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05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 3.docx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复习纲要3

第三章设计美的核心要素与认知

第一节设计美的形式要素与审美认知

一、设计美的形式要素(一般掌握)

设计美的形式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而这些自然属性和组合规律共同呈现出来的一定的审美特性。

1.设计中形式美

设计的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体,设计作品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内容决定着形式的体现,形式也承载着内容,内容与形式的互相联系是设计的本质需求。

设计最终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产品,生活中所使用的产品,既要重视其内在的功能与精神价值实现,还要追求外在的美感及审美特征。

(重点掌握)※

在设计活动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或根据雇主的要求去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形式处理得巧妙也会令作品增色不少。

如服装设计作品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所面向的群体的需求,不仅要求服装的品味、内涵要适合特定人群,而且还要款式、造型完美,只有把服装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

设计的形式美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件设计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结构、形态、色彩等方面,对于其本身而言是独立的、专有的,人们通常会把它作为形式美来欣赏。

如中国古代建筑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京剧艺术中的服装、脸谱,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繁缛雕饰,现代工业设计中几何形的造型,现代建筑设计的简洁明快,都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感。

世界上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组成,如形状、色彩、线条、声音等,这些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由此也给我们带来了形式之美。

美国的哲学家、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说过:

“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

”“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

”在这里,形式美当然不是单纯指大理石、黄金、星星等物质材料本身,而是指它们表现出的肌理、光泽等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

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非常丰富,如云贵高原的梯田、蝴蝶翅膀上的美丽图案、色彩鲜艳的花朵等等,都会引发我们的审美感受。

2.设计构成中的艺术美

(1)形体的艺术美(重点掌握)※

不同的形体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高而直的形状具有挺拔和险峻感,宽而平的形状具有平稳感;正方形给人的感觉是稳定、静止、公正;菱形给人以精巧、动感的感觉,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的窗户

,就是运用了菱形这一形状;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如埃及的金字塔让人感受到它的稳固、庄重、永恒;而倒三角则给人以动荡、不稳定的感觉;圆形能让人感受到柔和、完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几何形体在设计的各种领域中都被广泛地运用,如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土楼,在设计上非常有特色,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土楼的形状有方形、圆形、半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其中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有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流派——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等,在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几何形体所具有的个性和理性特点,营造出纯净的几何空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就是一个运用几何形体进行设计的经典代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除了几何形体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体被运用到设计中,如苹果公司的logo,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的形状,既形象的传达出苹果公司的名称,又简洁的让人过目不忘,同时还通过苹果美丽的外形、可口的果肉等特点隐喻的

表达了苹果公司的产品造型优美、品质良好。

意大利阿莱西(Alessi)公司生产的产品“安娜”红酒开瓶器,由亚力山德罗•曼迪尼设计,其主体形象是一个优雅的女性形体,将材料与颜色完美结合起来,并巧妙搭配,人物的头发、脸与脖子用电镀不锈钢制成,长裙用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制成,颜色有天蓝、粉绿、明黄、纯黑、暖橙、浅棕等。

“安娜”红酒开瓶器把开瓶器从简单的机械化造型转化为高度拟人化、可亲可爱的造型,被誉为开瓶器诞生以来划时代的产品。

(2)线条的艺术美(重点掌握)※

关于线条的定义,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有一个恰当的表述:

“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

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的确,它是由破坏点最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线因此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点相对的结果,严格地说,它可以称作第二元素。

”在几何概念中线条是点的移动轨迹,有长度、方向和位置,只有一个维度。

而作为设计中最重要造型的语言,线条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线条除了有长度、方向和位置,还具有动感、情感和体积等特点。

(3)色彩的艺术美(重点掌握)※

色彩是人的眼睛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觉,各种物体的颜色由于吸收和反射光的电磁波程度不同,便会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色彩,如果某一物体能把全部色光都反射出来,就会呈现出白色;如果能吸收全部色光,就会呈现出黑色;若吸收其他色光而只反射红光,就呈红色;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他色光,便呈蓝色等等。

另外,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条件或环境下,也会出现颜色的差异,例如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绿色。

在各种各样的色彩中,红、黄、蓝是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又称“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通过“三原色”之间的相互调和与渗透,就可以调配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色彩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相关的刺激信息,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生理感觉和情绪反应。

红色给人感觉热烈奔放、兴奋振作;黄色显得明亮、令人欢乐;蓝色使人感到寒冷、沉静、忧郁,绿色显得平静、清爽、生机盎然;白色显得洁白、纯净、素雅等等。

除了冷暖感觉之外,色彩“还会产生不同的软硬、轻重、强弱和远近的感觉。

色彩给人的生理感受,是它产生不同情感效应的基础,色彩的情感效应与人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

色彩同时还具有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革命,黑色象征着死亡,白色象征着纯洁。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所谓的“方位色”,即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蓝、红、白、黑对应起来;京剧的脸谱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脸代表忠义,黑脸表示憨直,白脸表示奸诈,蓝脸代表刚强等。

色彩的象征含义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比如说,在西方白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黑色则是死亡的颜色。

不过,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丧服的颜色是白色——在这种情况下,白色代表着天堂的纯洁和亡故者的最终归属。

二、设计形式要素的审美认知

1.整齐一律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又叫单纯齐一,意思是指事物之间多个相同(如一种形状、一种色彩),或相似部分之间重复的对等、对称等法则,它表现为整齐的美,事物的构成要素没有明显的差异和对立。

它是单一的、纯净的、重复的,给人以稳定、秩序感。

整齐一律的常见形式主要有一致、重复等。

这种形式上的一致与重复,包括形状、线条、色彩、材料、结构等的一致和重复。

在设计活动中,人们也有意识地运用整齐一律的原则以获得单纯、明快、整齐的艺术效果。

如在建筑设计中,人们会利用相同或相似单体建筑数量的增加,来构成小的庭院,进而通过庭院数量的叠加营造出庞大的建筑群,我国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就是一个充分利用一致与重复,获得整齐一律美感的代表做。

除建筑设计外,在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诸多领域中,也都有整齐一律原则的运用,如军队士兵的服装,能够表现出一种整齐的美,重复中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属于整齐一律的美。

2.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对称与均衡是事物之间各个部分组合关系的最普遍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种对规律性认识。

对称,是指构成事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在一定的变换条件(如绕点、直线的旋转等)下,各部分间呈现出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给人以端庄、稳重、秩序、平和的美感。

对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以一条线为轴心的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统称为线对称;二是以一个点为中心的放射对称,也叫做点对称。

除了以上两种形式外,对称的形式还可以分为反射对称(也是线对称的一种表现形式)、平移对称、旋转对称等。

平移对称是指把一个单元沿某个方向等距离移动对称轴后,使得这一单元有规则的重复排列而构成的对称。

旋转对称是指把一个单元围绕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单元重合。

对称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生物

都是对称的形态,如植物的叶子、花瓣、动物的角、鸟的双翼、人的眼睛、耳朵、四肢等的对称;生活当中的手机、电脑、电视、汽车、居住的房屋等大多也是对称的,甚至连我们的文字,如“日、田、金、丰、喜、申、甲、美”,英文字母“A、E、H、T、Y、W”等也都是对称的。

如我国传统的民居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就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形式;法国的凡尔赛宫、印度的泰姬陵也都是成功运用对称的典型范例。

均衡也是一种对称,只不过相对而言具有较大变化。

均衡是指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形体在布局上出现了等量却不等形的情况,即双方的外形不同,而在大小、虚实、轻重、粗细等分量上大体相当,它是一种力与量的视觉与心理平衡。

相对于对称给人的稳定、秩序、端庄感,均衡给人的感觉是静中有动、自由、活泼、统一而不呆板。

在设计中,也经常利用均衡这种形式美规律,根据设计要素的大

小、数量、材质、色彩、位置与面积等方面进行配置、处理,以获得视觉上的平衡。

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经常常采用不对称的均衡构图,这种形式构图,适应性强,使作品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费城《母亲之家》,在这座建筑中,烟囱的位置并非位于正中而是偏向一边,在立面的对称轴线上有一条断掉的圆弧线。

墙上左右的窗户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对称的形体。

总体来看,在建筑的细部设计上充分运用了均衡这一法则。

3.节奏与韵律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节奏与韵律在设计中,是指设计个各个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美妙的韵味与律动。

节奏与韵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既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节奏在设计中是指各个设计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运动、重复,所形成的运动感。

在自然界中,节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植物的荣枯、日月的交替、潮水的起落等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节奏,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日三餐、等等。

在设计领域,节奏也是最常运用的形式美法则之一,例如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形状、色彩、线条、位置等要素,在方圆、大小、明暗、粗细、冷暖、疏密、急缓等方面,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并加以反复、交替,就构成了平面设计的节奏感。

在产品设计中,构成元素有规律的重复同样也会形成节奏,如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给人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和温馨的心理感受。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它赋予节奏以有规律的变化起伏,为节奏注入了美感和情绪。

它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不仅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设计的感染力,引发观者的共鸣。

在设计中,借助韵律形式的表现,既可以加强设计作品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变化。

设计的韵律形式主要有四种

不同的代表类型,分别是连续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

 

4.比例与尺度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比例与尺度是人们对形式美构成法则的最基本认识之一,它们反映出物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例,是指物体本身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之间,在大小、长短、轻重、粗细等方面合乎一定的数量关系。

比例关系协调,就会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设计当中运用的比例,实际上是在追求美的比例、和谐的比例,所以好的设计作品,必然要对设计各个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反复推敲。

尺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物体自身的尺寸和大小,二是指人与物体之间比例关系。

设计中的尺度,主要是指物体的尺寸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人对物体尺度的认识与把握,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的那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虽然说的太过主观,但恰恰说明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设计中是以人的尺寸作为对物体尺寸进行衡量的标准,它表明了设计作品的尺寸大小与人的使用要求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尺度与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中的物品都是为方便人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的,只有它的尺寸、比例适合人的使用要求才是美的。

所以要想设计出一件好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师在确定其各部分及整体的比例关系时,一定要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出发,而不是单纯从美的比例角度去考虑。

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中,比例与尺度的要求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电脑键盘、鼠标的设计,必须适合人的操作,要充分考虑手的尺寸和手指的运动轨迹,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到轻松自如,降低疲劳感。

再如手机的尺寸和外形,要适合我们接打电话、触摸屏幕进行操作、便携性等需求;汽车设计中,汽车座椅的高度、宽度以及方向盘的直径等尺度都要充分保障驾乘者的舒适性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设计中这一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因为很多建筑物的比例和尺度并不完全由人的需求决定,还取决于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的运用。

5.变化与统一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变化与统一,是指把有变化的多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结构形式和节奏的整体,使人感到整个事物内部既有变化和差异,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变化强调的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统一则指的是各个部分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及某种联系。

变化与统一的法则普遍的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在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无数的变化、统一的例子,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清楚的说明了有无、长短、高下、前后等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从而产生一个有机的联系。

变化与统一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

在设计活动中,也是如此,变化与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可能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设计者如果只注重局部的变化,而缺乏对全局的考虑,会让人产生杂乱、破碎、缺乏整体的感觉;如果只注重整体的统一而无变化,又会让人觉得呆板、单调、乏味。

例如在服装设计中,我们既要追求款式、色彩等的丰富变化,又要避免各种形式杂乱拼凑而缺乏统一性。

因此,良好的设计既要追求作品的风格统一、主题鲜明,又在统一中表现出丰富地变化。

6.对比与调和的艺术法则(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形式美法则的一种具体表现,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与统一的含义类似。

对比是把相互间有明显差异的各形式因素有规律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对照、比较,与变化相比较,它更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更加突出了各部分的特点与差异。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性质相反要素间的对照来实现,如形体的大与小、方与圆,线条的曲与直、长与短,光线的明与暗、色彩的冷与暖、声音的强与弱等等,都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特别鲜明、醒目。

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法则,如线条的粗细、空间的大小、构图的疏密、色彩的明暗与冷暖等,同样能使作品产生更加强烈、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提高设计作品的关注度。

对比这种形式美能带给人鲜明、醒目、振奋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阳刚之美,因而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以及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中被广泛的运用。

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制约,它使得对立的因素之间调和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调和中,各种形式因素没有显著的差异,基本上保持同一格调。

调和可以是形体的调和,可以是色彩的调和,可以是大小的调和,也可以是空间位置的等等。

例如在色彩关系中,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等都是近似色,它们是一种调和;在同一色彩中又有不同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如红色中有粉红、浅红、深红、朱红等变化,绿色中有粉绿、淡绿、

翠绿等明度变化,这也属于调和。

这种相似或相近的颜色相互调和,在变化中保持基本一致,就会给人以融和、宁静的感觉。

调和带给人的协调、融和、宁静之感,属于阴柔之美,所以在一些供人休息或需要安静的场所,物品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大多运用调和的形式美。

如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其屋顶的琉璃瓦呈深蓝色,与蓝色的天空交相呼应、融为一体,色调显得非常和谐。

第二节设计美的功能要素与审美认知

一、设计功能要素的构成

功能必然离不开技术和材料的支持,技术是人类在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而材料是所有设计必须使用到的物质实体,也是所有设计能够完成的保证,这二者在所有的设计活动中缺一不可。

1.技术(重点掌握)※

“技术作为一种活动和技能,融合在社会生产过程之中,表现为对于工具和成果的制作;技术作为一种对象或成果,提供给人们应用的器皿、器械、设施、工具和机器等。

”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技术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技术无处不在,透过技术本身,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本身带来的美感享受,如城市中耸立的摩天大楼

,把人的视线引向高远的天空,带给人雄伟、震撼的美,其背后的支撑是建筑结构技术及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材料;而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梦幻般的造型、丰富的颜色,给人以速度的美感以及科技的美感,它的美与汽车材料及工艺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另外,供人外出旅游、登山时的户外服装,不仅颜色鲜艳易于辨认、而且排汗、透气、保暖、防潮,既美观又实用,这些功能的实现,背后是化纤材料与印染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有技术的存在以及技术带来的美感享受,技术美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审美存在。

2.材料(重点掌握)※

材料是一切设计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运用材料,使得一件设计作品焕发出它独特的美感,是当下所有设计师终身追求的目标,而材料的美感亦需要技术的处理才能得以展露无遗。

总之,材料与技术只有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美感,反过来说,二者也是随着人们对于功能的不断探索而不断更新、发展的。

例如当一个产品的功能被发现有缺陷后,人们就会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去改良、完善其功能,客观上也促进了材料的进步和技术的成熟,进而丰富了技术美内涵。

3.功能(重点掌握)※

功能是构成设计之美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指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

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产品要适应人的物质要求,即产品要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产品还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而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对人没有用或不能很好的满足功能需要的设计都不是好的设计。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产品的实用功能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审美,功能与审美也不能割裂开来,只有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可以称为功能美。

二、设计功能要素的审美认知

1.技术的美(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今天一些人所说的“技术美是指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技术美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及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技术以及技巧的美,设计的技术美就是指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领域里存在的美学法则,它与形式美一样,是设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形式美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感知方式以及审美特性。

技术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理性认识的产物,而且体现着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技术美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精神结晶,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连,技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技术美的发展史。

从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来看,技术美的形成及发展大概可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手工业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在不同的时代,技术美也有不同的时代特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所有的技术活动的都是以手工操作进行的,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材质美、技巧美等方面的认识,这时设计美的概念并没有直接出现,也没有从理论上形成明确的认识,设计美只是一些技巧、技艺的呈现,只是一些零散的观念。

如中国手工业时代的技术美,就是典型的手工技艺的美,新石器时代,我国的龙山文化地区出现了黑陶的制作,龙山文化的黑陶

,器壁很薄,“薄如蛋壳”,而且外表光滑,造型精致,黑陶的这些审美特点的形成,来自于轮盘制陶的技术,这一技术“使陶工得以将节奏与旋律注入他的形式观念之中……,中国已将陶器发展成为一门最可爱和最典型的艺术,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奇特造诣甚至超过了希腊人所取得的成就。

”;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逐渐掌握了青铜这种材料的特性及制作技术,《周礼·考工记》中“金有六剂”的记载,体现了当时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的制作的技术水平,当时的工匠通过手工的敲打与镌刻,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或繁缛华美、

或庄严典雅、或活泼自由的青铜艺术品;在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中,也处处体现出手工技艺美的特点,宋代钧窑的“窑变”、元代青花瓷、明代五彩瓷器技术成就了绚烂多彩的瓷器艺术。

外国手工业时代的技术美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同,呈现出手工技艺美的特点,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技术美理论。

到了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机器取代了人力,随后向整个欧洲大陆传播,由此西方进入到工业化时代,19世纪传至北美,人们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手工业生产向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转变,由此也进入到工业化时代。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但是一些工艺美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过于粗糙、丑陋、缺乏美感和人情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必然要求设计师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了解新技术,设计出符合机器大生产的作品,于是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包豪斯学院等等,它们对技术美的形态、结构和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和尝试。

工业化时代“对技术美的追求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莫里斯为代表,主张恢复手工业时代那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典风格;第二阶段以苏利约以及格罗庇乌斯等人为代表,主张产品的外观形式应该是它的功能的表现;第三阶段受20世纪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审美设计从工业产品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

”技术美除了要求实用功能外,还必须借助必要的形式美的因素来实现。

“形式美的个性表达给技术美的表现提供了创作的平台和施展的空间,技术美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材料、装饰、工艺等)得以顺利实现,新的审美形式通过技术美的途径得以传达。

”如“高技术风格”派建筑——蓬皮杜艺术中心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由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法国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

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

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

该建筑主要通过物体的机械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暴露这一形式,来展现出现代材料和技术的美。

2.材料的美(难点,结合实例理解)

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发明也会极大的影响到作品的设计,这一点在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在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无数经典的设计。

在欧洲,罗马人最先发明了半圆拱门的建筑技术,在中世纪的时候,这种半圆形石拱门被哥特式的尖拱取代。

尖拱的设计改变了半圆形石拱的受力方向,承受的载荷也比半圆形拱门大大减少。

在哥特式尖拱技术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飞扶壁的技术,它巧妙地抵消了尖顶拱所产生的力,代替了之前罗马式建筑必不可少的坚固的扶墙。

哥特式尖拱以及飞扶壁等技术的应用,好处是可以不用过多考虑墙壁的承重,而可以开上一些较大的窗户,可为教堂提供开阔的空间和开充足的光线,为大面积运用彩绘玻璃进行装饰铺平了道路。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