7万。

沙市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在近代史上,毛泽东、贺子珍于一九二八年在本镇塘边村驻住两个多月,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至今仍保留着毛泽东旧居和红军三十一团团部旧址,中央领导王震、肖克同志先后在本地发展红军,并领导了著名的“沙市战斗”,为共产党的战斗史增添了光辉。

沙市镇是推介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周边乡镇物流多在此集散。

  

 

二,社会经济条件

  2004年,全镇完成GDP2.66亿元,财政收入1490万元,人均纯收入3160元。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烤烟、蔬菜、绿色食品、油菜等特色优势产业。

2005年全镇种植烤烟16081亩,建立生态优质稻基地2500亩、冬瓜基地3000亩、免耕油茶基地2000亩。

杨林村沼气池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项目。

投资440万元,完成土地整理1200余亩。

2010年财政总收入188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216.2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9.52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0700元,真正最大化实行,兴工强镇,稳农富民,三产活市,统筹发展,四大战略。

立足新起点,全力主攻兴工强镇沙市工业发展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两路”建设使沙市融入工业城和京广南北经济带成为可能,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企稳回升为工业提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工业小区一期的成功建设和二期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沙市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市镇将工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湖南省某生物医药园的子园的沙市纺织服饰工业小区列入某市十大重点工业小区,享受生物医药园优惠政策,小区内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是理想的投资兴业之地。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入园,发展来势喜人。

  沙市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赤马湖常年山清水秀,风景秀丽,长沙市水上运动基地就落户于此,曾成功举办了湖南省青少年赛艇、皮划艇比赛和中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沙滩排球比赛,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主要建设方案简述

项目整体开发沙市集镇,工业园和赤马湖旅游区,建设城市I级主干道长4800米,宽36米的沙赤大道,同时完善周边5平方公里的集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旅游的同步快速发展。

本项目总投资为1。

8亿元,其中沙赤大道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约投资额为9570万元。

项目主要以,规划测量,工程地拆迁安置,路基建设,桥涵架设,路面硬化,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组成。

二、市政配套

1、给排水

沙市镇整个镇区域供水普及率不高,镇区现有水厂一座,日产5000吨,取水源头位于捞刀河西岸。

不能满足城市化水平,区域内水厂水处理系统你不够完善,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水源采取,输送管网体系,建设完善设施。

在供水不断完善的同时排水系统也需进行改造与完善,综合建设区域基础设施,进一步技改和增加污水处理设施。

2、供电

本项目电源由镇变电站供应,11万伏的变电站座落于项目建设所在的城区,现有用电设施落后,电源单一,不能满足镇用电需求,需要设立镇变电所,

3、道路绿化

本项目沙赤大道绿化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一是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以本地树种为主,因地制宜,一路一树,一路一景,灌、花、草合理配置,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城镇;二是其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少于总用地面积的30%。

三是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多培育种植耐旱、节水、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降低绿化养护费用。

4、地震设防

省市属于6度地震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HII—89规定,本项目工程所有构筑物的设防烈度均为6度,构筑物的薄弱部分适当加强。

第七章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规划,加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结合点,它既处于田园风光的怀抱之中,又连接并传递着现代城市的文明。

因此,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应十分重视科学合理的全面规划,规划中应结合本地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绿化,抓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自己特有的小城风貌。

2、加强环境管理,控制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虽然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相伴而生,但现阶段的污染问题却主要是与技术不发达和管理水平落后分不开的。

目前城镇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即工业污染和生

活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和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大量资源以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形态排入环境,既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又导致环境损害。

从总体上看,我国乡镇企业多数处于低技术层次,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发展模式,因此广大小城镇应加强乡镇企业的宏观管理,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推广符合广大小城镇实际情况,符合乡镇企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的废物最少化管理方式和技术,努力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3、强化小城镇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小城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环境管理,减少环境污染,这是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承受能够力薄弱的状况下,控制污染的正确选择。

二.项目开发环境保护意见

1、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将小城镇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重大决策的实施,我省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我省小城镇建设基础较差,起点较低,规模偏小,聚集能力较弱,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上,随着城镇的自我扩张,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企业向内地、向小城镇的转移,集体、股份制、个体等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没有做到与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些小城镇发展仍在沿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布局散、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占相当比重,造成水体和大气严重污染;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绿化覆盖率低,城镇功能不健全,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加强引导和规范,防止形成“先污染,后治理”无序发展的被动局面,影响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和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预见性,尽快把小城镇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统一思想,超前谋划,早做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动我省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制定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良好的环境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

各地要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中,防止违背自然生态规律和城镇总体规划、破坏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用地和基本农田、侵占城镇绿地的现象发生。

城镇规划编制应遵循“居民进区,工业进园”的原则,对城镇进行合理的环境功能分区,统筹考虑城镇工业发展结构、布局、城镇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措施,并确保规定比例的城区绿地和生态保护用地。

新建小城镇、现有小城镇进行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均应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避免城镇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各级政府要重视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在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时必须有环境保护规划的专篇,其内容深度应达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关于环境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

在小城镇总体规划评审论证阶段,应邀请生态和环境保护专家对其中的环境保护规划进行评审。

县城应单独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报州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审查论证后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批。

  3、明确小城镇环境保护目标,积极创建“环境保护优美城镇”

到2015年,我省小城镇环保工作的目标是:

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全省小城镇绿地率,新城区不低于35%,旧城区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垃圾处理必须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基本建立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重点流域和区域的面源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力争建成一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城镇。

到2015年,县城关镇和中心镇污水处理达到全省大中型城市的指标要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求达到60%,逐步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为引导我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根据《全国秣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的指标和要求,有条件的小城镇应按下列标准创建环境保护优美城镇:

大气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指标要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城镇地面水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当地水域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标准要求;城镇区域噪声必须达到国家区域噪声标准;城镇烟尘控制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