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四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30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古诗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下古诗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下古诗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下古诗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下古诗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古诗四首.docx

《七下古诗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古诗四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古诗四首.docx

七下古诗四首

第周1课时2018年月日制定

登幽州台歌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人格魅力。

重点

难点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

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

陈子昂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

陈子昂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一腔悲愤,无从宣泄。

登黄金台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2、本诗的时空背景: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3、背景意义: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二、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三、品位名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四、情感提升: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1课时2018年月日制定

望岳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

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任命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背景简介: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25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四处漫游。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注音:

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

二、学习《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初见泰山的兴奋、惊讶之情。

 

这一句是远望,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这里是近望,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黄昏时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由静到动,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被自己所仰慕的泰山深深陶醉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的,到那时,俯瞰群峰,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矮小呀!

这里诗人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篇末点睛,抒写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险的豪情、誓达峰巅的决心。

三、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_。

2.《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远_而_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_望_遥想将来的登。

3.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本诗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不同,试分别指出。

     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从山的侧面望泰山,颈联又从山顶远眺,尾联则是从山顶俯视全景。

                                              

5.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和理想?

表现了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渴望施展才能,展示自己的报国之心。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

回顾

作业

批改

小结

领导

审阅

意见

第周1课时2018年月日制定

登飞来峰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人格魅力。

重点

难点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解释: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3、回答问题: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2)、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chán)佞(nìng)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品位名句:

4、《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1课时2018年月日制定

游山西村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人格魅力。

重点

难点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

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

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

猛然见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

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

2、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

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3、生字:

浑hún豚tún冠guān拄zhǔ叩kòu

二、译文、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鉴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游山西村

陆游

农家——丰衣足食;村外——景色优美;

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民风淳朴。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1课时2018年月日制定

己亥杂诗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人格魅力。

重点

难点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探究法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

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

他是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2、背景: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二、熟读诗歌,初解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即天涯。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

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三、合作探究: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

4、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5、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

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

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己亥杂诗

离愁别绪,浩浩难禁

海角天涯,断肠人愁

落花有情,更护新春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