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76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docx

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附答案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a)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道,50分)

1.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说: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

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

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利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4.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7.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8.詹姆斯,格雷格在《牛顿传》中指出:

“按照牛顿力学,世界只是一架结构复杂而又不失精巧、严密的机器,只是由于物质系统的作用,偶尔需要隐秘的监护人出来干预,从而维护机器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样一来,人就没有依赖了,在宇宙就只能靠自己了。

”其中“隐秘的监护人”应指(  )

A.牛顿力学      B.万有引力定律   C.上帝      D.宇宙机械系统

9.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  )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10.弗洛伊德曾经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

”关于“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法国画家毕沙罗曾说:

“精确的绘画干巴巴的,妨碍对于整体的印象,破坏了所有的感觉。

不要过分逼真地追求事务的轮廓;应该在运用了正确的色彩和笔法的画笔下创作画作……不要依照规则和原理作画,而要画出你所观察到的和感觉到的。

”下列作品与他主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

A.《弹曼陀铃的少女》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星月夜》

12.学者常开起指出:

“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对感情的表达与浪漫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传达的是‘我们’的情感。

而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情感极富个性化,是‘我’的情感。

”以下属于完美表达“我”的情感的音乐作品是(  )

A.《蓝色的多瑙河》                           B.《天鹅湖》

C.《时代在改变》                             D.《围着时钟摇吧》

13.《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

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

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

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14.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15.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

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b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封建落后的社会心理                 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6.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清政府认为毕永绍献媚夷首,遂将毕永绍罢免。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B.徐继畲、毕永绍卖国献媚

C.徐继畲与魏源同属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D.徐继畲具有民主革命思想

17.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及询以自强何术?

御侮何能?

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 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③都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④民国的建立意味着民主最终战胜了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1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0.严复说:

“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这表明严复主张(  )

A.争取民主平等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国家独立  D.重视个人自由

21.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22.1892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1913年7月他又发表文章说:

“夫共和之立国……今所模欧师美者……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

”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

A.“中体西用”影响仍存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C.“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23.《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24.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又用火箭将宇航员尤利·加加林送入太空。

很快,美国也在空间领域获得了成功——于1962年发射了探索者I号,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十一号落在了月球上,这使得美国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的伟大飞跃”。

材料表明,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之一是(  )

A.自然科学发展  B.两极格局形成   

C.国际军备竞赛  D.科研成果应用

25.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答题卡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道,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共4道,50分)

1.(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

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

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

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

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6分)

 

2.(1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6分)

 

3.(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4分)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道,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B

B

C

D

C

C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D

C

C

C

D

A

A

C

21

22

23

24

25

B

C

C

C

B

二、非选择题(共4道,50分)

1.

(1)文艺复兴时期:

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3分)

启蒙学者:

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

(3分)

(2)文艺复兴:

确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

宗教改革:

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

启蒙运动:

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

(6分)

2.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2分)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2分)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分)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2分)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2分)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分)

3.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4分)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6分)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4分)

4、观点一:

(1)我反对这种看法,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推动中国近代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部原因。

(2分)

(2)论据如下:

①鸦片战争前,经济领域里,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如果没有西方的侵略,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

②鸦片战争前,在思想领域,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明清,已经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他们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如黄宗羲等人,为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

它们分别为百日维新的发生准备了经济、阶级和思想基础。

这些才是维新变法的主要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只不过是百日维新发生的次要原因。

(8分)

(3)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而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内因,材料观点是西方中心论,存在为殖民主义辩护的动机。

(2分)

观点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