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718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四川卷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四川卷)

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BCD

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

“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图1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图2

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

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回答11—12题。

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

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5.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分)

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

“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B

D

A

C

C

A

C

B

D

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

(1)(12分)

特点:

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2分)

局限: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4分)

(2)(12分)

重要事件:

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

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8分,每点2分)

(3)(4分)

渐进性:

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

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

(4分)

灵活性:

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

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4分)

14.(24分)

(1)(6分)

变化:

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4分)

(2)(6分)

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4分)

(3)(12分)

史观:

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8分,每点2分)

 

2013四川历史解析

1.【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旨在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B、C、D四项的字体分别为行书、隶书、小篆和草书。

故本题应选D项。

2.【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纺织业成就。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A项体现了西汉时期丝织业的成就、B项发生于元朝、D项的作者为东汉时期的许慎。

均晚于“商代”,故排除。

甲骨文诞生于商朝,其祭祀蚕神的记载可证明商代纺织业的成就。

故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3.【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旨在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由表格中1620—1850年农村人口遥遥领先于城市人口的信息即可排除A项;由表格中1850年农村人口远远多于1620年农村人口的信息即可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江南地区与其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比较,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1850年城市人口远远多于1620年城市人口的信息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4.【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晚清时期的近代化历程。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变革分别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这三次运动均倡导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故本题应选D项。

前两场运动均由地主阶级发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来抵御外来侵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

故A项中“反抗封建专制”、B项中“全面引进西方文化”、C项中“发展资本主义”的说法错误。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学器物”: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来维护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2)“学制度”: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学思想”: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欧美的民主与科学。

运动后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5.【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B、C两项开始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1927-1937年”不符,故排除;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与题目中“银价变动”的信息无关。

故排除D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了“币制改革”。

故A项与题意相符。

6.【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①②两项分别发生于1940年和1945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

故排除;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故第③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等策略,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故第④项符合题意。

本题应选C项。

【易错警示】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等,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如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徐州会战期间,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等。

7.【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旨在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A项中“都”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近代中国仍然恪守“士农工商”的传统等级制度,故B项中“崇高的社会地位”的表述错误;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农村沿袭,故D项中“广泛认同”的表述错误;C项的表述与图片中的信息相符,故本题应选C项。

8.【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A项应为古代斯巴达城邦的特点,与伯里克利所在的雅典城邦不符。

故本题应选A项。

B项的表述符合题目中“有才干有计谋”的信息;C项的表述符合题目中的信息“民治之国”;D项的表述符合题目中的信息“反抗日本”。

【知识拓展】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初,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使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9.【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进化论的影响。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材料只涉及田纳西州反对进化论的传播,未涉及美国其他州是否反对进化论,故排除A项;斯科普斯的进化论言论是正常的、科学的教学活动,未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故排除B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在维护联邦制的基础上,享有制定地方性法律等一定的自治权,故D项表述错误;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之所以制定禁止宣传进化论和传授违背“上帝造人说”理论的法律,是因为进化论沉重地打击了基督教神学“上帝造人说”的理论。

故本题应选C项。

10.【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英、法等国之所以投弃权票,是因为其当时仍占有殖民地,不愿意放弃在殖民地的利益。

故第①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英、法等国之所以不敢投反对票,是因为其感受到了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高涨所带来的压力。

故第②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的特点为公正合理,与题目中“殖民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第③项;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逐渐走向联合,以摆脱美苏争霸的束缚和发展经济为重心。

故第④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

本题应选B项。

11.【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历史史观。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复杂性的比较,故排除A项;B、C两项的表述虽在题目中有所涉及,但不是谢和耐所强调的重点。

谢和耐强调的重点应为“对(中国)的有效论述……必须(有)确切的时间与地点……不许……永恒不变”。

故本题应选D项。

12.【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列克星顿之战”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端。

第①项不应被怀疑,故排除;此次战役首先开枪的是谁?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3块殖民地是否一开始就敌视英国?

均值得怀疑。

故第②③④项与题意相符,本题应选D项。

13.【答案】

(1)特点:

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2分)

局限: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4分)

(2)重要事件:

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

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8分,每点2分)

(3)渐进性:

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

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4分)

灵活性:

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

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和图片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监察体制和近代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第

(1)题的“特点”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从西周就开始……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有……相关法规”“完备的法律根据”“诸多行政制度……体现……权力监督理念”作答;“作用”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监察……官员”作答;“局限”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宋英宗……贬”作答。

(2)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为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3)题为选答题,应先选择观点,再结合相关史实作答。

14.【答案】

(1)变化:

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2分)

作用: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4分)

(2)“文革”时期。

(2分)

主要原因: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紧联系的内容。

(4分)

(3)史观:

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

(8分,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和图片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变迁。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解析】第

(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有尊儒……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订正”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得出“文革”时期的判断,“原因”可从文革时期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等角度作答。

第(3)题的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巩固……资本主义……统治”“两大对立阶级”“殖民掠夺”可知这应为革命史观;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可知这应为文明史观、“推动……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可知这应为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可知这应为整体史观;第二小问可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