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362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bǔ)佣金(yōng)压轴戏(zhòu)戛然而止(jiá)

B.晕船(yùn)悲恸(tòng)拗口令(ào)沸反盈天(yíng)

C.烘焙(péi)叱咤(zhà)夫妇俩(liǎ)呱呱坠地(gū)

D.箴言(zhēn)冰雹(báo)迫击炮(pǎi)半身不遂(su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离世,网络时代人人都在缅怀或者遗憾,我竟然心平如镜。

她是个不爱凑热闹的人,离开时也未必喜欢这种暄嚣。

B.特朗普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他将“中止那些曾经对美欧或其盟友实施恐怖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入境,直至能解决面临的威胁”。

C.针对伪基站仿冒“校讯通”进行短信诈骗的现象,广东移动通过官方自媒体主动向社会发布预警,并给出行之有效的防犯建议,对后续新闻媒体报道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D.黄金班底联手打造的电视剧,收视率还不如网络主播对着摄像头庸懒地碎碎念;浓妆艳抹、四处奔波的国内一线女演员,年收入同样敌不过轻巧粉饰、漫不经心的网络红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它正是以这样凝重、浑厚的风范跻身我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的行列。

B.在正常的现代公民社会,人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维权渠道,在权益受损、遭受不平时,从公开呐喊到诉诸法庭,到上街请愿,不需要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为民请命。

C.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D.韩国美食节上,泡菜饼、海带汤、韩式烤牛肉、人参鸡汤、煎炒小章鱼等一一呈现,让食客们大快朵颐,畅享一次味蕾和视觉上的韩国之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用笔下五光十色的语言打造出一个缤纷绚丽的诗歌舞台,他的作品能够像绘画和音乐一般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B.法国、荷兰、意大利和捷克等国家的右翼疑欧政党已经开始呼吁效法英国举行脱欧公投。

欧盟领导层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防止英国脱欧的地震波扩散,引发所谓的多米诺效应。

C.电影《百鸟朝凤》通过一跪方才换来票房的逆转,可见诗意电影的未来,是步履蹒跚还是步稳致远,关键需要观众和市场的包容以及电影人的诚意。

D.根据最新的尼泊尔政府草案,为保障人身安全,该国政府将取消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75岁以上的人士攀登珠峰的资格。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①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②正如歌德所说: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③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⑤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⑥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A.④①②⑤⑥③B.②⑤⑥③④①C.④②⑤③⑥①D.②①⑤④③⑥

6.根据下列诗句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填空,每词只能出现一次。

(5分)

在古代,不同地位的人在衣着打扮上会有明显的区别,古诗词里常“以衣代人”。

譬如巾帼、袍泽、青衿、纨绔、缙绅、左衽、褐衣等等。

请从中选择词语填空。

①没齿甘蔬食,摇头谢。

自能抛爵禄,终不恼交亲。

(白居易《醉中作》)

②哀哉六十年,沦胡尘。

(陆游《哀北》)

③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少伟男。

(王宝池《七律·劝学》)

④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是将军。

(乾隆《木兰祠》)

⑤扫月眠苍壁,和云著。

(张乔《送李道士归南岳》)

7.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概括并揭示下面材料中老农的话包含的人生哲理,不超过50个字。

(4分)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

“老爷爷,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老农说:

“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

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祛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

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

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

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

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

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

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成分逐步加强。

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

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8.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B.节日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的生命流程,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C.为了延续或加强某一节日风俗,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对习俗做出新的解说。

D.传统节日的演变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心存敬畏,传承弘扬。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B.诗句“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的主题以及游戏娱乐的特点。

C.虽然端午节早就存在,但由于屈原更高洁的品质,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于是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D.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吃粽子享休闲的层面上,而应该体味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重拾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

10.请根据文意,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上山与下山

胡炎

学生说:

“走好,老师。

老师说:

“无碍。

倒是你,好走。

学生是高才生,当年老师的得意门生。

老师是学术权威,学生一生的骄傲。

山,高峻峭拔,有老藤新蔓苍绿着,野林杂花点缀着,流泉飞瀑润泽着。

所以,山是秀气的山。

羊肠小道,崎岖回环。

路,难行。

学生已腆起了啤酒肚,福发得厉害,步子重,还一口吞一口地喘。

老师瘦削,一如当年,睿智,矍铄。

老师说:

“累不?

累就歇会儿。

学生说:

“不累。

”脚却迈不动了。

倚石小憩。

清风吹来,爽。

举目四望,林梢峰巅烟岚袅袅。

学生感慨:

“时光如梭啊,一晃十余年了。

老师颔首: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

惟今昔有别,物是人非而已。

学生说:

“不错,学生自忖未给老师丢脸。

老师浅笑,没答。

学生是出类拔萃的,先从文,后从政,扶摇直上,而今已是副厅级高干。

学生说:

“很早就想见见老师,只是政务繁杂,分身无术啊。

老师说:

“我晓得。

学生便讪讪地,又说:

“居官不自由啊,况身负要职……”

老师说:

“奋斗至此,不易。

为师者,欣慰于心。

学生便满足,习惯了严肃的脸,开颜一笑。

又爬山。

山势更陡,举步维艰。

老师说:

“仕途如爬山。

学生赞同:

“知我者,尊师也。

老师说:

“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感觉不错吧?

学生又笑,笑出了一脸春风。

说话间,忽至一光秃之处。

地上有树桩残留,再有,就是几棵弯曲低矮的老树。

学生说:

“怎么成这样了呢?

当年,这里巨树参天。

老师微眯双眼:

“好木皆伐,但余残树。

学生说:

“原来如此。

老师看一眼学生,又看树,悠悠道:

“故曰:

树不成材,可保其身;若为栋梁,常招其祸。

学生没答。

老师又说:

“你是栋梁,手下亦多栋梁乎?

“……”学生有些尴尬。

这些年,但凡可威胁其地位者,抑或锋芒毕现者,皆遭“贬黜”,分流而闲置起来。

老师笑:

“走,快到顶了。

沉默。

风大起来,吹乱了老师的满头银丝。

面前一巨石突兀,状若高歌之鸭,这便是峰顶了。

山亦因此石得名,唤曰:

鸭头山。

学生重又兴奋起来,取了相机,说:

“老师,留影。

老师由他拍照。

拍完了,老师又给他拍。

学生说:

“不忙,让我骑到鸭头上,多拍几张。

老师点头。

学生笨拙地爬上去,叉腰,昂首,极威风。

拍过了,老师就淡淡地开了腔:

“看到这只石鸭,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杀鸭的故事。

学生说:

“老师,您讲。

老师说:

“从前有人养了一群鸭,不为下蛋,只为享受鸭鸣。

众鸭欢歌,惟有一只默默,除了勤恳生蛋,绝无声响。

养鸭人怒,挥刀杀之。

学生说:

“不可理喻。

老师说:

“故曰:

金鸭不鸣,而罹其灾;草鸭狂叫,亦讨人笑。

学生懵懂,无言地看老师。

老师忽而正色:

“拍马溜须夸夸其谈之流,可用乎?

学生垂首,只觉喉干,唇焦,额上有汗涔涔地渗出。

下山时,学生凝望远处,久久默立。

老师说:

“想什么呢?

学生说:

“这下山的路,该怎么走?

11.小说中“学生”上山、下山,一路行来,心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

(4分)

12.小说中两次写到山路崎岖难行,有什么作用?

(3分)

13.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4.小说中“老师”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说说这样表达的妙处。

(4分)

15.小说中“老师”化用了《庄子》中“伐木烹雁”的典故,请结合该典故分析文章的主旨。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梅圣俞①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从辟书,为人之佐辟:

聘用

B.以歌咏大宋之功德歌咏:

歌颂、颂扬

C.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类次:

分类编排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

收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以勇气闻于诸侯

B.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不拘于时,学于余

C.辄序而藏之吾尝跂而望矣

D.因索于其家不如因而厚遇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仕途不顺,年轻时由于荫袭而做了个小官,屡次被推荐考进士,却总遭主考部门压制。

满腹才华,却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竭力推荐,但梅圣俞仍未得到朝廷的重用。

D.文章没有详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3分)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4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7分)

菩萨蛮

(北宋)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①送。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

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注】①樵风:

典出《会稽记》。

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

“樵风”后指顺风。

21.上阕“彩舟载得离愁动”一句将抽象愁情表现得具体可感,与李清照的写愁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22.贺铸以擅长写愁而著称,下阕着重写别后之愁,请结合下阕词句,依次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这份离愁的?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第十二》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二显王十年》

23.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两个“信”意义上有怎样的内在关联?

请用一句话加以揭示。

(2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谈谈“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3)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4)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

(5)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________。

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

(晏殊《蝶恋花》)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近年来,中国的家长们让子女出国留学的潮流一波接一波,从最早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演变到如今的贫二代,都竞相以出国留学为傲;从最初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留学演变到如今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小学生也加入留学大军。

对这一现象,国内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有的点赞,认为出国留学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也有不少人则忧思忡忡,认为为赶潮流而出国留学弊多利少。

对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B【解析】A项“佣”读yòng;C项“焙”读bèi;D项“遂”读suí。

2.答案:

B【解析】A项为“喧嚣”;C项为“防范”;D项为“慵懒”。

3.答案:

C【解析】对象不当,“良莠不齐”的意思是好人坏人都有,与前面的“专业素质”搭配不当,应改为“参差不齐”。

4.答案:

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像绘画和音乐一般触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或“像音乐和绘画一般”;B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如今”;C项两面对一面,应该为“关键还得看观众和市场是否包容以及电影人是否具有诚意。

5.答案:

A【解析】④①紧承前文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⑤紧承②中的“有一种爱”,⑥是对②⑤的对立假设,③的“这样的人”紧承⑥中所提及的“不爱人生的人”。

6.答案:

①缙绅②左衽③纨绔④巾帼⑤褐衣(1空1分,共5分)

7.示例:

人对自己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轻易丢弃,而对经过自己努力奋斗获得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珍惜。

(4分)

8.答案:

B【解析】“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错,文章第1段有“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9.答案:

A【解析】“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错,见文章第2段,应为“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10.参考答案:

揭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或者答“揭示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1分)进而倡导我们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2分)

11.得意-尴尬-兴奋-羞愧(每点1分,4分)

12.参考答案:

①交代人物活动环境,②推动情节发展,为“老师”教育“学生”提供话题。

③山路的崎岖难行象征“学生”的仕途愈高愈险。

(每点1分,3分)

13.参考答案:

学生的“走好”是对老师的礼貌与关心。

老师的“好走”是对学生的警示与提醒,简单的字序对调,包含了丰富的语言内涵,传递出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育和引导。

(4分)

14.参考答案:

小说中老师的语言,典雅庄重,精炼简洁。

(2分)妙处:

①这样的语言,能有力地烘托形象,更显老师的“权威”“睿智”“矍铄”。

②这样的语言读来斩截有力,有很强的教育感化效果。

③为小说增添文化底蕴,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④这样的语言富有象征意味,使老师的教育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妙处答出任意1点得2分,共4分)

15.参考答案:

①提醒为官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攀高跌重,风险大。

②提醒为官者不要自高自大,容不下他人。

③告诫为官者不要溜须拍马,要戒骄戒躁,勤勉实干。

④告诫为官者谨慎用人,不用夸夸其谈之徒。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分别加以分析就可得满分,共5分)

16.答案:

D【解析】“掇”根据语境应为“选择”

17.答案:

B【解析】B项均为介词,“被”;A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C连词,表承接,“接着,然后”;连词,表修饰,“着”。

D连词,“于是”;介词,“趁(机)”。

18.答案:

C【解析】王文康公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19.

(1)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大意1分,其他得分点为“穷人、工”)

(2)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大意1分,其他得分点为“奈何、穷者、徒”)

20.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断对两处或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或五处给2分,断对六处以上给3分;在得分的基础上,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或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或五处扣2分,断错六处以上扣3分。

21.答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22.参考答案:

①下阕设问起首,“良宵谁与共”写出词人想到别后之夜的孤寂、落寞;②虚实结合(想象),虚写“赖有窗间梦”,词人设想到梦中的相聚能使自己稍感宽慰;“可奈梦回时”表现了美梦终是短暂的,令人遗憾和无奈;③直抒胸臆,“一番新别离”,将梦醒当作新的离别,使思念之苦倍增,更加令人不堪忍受。

(1点2分,答3点给5分)

23.参考答案:

人君之信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法宝、前提等等)。

(意思对即可)

24.参考答案:

“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也是政治的基础和从政的需要。

①“取信于民”,这是立国之本,富国之必然,能否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

②“诚信为君”,君主诚信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保天下,诚信是君主的治国法宝。

(3分)

25.⑴金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