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13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docx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DOC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

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

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

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

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

平均下限T-=(69.5+60.5+62.5+60.5+69.5+60.5)÷6=60.5

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

上差别阈65-64=1下差别阈64-60.5=3.5(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

2.25÷64=0.035

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

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7、什么是恒定刺激法?

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受性,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一般5-7个,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的实验结果

刺激/mm

89101112

回答“两点”的次数

2105813186

回答“两点”的比例

0.010.050.290.660.93

8、直线内插法的公式

反应次数大于50%的刺激-反应次数小50%的刺激/反应次数大于50%的百分比-反应次数小于50%的百分比=X-反应次数少于50%的刺激/反应次数为50%(50)-反应次数少于50%的百分数

9、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10、心理量表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其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心理量表分类四种:

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11、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制作方法主要有哪些?

顺序量表一般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

等距量表一般用差别阈限法和感觉等距法来制作。

比率量表一般用数量估计法、感觉比例法即分段法来制作。

12、对偶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一:

计算比较的的总次数(即配对的数目)n(n一1)/2。

第二:

设计记录用表

具体编制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斜线式第二种台阶式

第三:

确定记录方式

第四:

正式实验

第五:

结果整理(统计)

第一步,统计各项选择分数(C)

第二步,计算选择分数的百分数(P),即求P值。

第三,将P换算成Z,绘制顺序量表

第三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信号检测论

1、什么是ROC曲线?

ROC曲线有什么意义?

以报准率为纵坐标(或漏报率),以虚报率(或正确拒绝率)为横坐标作图,就可得到几个点,连接各点即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操作特性曲线或ROC曲线”。

ROC曲线能反映信号先定概率对报准率与虚报率的影响。

意义:

①对于具有一定感受性的被试来说,不同判断标准下的报准率与虚报率的点都在机遇线上方,

②ROC曲线距机遇线越远,其感受性就越强;曲线距机遇线越近,其感受性就越弱。

③ROC曲线左下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高(严.如10%),右上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低(松.如90%),

④如果实验数据低于机遇线,这说明被试是有意对立,即明明感觉有信号偏说“无”,无信号时偏说“有”。

2、计算辩别力指数d’的公式。

辨别力的指标,在心理物理学中用d’来表示,常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

即:

d’=ZSN-ZN

3、计算β值的公式。

4、有无法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的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5、运用有无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步骤有哪些?

第一,将结果列成2×2反应矩阵,并计算出报准与虚报条件概率(P)

第二,将P值转换成Z分数(标准分数),并求出d’

第三,将P值转换成0值,并求β

第四,绘制ROC曲线

以击中率为纵坐标,以虚报率为横坐标作ROC曲线

第五,根据ROC曲线分析讨论

6、运用评价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

统计各级反应次数,并求P值

第二步;统计各类判断标准的累积次数(即P值为积累)

第三步;根据P值分别查出Z分数和O值,分别求出d’和β值。

第四步:

绘制等感受性曲线ROC(或操作特征曲线ROC)。

第四章反应时测量技术

1、什么是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2、反应时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1)、相减法:

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唐德斯的相减法把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

又称简单反应。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为简单反应时间;

第二反应称B—反应:

又称选择反应。

在这反应中,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每一种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即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第三类反应称为C—反应:

又称辨别反应。

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呈现不反应。

C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但没有反应的选择。

2)、相加因素法:

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的时间总和.

3)、开窗实验:

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

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3、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哪些?

(一)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

刺激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不同种类,不同感觉道的反应时间不同。

2)、刺激物理特征

(1)刺激强度。

一般而言,刺激越强,反应时间就越短,但并非呈线性性关系。

(2)刺激的呈现时间。

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的反应时间就越短。

3)、刺激物理特征的复杂程度

(1)选择的项目越多,则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

(2)刺激越相似,则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

(3)复合刺激要比单一刺激的反应时快

4)、刺激呈现的位置

刺激是在屏幕中呈现,反应时较快;刺激呈现在屏幕的其他位置,反应时较慢;

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心,反应时较快;刺激呈现在视野的边缘,反应时较慢;

(二)机体变量的因素

(1)、被试的准备状态:

预备时间太长、太短都会对反应时间的测量有不利的影响。

(2)、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因素,不同动机类型和态度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间;

(3)、年龄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

(4)、被试的身心状态,如疾病、兴奋类药物、麻醉与镇静类药物等作用,练习和疲劳等因素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速度。

(三)环境因素:

实验室的声、光控制要符合实验要求

(四)来自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

仪器性能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精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什么是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有哪些?

变量:

是指有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从变量来源于角度,我们可以把变量分成:

任务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任务变量(刺激变量):

它们来源于研究任务或实验刺激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环境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研究实验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被试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被试的特性,也称机体变量或个别差异变量。

2)、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变量分成: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

又称独立变量,简单地说,即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叫做自变量。

因变量:

又称依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控制变量:

又被称做无关变量,或者额外变量。

2、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当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3、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建立假设。

第三,实验设计。

第四,实验的实施。

第五,数据分析与得出结论。

第六,撰写研究报告

4、确定自变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检查点的确定)

(3)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

(4)确定好自变量的间距

(5)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6)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第一,准确精密而不失真。

第二,具有稳定性。

第三,操作方便,反应灵敏

5、确定因变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确定好指导语。

(2)主试对被试的态度。

(3)对反应的观察、测定、记录要真实(4)因变量的度量(或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①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②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即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

③因变量的敏感性

6、什么是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

7、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哪些?

(1)消除法:

使实验在“单纯的”条件下进行。

(2)恒定法:

就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3)随机法:

是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4)匹配法:

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5)平衡法:

设计时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6)抵消法:

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

8、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1)题目。

(2)作者姓名、单位。

(3)摘要与关键词。

(4)引言(5)方法;(6)结果。

(7)讨论。

(8)参考文献

第六章非实验、准实验

1、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严密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哪三种类型?

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严密程度的不同,即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实验场所接近自然的程度,我们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

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2、非实验、准实验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非实验:

基本上是对现象的自然观察。

使用这种设计,研究者不能进行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而且基本上不对额外变量做有效控制。

特点:

1)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2)不能进行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3)基本上不对额外变量做有效控制。

准实验:

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下进行的实验,不能进行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特点:

1)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下进行的实验2)不能进行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3)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3、事物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通常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事物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通常用散点图、相关系数等方法来表达。

4、准实验设计的类型有哪些?

(1)单组设计

1)单组前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的特点是在实验中只有一个被试组,即实验组,该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个前测成绩和一个后测成绩。

它的基本模式为:

01X02

2)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的特点是实验中只包含一个实验组,该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被试接受多次前测和后测,且前测和后测的测量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

它的基本模式为:

01020304X05060708

3)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实验处理)(X1),在另一个时间样本里不出现实验变量(实验处理)(X0)的实验设计。

它的基本模式为:

X0OlX1O2X0O3XlO4

(2)多组设计

1)固定组比较设计

固定组比较设计又称静态组或整组比较设计,该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的原则来选择被试。

该设计的基本模式为: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它的基本特点是,实验共包含两个被试组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为对照组,两组都有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且两组前测成绩不相等。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它的基本模式为:

OlXO2

-----------------

O3O4

第七章真实验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1、什么是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自变量数目的多少,真实验设计研究可分为:

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前者是指实验中只包含一个自变量,后者是指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

因此,后者又进一步分为两因素实验设计、三因素实验设计等,分别指实验中包含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自变量

2、什么是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

被试内变量:

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接受了自变量的所有处理水乎,则该变量被称为被试内变量。

被试间变量:

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个被试仅接受自变量的一个处理水平,那么该变量被称为被试间变量。

3、什么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或什么是组间实验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分配被试时,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所以,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被试间变量.人们把这类仅由被试间变量组成的实验设计类型称为组间实验设计或被试间实验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4、什么是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或什么是组内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该自变量是被试内变量,每个被试接受所有处理水平的处理。

这种实验设计被称为被试内实验设计(或组内实验设计),有时也称为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第八章真实验

(二)两因素实验设计

1、什么是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如果一个自变量有Xa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Xb个水平,那么实验中含有Xa×Xb个处理水平结合。

两个自变量都为被试间变量,被试被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结合,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结合的处理。

2、什么是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如果一个自变量有Xa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Xb个水平,实验中含有Xa×Xb个处理水平结合.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每个被试接受所有处理水平结合的处理。

3、什么是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如果一个自变量有Xa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Xb个水平,那么实验中含有Xa×Xb个处理水平结合。

两个自变量中一个是被试内变量,另一个是被试间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