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81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docx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南京人才大厦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概况

拟建南京人才大厦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63号,基坑开挖约8.90M深。

根据宜兴市太湖地基工程公司南京分公司设计的基坑支护方案,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层砼支撑挡土,深层搅拌桩止水,坑内采用管井降水。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江苏省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提供的《南京人才大厦岩土工程勘测报告》(编号为0310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如下:

1-1杂填土:

褐灰色,松散,主要由碎砖瓦等混粉质粘土填积。

层厚0.6-3.1m。

①-2素填土:

灰黄-褐灰色,软-可塑,局部流塑,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砖填积,局部为淤泥质填土。

层厚0.4-1.1m。

②-1粉土-粉砂:

灰黄-灰色,稍密-松散。

层厚4.2-7.5m。

②-2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粉土为稍密,主要为粉土,粉砂与淤泥质粉质粘土交互层,局部为粉砂夹淤泥质粉质粘土。

层厚6.3-10.6m。

②-3粉细砂:

灰色,稍密-中密,局部夹粉土。

层厚3.4-8.8m。

②-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软-流塑,局部夹粉细砂呈交互层。

层厚6.1-11.0m。

2-5粉质粘土:

灰色-灰黄色,可塑。

层厚3.7-5.2m。

④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

灰黄色,粉质粘土为软-可塑,卵砾石含量为5%-30%,粒径1-10cm,磨圆度较好,成分主要以石英质为主。

层厚0.3-4.8m。

⑤-1强风化石英砂岩:

灰-灰褐色,风化较强烈,结构大部分破坏,呈砂状夹中风化硬质岩块。

层厚0.4-3.4m。

⑤-2中风化石英砂岩:

灰白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岩心较破碎。

层顶埋深37.4-41.6m,未钻穿。

地基土层主要设计参数推荐值如下表:

岩土名称

层厚

(m)

层顶埋深

(m)

含水量

(%)

重度

(KN/m3)

渗透系数

压缩模量

ES1-2

快剪

标贯值

C

(Kpa)

φ

(°)

①-1

杂填土

0.6-3.1

①-2

素填土

0.4-1.1

0.6-2.3

33.7

18.7

0.45

4.334

②-1

粉土-粉砂

4.2-7.5

1.6-3.2

29.1

19.1

756

12.803

10.1

30.9

8.7

②-2

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

6.3-10.6

6.9-9.0

37.3

18.2

79.4

7.474

9.5

26.0

②-3

粉细砂

3.4-8.8

14.4-18.2

28.9

19.0

438

13.838

9.4

32.2

12.2

②-4

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

6.1-11.0

20.7-25.4

37.2

17.8

4.232

9.4

20.4

4.4

②-5

粉质粘土

3.7-5.2

30.5-32.6

24.7

19.9

6.547

28.0

14.7

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

0.3-4.8

34.8-37.4

⑤-1

强风化石英砂岩

0.4-3.4

35.5-40.6

102.7

⑤-2

中风化石英砂岩

本层未钻穿

37.4-41.6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工勘报告,拟建场地位于古河道漫滩之上,场区地下水属潜水型,由人工填土及新近沉积土的饱和砂性土,软土组成含水层组,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强,水量丰富。

地下水水位在地面下0.8-1.2m。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3设计要求及基坑工作量

3.1基坑支护方案

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层砼支撑挡土,深层搅拌桩止水,坑内采用管井降水。

3.2钻孔灌注桩

3.2.1ABC段

桩径:

φ800,桩中心距1000,砼C30

桩标:

-1.70~-17.50m,桩数22根

(1)管井定位偏差<2cm,采用SPJ-300型钻机成井。

(2)根据设计要求,管井施工时采用φ780的大锅底钻头成孔,泥浆护壁,确保孔径。

成孔时应控制钻机的垂直度<1%,钻孔深度应根据抽水期沉淀物可能沉积的高度适当加深。

(3)井管采用φ300(内径)透水性良好的砼无砂管,其外包裹双层60目尼龙丝网布,双层网布之间充填10cm厚的滤料,井管安放时应设置扶正器,确保井管居中,井管连接采用电焊进行,并保证两管平直。

(4)深井泵的电缆应可靠绝缘,安设水泵或调换新水泵前应先清洗滤井,冲除沉渣。

(5)所有管井排出的水应通过总集水管外排。

(6)下部滤水层应用直径大于3mm的砾砂(绿豆砂)充填,砾砂含泥量<3%,上部用粘性土回填夯实,确保管井稳固。

(7)洗井采用活塞抽洗法,要求洗井至水清砂净。

(8)降水工作应根据挖土情况分步进行,每次降水至少降至挖土面下2.0m。

(9)降水过程中,应通过予先埋置好的水位观测点进行测量,测量数据须有详细的记录,如降水水位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4.4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场地平整后,即可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

4.4.1工艺流程

定位→挖设沟槽→测放桩位→钻机就位并校正→钻孔→第一次清孔→下笼→下导管→第二次清孔→灌注。

4.4.2主要技术要求及技术措施

(1)放样及开挖沟池:

每台钻机开挖一个容积不小于12m3的泥浆沉淀池,另据图纸要求布设桩轴线,沿桩轴线开挖沟槽,槽宽1.00m,槽深1.00m,并与泥浆池相连,所有沟池均用M20砂浆抹面。

布设桩样复检校正后,钻机即可就位。

(2)钻进成孔

①为保证钻孔垂直度和孔壁均匀完整,采用GPS-10型钻机成孔。

②钻机就位后要求机架水平、检查三点一线,转盘中心与孔位偏差不大于20mm,钻机垂直度<1/100,机台木铺设平整、稳固,机上钻杆要吊起进行验证,班长自检后报质检员签字方可开钻。

③钻具及钻进过程技术规程

采用三翼钻头钻进,开孔时,应轻压慢转,钻进5~8m,方可正常钻进。

④桩孔直径

钻头直径控制在φ730~φ780,在砂层钻进时,应采取特殊措施确保桩孔不坍塌,不缩径。

为减少钻进中的钻头外径磨损,要求保径箍外缘加焊6~8道保径肋块,肋块上镶焊耐磨合金块。

钻进过程中经常检查钻头外径,发现磨损及时修补,以确保桩孔直径。

成孔后检测桩孔直径,如达不到要求,及时返工处理。

⑤桩深控制

钻具用钢尺丈量,每台钻机钻杆不能混用,加杆时,逐根丈量记录于报表中,计算准确。

钻孔至设计孔深时,需会同甲方、监理或勘察单位现场确定,并通过各方的检查、验收。

⑤钻进护壁

采用孔内自造浆护壁,并视试成孔情况,确定是否采用陶土泥浆护壁。

施工时并控制钻进速度,粘土层钻速控制2m/小时左右,砂层钻进控制在3m/小时以内,泥浆性能控制在粘度20~25S,比重<1.25,进入砂层后,应调大泥浆比重至1.3,粘度大于28S,以确保岩渣的上排。

现场设置泥浆池,为确保泥浆质量,凡灌注混凝土时孔内返出的泥浆一律排放至废浆池,不得二次使用,以免破坏泥浆性能。

成孔过程中,应确保孔内泥浆面不低于沟槽底面20cm。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测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更换泥浆。

(3)清孔

分二次清孔,第一次清孔采用优质泥浆换浆法。

钻进至设计孔深时,采用3PN泵正循环清孔,以确保孔底钻屑排至孔外,清孔过程中,可间断提动钻具,同时测量泥浆指标,不断排除厚浆,增添新浆(或清水)检查上返的岩屑,以确保上返泥浆达到以下指标:

r<1.25、含砂率<8%,粘度<28S。

第二次清孔时要测定泥浆性能和孔底沉渣,沉渣控制在设计要求以内,达到要求后,经质检员检测,请甲方、监理复测认可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4)钢筋笼制作与吊放

①进料:

材料进场后,材料员、质检员,对其外观、品种、规格、数量进行检查是否与设计相符,并检查质保书是否与进料相符,质保书留档保存。

②送检:

持证上岗人员取样。

送检单位试验合格后才准投入使用。

③制作:

采用环形模,根据图纸要求制作,保护层用4m一组(一组三块)的圆环水泥块制作,笼制作误差控制指标:

主筋间距±10mm、螺旋筋间距±20mm、笼径±10mm、笼长±50mm,单面焊搭接长度10d,同一截面上,接头数量不大于总数的1/2,相邻主筋接头间距>35d。

④吊放:

钻机吊放,在孔口单面焊接,经质检员、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可入孔,吊放时徐徐下放,不得野蛮作业。

安放到位后用钢管套住吊筋进行固定。

钢筋笼的制作、吊放、孔口焊接及孔口固定均需甲方、监理、业主检查验收、并在《隐蔽工程验收单》签字验收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5)水下砼灌注

①混凝土级配

支护桩桩身砼强度为C30。

每天砼供应商必须提供一份当天的砼配比。

②砼灌注

砼灌注在二次清孔合格后30分钟必须进行,否则必须重新清孔验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导管内径为Φ250,丝扣连接,采用O型密封圈。

施工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检查其密封性能。

2)准确丈量导管长度,根据孔深及护筒标高,下入孔内导管底端距孔底不大于50cm为宜,下端第一节导管不小于4.0m。

3)首盘砼量:

首盘灌注砼量的控制是成桩质量的一项保证措施,采用Φ250mm导管,其首盘砼量φ750、φ800,不得低于1.64m3,开盘前导管口设隔水板。

灌注过程中,应由专人测量砼面上升量,随着砼面高度上升,相应提升和拆卸导管,确保导管埋深在2.0~6.0m,防止断桩和离析。

4)坍落度:

经常测定砼的坍落度,坍落度要求在18~22cm,每成桩要求至少做二次试验。

5)桩顶质量控制:

灌注结束,要求用钢筋能插捣到密实混凝土。

以保证凿去桩顶浮浆后桩顶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要求砼质量稳定、和易性好、无泌水、离折现象。

6)灌注记录:

要求及时、真实、整洁。

③砼试块制作

每日成桩做二组试块,并由监理旁站,试块上应标明日期、桩号、砼强度等,标准养护28天送压,工地建有标准养护箱或送试验室标养。

试块制作保养由专人负责,持证上岗。

4.5深层搅拌桩施工方案

4.5.1工艺流程

测放轴线→清理障碍→测放桩位→钻机就位→预搅下沉至设计深度→搅拌、喷浆至桩顶→复搅下沉、提升、喷浆→成桩

4.5.2主要技术要求及措施

(1)测放桩位:

根据设计图用J6经纬仪测放桩轴线,确保测放误差小于2cm。

(2)预搅下沉:

以1.2-1.0米/分的速度预搅下沉至设计深度。

预搅下沉前,必须丈量好钻杆长度,并做好标志,严格控制好深度。

(3)水泥浆制备:

按设计要求配制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0.45左右。

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4)喷浆搅拌:

预搅下沉至设计深度后,将钻头提升约20厘米,开动灰浆泵,让水泥浆压入软土中,以1.0-0.8米/分的速度提升、搅拌、喷浆,只至地面。

(5)复搅复喷:

即重复搅喷浆的过程。

(6)留取试块:

正常施工每3天留取1组试块,密封养护,待28天后,送压。

4.6圈梁及砼支撑施工方案

桩顶圈梁施工,要求如下:

(1)按设计标高要求凿除钻孔灌注桩顶浮浆。

(2)用高压清水(或空气)清洗桩顶污染物。

(3)按设计要求绑扎钢筋并架设模板。

(4)根据现场原材料按设计要求进行砼试配,浇筑时严格按配方要求进行配制砼。

(5)浇筑时应用振动泵进行震捣密实。

(6)按设计要求在圈梁上设观测点。

4.7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4.7.1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控制施工,尤其是土方开挖,需同其他工序配合进行,严禁超挖或提前开挖。

4.7.2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做好明排水工作。

4.7.3施工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切忌盲目从事,必须报请设计,在征得设计允许的前提下方能变更设计。

5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本工程属于深基坑,基坑的安全是本工程成败的关键,施工时除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实施外,同时必须制定严密的监测方案,以实现动态施工及管理。

5.1监测内容及观测点布设

5.1.1根据设计要求及基坑围护方案特点,在基坑周围布设土体水平位移测量(测斜)点;基坑周围土体变位测量(水平位移、垂直沉降)点和水位观测点;在钻孔灌注桩钢筋上焊有应力器进行桩体最大弯矩测量点。

5.1.2测点布设(如图所示)

水位观测孔:

沿基坑四周布设6个水位观测孔,S1~S6,深度12m。

5.1.3布设方法

(1)水位观测孔

钻孔φ130mm,泥浆护壁钻孔,埋设PVC塑管φ96mm,其中滤管长度8.0m,孔隙率25%,外围尼龙砂(100目),周围中粗砂回填,采用动水位法填滤料,管顶高出地面150mm(坑内随挖土深度变化逐步锯去)未观察时带封头。

(2)测斜孔

用φ70mmPVC带导槽测斜管,封底后绑扎在钢筋笼上下置,管顶部高出地面150mm,下置时应保持垂直,测斜管的一对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未观察时带封头。

(3)位移沉降观察点

基坑周围道路上每隔25m布设一观察点;每个周邻建筑物上布设6个观测点进行沉降、位移的观测。

(4)钻孔灌注桩应力测试点:

将应力传感器焊接在钻孔灌注桩钢筋上,焊接及笼下置时,注意方向及位置,电缆线应用穿入PVC管进行保护,同时注意孔口线头位置标定。

(5)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设

位移测量除对测量仪器有较高精度要求外,其测量结果的精度关键在于基准点及位移测量的工作基点的确定。

基准点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时的依据,应在不受扰动与通视较好的地点,具体位置结合施工现场另行布设。

(6)上述测点须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完毕。

钻孔灌注桩的测斜点及应力测试点应注意在上部5m土方开挖及圈梁、砼支撑、深搅桩施工时的保护工作。

5.2监测方法

5.2.1水位观测方法

基坑开挖过程中,经大面积管井降水,保持基坑内土体干燥、围护体系稳定,同时也可能造成周边的沉降位移,故需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为消除管井水位的失真现象,了解地下水位线变化,须专门设置观测井观察。

先用精密水准仪量测管标高,采用电感应式水位测试仪,精度5mm,测孔内水位高度,再和各孔顶标高相减得出孔内水位高度,并编制观测井剖面水位曲线。

5.2.2土体深层变位监测

通过钻孔灌注桩内测斜管,采用测斜仪,测量边坡土体深层位移。

测斜管内有2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

埋管时保证一组导槽垂直于基坑边线,另一组平行于基坑墙体,测量时,必须保证测斜仪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使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测量。

测试时,测斜探头沿导槽缓沿至孔底,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以1m为间隔逐段测出X、Y方向上的倾斜度,计算出深层土体的位移。

5.2.3水平位移

(1)采用视准线投影法和测角前方交会法用WildT2带测距经纬仪进行,优先采用视准线法,如果设置基准点与通视条件有困难时,采用前方交会法。

(2)控制点有强制归心的装置,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准装置的砚牌。

(3)采用二等变形测量变形点观测4次读数取均值,其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为±3.0m。

5.2.4垂直沉降观测

坡顶垂直沉降观察采用独立水准控制点组成闭合水准网,精度控制在:

高程误差<±1.00mm,相邻点高差±0.50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6(n)1/2,沉降观测须注明观察气象。

5.2.5钻孔灌注桩钢筋受力观测

基坑开挖过程中,钻孔灌注桩钢筋应力计应安放在坑壁中间位移最大、弯矩最大处,测量钻孔灌桩钢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通过测试、计算钢筋荷载值达到80%抗拉强度标准值,则报警。

5.3观测频率

在确保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施工计划进度,合理安排监测进程,原则上基坑相对稳定,监测频率3天/次,随着挖深增加监测频率须达到1天/次。

5.4报警值标准

将水平位移(沉降)的累计值,钢筋受力与变形的速率综合起来分析,考虑变形(受力)的发展趋势,动态分析,指导施工。

5.4.1水位观测

基坑开挖前保持在基坑面以下2.0m。

坑外地下水累计下降大于1.00米或当天下降大于0.4米时则报警。

5.4.2变形观测

水平位移速率3mm/3天,累积最大位移30mm,建筑物基础的局部倾斜大于0.002,沉降值与上述相当则报警。

5.4.3钢筋受力观测

钢筋荷载值达到80%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则报警。

5.5观测资料整理及分析

监测工作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日常监测报告和最终报告两部份,其中日常监测报告是对监测数据经相关计算处理后,以绘制成数据报表,变化曲线等形式,当天交给建设方、监理方及项目经理部,并对下一阶段变化作趋势预报,若监测结果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则立即报警。

5.6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监测点的保护是实施基坑监测的首要工作,根据不同性质的监测点采取如下的保护措施:

5.6.1在测斜管和水位观测管的周围竖插钢筋并用铁丝围护起来,做上明显标志,基坑开挖过程中,去掉多余长度的测管并在周围用砖块进行砌筑保护。

5.6.2钢筋轴力计焊在钢筋上,浇筑砼时用PVC管隔离,并严加注意轴力计的电缆线,孔口电缆应妥善放置,严禁拉扯。

5.6.3沉降位移观测点应做上明显标志,周围用砖砌加以保护。

6施工计划

6.1施工组织

本工程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为快速安全优质地完成施工任务,工地成立项目经理部,科学合理的配制各生产要素,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项目经理由国家一级项目经理黄跃进同志担任,项目经理部下设工程技术、工程监测、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劳资、后勤等管理部门,各自分管自已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项目管理网络如下:

 

项目管理网络

 

6.2人员组织

序号

项目

人数

职责

备注

1

项目经理部

4

全面负责本工程生产质量安全

2

技术组

4

负责按施工方案技术要求实施本工程

3

工程监测

3

负责围护体系的位移观测、沉降水位观测并记录整理汇报有关资料

4

质检组

3

负责各工序的检查验收并向公司总监上报

5

施工组

3

负责按方案组织实施,人员调度等

6

材料组

2

负责本工程一切材料购置保养使用

7

安全组

4

负责本工程的安全及文明施工

其中专职安全员1名

8

劳资

1

负责本工程资金运转

9

钻孔灌注桩

32

负责钻孔灌注桩施工

10

钢筋笼制作

8

负责钢筋笼,锚筋等制作

11

深层搅拌桩桩

20

负责深搅桩的施工

12

水井施工

10

负责水井成井,降水

13

灌注班

30

负责灌注桩和圈梁、支撑的砼浇筑

14

其它

10

水、电工、机修工、勤杂工

15

合计

134

6.3设备计划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拟进4台GPS—10型钻机进场施工钻孔灌注桩、2台深搅钻机施工深搅桩、进1台SPJ—300型钻机施工水井,具体设备计划如下表:

工艺名称

设备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功率(KW)

备注

管井

钻机

SPJ-300

1

37

排污泵

3PN

1

17

钻机

GPS-10

4

37×4

泥浆泵

3PN

4

22×4

导管

φ300

M

100

吊车

1

试模

150×150×150

15

钢筋笼制作

电焊机

BX-300

5

37×5

切割机

PC-320

1

7.5

深层搅拌桩

钻机

SJB-1

2

30×2×2

灰浆泵

HB6-3

2

4×2

测量

经纬仪

J6

1

水准仪

S2

1

其它

氧炔焊割

1

空压机

YV9/7

2

7.5×2

排污车

6

6.4材料计划

本工程材料需求量详见《工程项目预算书》。

各种材料必须分批进场,并对钢材、水泥、黄砂、石子堆放做到统一安排,详细计划,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6.5工期计划

项目

工期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42

45

施工准备

钻孔灌注桩

管井

深层搅拌桩

凿桩头

圈梁浇筑

管井抽水

7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7.1质量目标

根据甲方及设计的质量要求,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是:

资料齐全,按有关规范要求施工验收,工程质量优良,一次检测合格率达100%,创优良工程。

7.2质量规程

为使工程顺利进行,保证质量,严格执行公司文件和国家及地区有关钻孔灌注桩、深搅桩、管井降水施工规范。

7.2.1实行项目经理领导下的质量管理网络,以工序控制为主,严格工序检查,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详见质量管理网络)

质量管理网络

 

7.2.2质量检查先由现场质检员自检,然后报公司质监验收后,再报甲方监理验收。

质量控制点为:

原材料检查验收;桩位、孔深、钢筋笼制作;砼(浆液)搅拌、砼(浆液)灌注;砼集料(浆液配方);抽水量等检查。

7.2.3做好原材料的复试工作

7.2.4做好各类原始报表及各类资料的记录及收集整理工作,认真填好施工日志。

7.2.5主要分项工程的主要工序质量要求,允许偏差及抽验方法列表如下:

钻孔灌注桩分项工程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允许偏差,抽验方法

钻孔垂直度、孔径

垂直度偏差≤1%,孔径偏差≤±50mm,用超声波测井(斜)仪检测

泥浆性能

比重<1.25,粘度22~28S,失水率<6%,胶体率>90%,泥浆测试仪

孔深

孔深偏差0~+300m,核定钻头和钻杆长度。

桩位

偏差<50mm,桩头开挖后,重新放出纵横轴线,对照轴线用钢尺检查

沉渣

<30cm,用测绳比照孔深检查

钢筋笼

主筋间距偏差±10mm,箍筋间距或螺旋筋螺旋距偏差±20mm,主筋、箍筋数量规格,笼径符合图纸规定允许偏差,钢筋笼直径偏差±10mm,钢筋笼长度偏差±50mm,用钢卷尺检查。

砼性能

坍落度18~22cm,用坍落度仪现场抽测,充盈系数>1.0,桩身砼灌注符合设计要求,砼试块每根桩2组。

笼焊接

笼顶标高按图纸控制,搭接接头<50%(同一截面)位置错开>35d且>50cm,焊接长度10d(单面)、5d(双面),保护层5cm

原始记录

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桩顶标高

符合设计要求,桩头截除后,无浮浆,砼密实。

深搅桩分项工程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允许偏差、抽验方法

桩位及垂直度

桩位偏差<2cm,垂直度<1%,用钢卷尺及“靠尺”检查

深度

偏差<50mm,用钢卷尺丈量钻杆及机上余尺检查

固结体有效长度

偏差<+50mm,用钢卷尺丈量钻杆及机上余尺检查

固结体直径

偏差<20mm,开挖后用钢尺检查或抽芯检查

提升速度

偏差<+1cm,通过计时量尺寸计量

冒浆情况

<20%,通过现场计量计算

固结体强度及渗透系数

通过留取样测试,强度>1Mpa

现场记录

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管井降水分部工程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允许偏差、抽检方法

管井裸孔垂直度、孔径、孔深

垂直度偏差<1%,孔径<2cm,孔径、孔深偏差<10cm,用井径,井斜仪及测绳测量

管井、管材垂直、同心度

垂直度偏差<1%,同心度偏差<1cm

填砾情况、缠网情况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现场表观检查

抽水情况

通过观测井每天记录水位下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