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20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9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docx

高一生物笔记排版好的

高一生物每天套餐

课题1:

从生物圈到细胞、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和分子组成

1、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生命的单位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多)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3、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1)(最小)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八层次)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解

①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无数实验证明,任何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的细胞,都不能实现细胞的完整生命活动。

④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

(2)有的生物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整(植物没有系统)

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一)重要结构

1、光学结构

(1)镜头:

目镜——目镜长,放大倍数小;物镜——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2)反光镜:

平面——调暗视野;凹面——调亮视野。

2、机械结构

(1)准焦螺旋(有粗、细之分)——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2)转换器——转换物镜。

(3)光圈(有大、小之分)——调节视野亮度。

(二)使用方法

1、取镜、安放和对光后,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然后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

2、显微镜操作规程:

①取放→②对光[上镜头----调节(手、目)]→③放材料→④调焦[降(手、目)升(手、目)细]→⑤换镜[移相、换镜、调亮析]

(三)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cm)停止下降。

2、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物镜。

3、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四)低倍物镜观察与高倍物镜观察(清晰时)的比较

低倍镜时

高倍镜时

镜头与装片的距离

所看到细胞的数量

所看到细胞的大小

视野的明暗

视野的广度

宽广

狭窄

(五)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1、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了180度。

2、放大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不是指面积或体积的放大。

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课题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显微镜观察细胞所观察到的结果和结论

(一)不同的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这说明细胞具有多样性。

细胞的多样性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不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这些相似的基本结构,这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

细胞的统一性除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DNA分子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组成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水、无机盐、氨基酸、核苷酸、碱基等);

2、细胞的增殖方式相同——细胞分裂;

3、细胞中的某些生命活动相似——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等;

4、遗传物质都是核酸,遗传密码通用等。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一)分类依据: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同上)。

(三)二者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DNA存在形式

拟核:

大型环状

质粒:

小型环状

细胞核: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细菌、蓝藻的细胞

动物、植物、真菌的细胞

三、细胞学说

(一)建立过程

1、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将其命名为“细胞”;

2、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创立了细胞学说。

3、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作为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二)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意义

1、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思考感悟】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吗?

为什么?

不是。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除了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外的其他生物的结构单位,但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功能单位。

课题3: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是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取的。

(一)元素的分类:

1、按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分为(以万分之一为界):

(1)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3)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P是组成ATP、膜结构等的重要成分;Ca是组成骨骼、牙齿的成分;Mg是叶绿素的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成分。

2、按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可分为:

(1)最基本的元素是C。

(2)主要元素,如C、H、O、N、P、S。

(二)元素的含量特点:

1、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2、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H、O、N。

(三)元素的存在形式:

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四)组成细胞的元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如K+、Na+、Ca2+、HCO3-等。

2、参与重要化合物的组成:

如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等。

3、影响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

如B可促进花粉管的萌发,从而促进植物受精,油菜缺B会“花而不实”。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前者中水的含量是最多的,后者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三、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细胞中的水:

1、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结合水。

2、含量:

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多。

(1)不同的生物体内水的含量差别很大;

(2)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幼儿期>成年期,幼嫩部分>老熟部分。

(3)同一生物不同器官水的含量也不同。

3、功能:

(1)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4)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4、水的含量与代谢的关系:

(1)一般情况下,代谢活跃时,生物体含水量在70%以上。

含水量降低,生命活动不活跃或进入休眠。

(2)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代谢活跃,生长迅速。

(3)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

绝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是细胞内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2、功能: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盐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渗透压平衡(Na+、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酸碱平衡(如人血浆中HCO3-、HPO42-等的调节)。

【思考感悟】为什么碳是最基本元素?

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使地球上的生命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上。

课题4: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

一、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

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一)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淀粉遇碘变蓝。

(三)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四)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

二、实验流程归纳:

(一)选材→制备组织样液→显色反应。

(二)脂肪的检测还可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实验流程为:

取材→切片→制片→观察。

三、实验材料的选择: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可选用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富含脂肪的生物组织,若利用显微镜观察,则最好选择花生种子。

如果是新鲜花生种子,可不必浸泡,浸泡效果反而不好,如果是干种子,需浸泡3h~4h最适宜切片(浸泡时间短,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三)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

植物材料常用大豆,且浸泡1d~2d,适于研磨,动物材料常用鸡卵清蛋白。

四、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中,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斐林试剂不稳定易变性,应现配现用。

(二)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鉴定之前,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明力。

(三)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如果用蛋清稀释液作为实验材料,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程度,否则,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试管也不易洗刷干净。

五、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比较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甲液

乙液

A液

B液

成分

0.1g/mLNaOH溶液

0.05g/mLCuSO4溶液

0.1g/mLNaOH溶液

0.01g/mLCuSO4溶液

鉴定物质

可溶性还原糖

蛋白质

添加顺序

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先加入A液1mL,摇匀,

再加入B液4滴,摇匀

反应条件

水浴50℃~65℃加热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

反应现象

样液变砖红色

样液变紫色

(一)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

(二)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浊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三)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加CuSO4溶液。

【思考感悟】该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在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

可用于对生物组织、消化液(如唾液)、食品(如奶粉)进行某种成分的检测或鉴定,也可用于医学上某些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等。

课题5:

蛋白质的结构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通式是。

(一)特点:

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二)种类和分类:

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根据是否能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缬异亮苯蛋(甲硫)色苏赖]和非必需氨基酸。

(三)对通式的分析

1、特点分析

分析

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