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75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重点

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

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朗读法: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标注法:

让学生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学生:

通读古诗词,对生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课时

 

《十五从军征》

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

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

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描写了一个少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1.你是如何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作者以此句开篇,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描绘老兵回家后见到的庭院中的情景有何作用?

由遥看到近见,描绘了满眼荒凉凄楚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家中已无人的境况,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3.请赏析“泪落沾我衣”。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反映了老兵悲惨的遭遇,更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兵役压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4.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什么主题?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悲剧”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

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

本诗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语言风格,它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往今来,送别诗不胜枚举。

其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感受一份别样的送别之情。

岑参,唐代诗人。

其诗作气势豪迈,色彩瑰丽,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风格与高适相近,二人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

有《岑嘉州集》。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

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武判官即其前任,本诗正是诗人在轮台送其归京时写下的。

1.读准字音。

折(zhé) 衾(qīn) 阑(lán) 羌(qiāng) 掣(chè)

2.读准节奏。

3.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写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即雪景);第二部分描写送别武判官的情景(即送别之情)。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一词妙在何处?

赏析这个写雪景的名句。

妙处:

不仅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还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雪比作春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雪满枝头的奇丽景象,比喻新颖,想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富有诗意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以苦为乐的精神,格调高昂豪迈。

2.诗歌描写了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所展示的景象。

大风夹着雪花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示例一:

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

示例二:

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了人们的乐观精神。

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显出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有何表达效果?

“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天气的严寒。

6.任选角度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描绘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的身影,只看到地上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角度二)这两句诗写友人已去、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心情。

炼字:

“空”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分别时无限惆怅的心情。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

全诗开得好,收得巧。

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

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

(2)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

“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

”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体会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抒发的感情。

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讨论,翻译词的大意。

3.这首词上下阕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阕:

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下阕:

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1.题目的“有怀”,就是有所怀想之意。

词人怀想的是什么?

怀想的是失去的中原大地。

2.作者盛赞孙权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3.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

如今南宋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鲜明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整首词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首词中,词人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表现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词中多处用典,如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出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再如尾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对南宋当朝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鼓舞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过零丁洋》,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吧!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

文天祥被押解同行,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

1.通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对照注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

1.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主要写了哪些事?

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

一是诗人因科举而走上仕途;二是在朝廷危难之时,诗人起兵抗元。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示例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和“零丁”的妙用。

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巧妙地借用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悲苦。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概?

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人通过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进入仕途、起兵抗元,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表现出其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巧用谐音,借景抒情。

诗中颈联,诗人巧借地名“惶恐滩”“零丁洋”来暗示当时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地点,又表现了诗人当时因抗敌兵败被俘时的孤苦处境。

过零丁洋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同学们,有很多历史学者这样评价封建社会发展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听后令人感慨良多,几番思索,恍然大悟。

这不正印证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说法吗?

接下来请大家翻到《山坡羊·潼关怀古》,学习作者怜悯百姓疾苦的情怀吧!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文学家、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

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经扼秦、晋、豫之要冲的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

1.播放朗读音频,整体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踌躇(chóuchú) 宫阙(què)

3.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情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伤心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结全篇主旨,揭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本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望西都,意踌躇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2.曲子开头描写潼关地势,作用是什么?

潼头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即为下文议论做铺垫)。

3.“望西都,意踌躇”中作者“踌躇”什么?

作者看见眼前衰败之景,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一代王朝灭亡,必将伴随战争,深受其害的仍是百姓。

5.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诗人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夺权力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着墨,写出潼关的地势险要、气象雄浑。

但作者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把它作为点燃自己感情火花的引线,因此曲中一半的篇幅展开抒情和议论。

即使在山川景物描绘中,作者也不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色,而是渗透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

咏史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曲尾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仅立意新颖、引人深思,而且议论中蕴含着深沉的慨叹、悲愤。

五首诗词曲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篇,各有特色,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重点教读,这就是诗词曲教学的最大感触。

有的诗词意境美,就着重赏析其意境;有的诗词主题鲜明,那就着重挖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诗词表现手法独特,那就着重分析表现手法的妙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古诗词学习最适宜的方法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乐意诵读,是诗词教学的另一感触。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

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

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总写:

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泪沾衣裳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咏雪——奇异瑰丽 比喻、细节描写

送别——依依离情 夸张、渲染、留白

第2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

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

《过零丁洋》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作用?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请简要分析。

明确: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目标导学三: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

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

“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

“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