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19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人为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的影响,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

(2)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高山冰雪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臭氧层遭到破坏

(1)分布: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的趋势,北极、欧洲和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相继出现臭氧层变薄现象。

(2)原因:

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危害:

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而且还使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酸雨蔓延

(1)成因:

由于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2)危害: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森林锐减

(1)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价值,被誉为“大自然的调度室”。

(2)原因:

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水体污染

(1)原因:

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陆地水体,而且也污染了海洋。

(2)危害:

海洋污染致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1)土地荒漠化:

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危害:

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1)原因:

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2)危害: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1)危害: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污染大气,而且污染农田和地下水。

(2)转移:

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和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当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当代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方向发展;从肉眼所见的宏观损害向微观损害发展;从环境污染向全面的生态破坏发展。

(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①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②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③环境问题的累积性。

④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2.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正确的伦理观是采取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综合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促进经济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尊重与善待自然;其次,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再次,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一、判断题

1.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CO2排放过多造成的。

(  )

2.酸雨由大气中酸性气体所致,被称为“空中死神”。

(  )

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行之有效的措施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

4.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  )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高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增多。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和雾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②③

7.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

A.使用无铅汽油

B.工厂把烟囱造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广使用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解析:

第6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第7题,城市中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含硫煤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导致的,因此,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可使硫氧化物中和,减少酸雨的产生。

答案:

6.C 7.C

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

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4亿人。

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

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我国水污染的污染源有(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②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④酸雨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有(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酸雨等,它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8.D 9.A

 全球性环境问题

【合作探究】

读教材P18图1-3-3“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图1-3-4“臭氧层遭到破坏”、P19图1-3-5“世界酸雨的主要分布区”、P20图1-3-6“1982-1990年世界平均森林消失量”、图1-3-7“赤潮”、P21图1-3-9“世界土地荒漠化”、图1-3-10“近400年来鸟类的灭绝速度”和P22图1-3-11“往海里倾倒垃圾的船只”,探究下列问题。

(1)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任举一例,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提示:

(1)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等。

(2)臭氧层遭到破坏。

原因: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氯氟烃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危害:

大气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损伤人类和动物的皮肤、视力等;使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平衡。

【核心归纳】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

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等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臭氧层遭到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减少并逐步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酸雨蔓延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森林锐减

人为的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缺乏安全的饮用水,饮用受污染的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防止石油泄漏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保护森林,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滋生蚊蝇、病菌,传播疾病,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

加强管理,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严重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之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则平流层的高度也越高。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平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跟踪训练】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

“南极臭氧层空洞正在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气候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得到解决

解析:

选C。

臭氧层破坏属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和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

——《逸周书·大禹篇》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

(1)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人具有什么思想?

(2)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①为获取粮食多施化肥。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大力发展私家车。

提示: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①不符合。

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②符合。

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③符合。

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④符合。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⑤不符合。

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核心归纳】

1.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表现

全球性

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面延伸到高空及地下。

全球环境问题已跨越了地域,跨越了社会制度,跨越了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性

早期的环境问题,大多具有单一性。

而当代的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更加综合化、多样化,同一地区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环境问题

累积性

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当代社会又滋生出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并形成了各类环境问题的累积、重组、集中爆发等复杂局面

社会性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正在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问题的局面。

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技术问题,有些已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2.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

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做出道德判断

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一般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会全部演变成全球性问题

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解析:

选B。

环境问题的危害虽然具有不可预见性,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去尽量减少其危害,而不能因此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一部分环境问题会演变成全球性问题;鉴于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因此两极地区人烟稀少不代表其不存在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更高层次的深化。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发展经济

3.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是(  )

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

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

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

D.在家里注意水的重复使用

解析:

第2题,人地关系要和谐发展,在利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其承载量。

第3题,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

旧书籍应赠送他人,应购买绿色食品、不乱扔塑料袋。

答案:

2.D 3.D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什么?

微点拨

1.温室气体是指能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氯氟烃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2.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3.我国长江以南重酸雨区成因分析

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有关,我国长江以南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交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合物,使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

(2)长江以南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降水多,酸雨较严重。

(3)长江以南酸雨比北方严重,与土壤性质有一定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大多为酸性,缺少中和作用。

一、选择题

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选A。

全球变暖会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高山冰雪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的威胁;光化学烟雾与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有关;全球变暖在短期内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冰雪融化量增加而出现河流径流量增加。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

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

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波罗的海“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3.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第2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

第3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都对“死亡地带”的发展起到减缓作用。

答案:

2.C 3.B

4.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D.治理污染

解析:

选A。

人口的过度增长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结合下列漫画,回答5~6题。

5.漫画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森林破坏②草地退化

③湿地干涸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6.该漫画反映了环境问题的(  )

A.全球性B.综合性

C.累积性D.社会性

解析:

第5题,读漫画可知森林被砍伐后,老虎的栖息地消失,生态受到威胁,因而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6题,该漫画反映出同一地区存在多种环境问题,这说明了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答案:

5.B 6.B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这体现了当代环境问题的(  )

A.全球性B.综合性

C.累积性D.社会性

解析:

选A。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面延伸到高空及地下,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应共同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8~9题。

8.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

9.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解析:

第8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地为草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第9题,人口激增,人口素质较低是造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8.C 9.B

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解析:

选D。

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沿海到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环境状况,一般来说,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区,即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较好。

(2)从图中可以看出,M区主要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其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资源、能源不足。

(3)N区位于西北内陆,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

答案:

(1)从沿海到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基本上为从良好到较差。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12.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能源丰富。

读图回答问题。

(1)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湖水水量减少,水质明显变差。

试分析引起红碱淖湖水变差的原因。

(2)榆林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促进榆林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生物措施?

答案:

(1)入湖的河流上游修筑了水库,使湖泊补给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沿河沿湖煤矿开采、加工等对水质产生污染。

(2)(煤矿区)煤炭开采中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风沙草滩区)退牧还草,扩大草地面积;(黄土高原沟壑区)植树种草,固沟护坡。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材料二 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

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1)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为了维持西藏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西藏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西藏地区位于平均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集冰川、冻土、沙漠和湖泊“四位”于一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最为敏感,主要表现为温度显著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西藏地区高寒特征下发育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当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答案:

(1)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北移或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发展高原生态立体农业,高原山区发展林果业;退耕还草还牧,高原牧区控制草场合理载畜量;坡耕地与河谷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