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975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docx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第一学段

所谓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包括两个年级四册教材。

四册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目标,崔峦老师曾为我们概括总结了五点:

1、学会汉语拼音(会读、会拼、会抄写);

2、识字、写字;

3、正确地朗读;

4、在不同场合与人主动地交流;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册教材的编写框架,除一(上)教材外,其余三册都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每个专题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其中,四(下)教材还增设了“宽带网”栏目,同时,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一年级两册课文采用全文注音形式,从二(上)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

为了便于中低衔接,在二(下)教材里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此外,从一(下)开始教材还分别安排了5~6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其知识结构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等五部分。

园地中题目的安排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

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包括三、四两个年级,共四册教材。

总结本段教材特点包括:

突出重点 加强统合 整体推进 动态生成

这四册教材仍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每册分别共设8个专题。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单元课例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而且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升高逐步加大。

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四年级还安排有“阅读链接”。

语文园地作了进一步改进。

一是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提前,并作比较详细的提示,以体现对这两项训练的重视。

二是扩充了内容,增加了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与展示台交叉安排。

从本学段起,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

此外,每册还各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年级教材词语表单列附后,四年级教材每单元增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之中的词语要求会写,“读读记记”要求会读记住。

第三学段

人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与第二学段一脉相承。

因为我们的实验教材目前只进行到五(上),我们暂且就以这本教材为摹本来稍作交流。

从五上教材来看,第三学段课文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

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课文编排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一、各学段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

第一学段:

1、顺坡上学,做好幼小衔接

一二年级学生说起来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但真正落实教学,应该说,一上和二下有着很大差距,我们的老师都会有切身感受。

当然,我们的低段教材也很好的做到了幼小衔接。

比如,新书起始的入学教育,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

落实教学时,可根据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把观察画面与参观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初步明确学校常规,如:

课堂上怎么坐、怎么举手发言、怎么读书,都要指导学生模仿图画练一练。

尤其要让学生明确写字的正确姿势:

“身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我建议每到写字,我们可以设计“提示语”。

安排一名学生提醒大家,喊一声:

“三个一,要做到。

”学生回答:

“一尺、一拳、一寸。

”边说边摆好写字姿势。

每次有学生看书姿势不正确的时候,老师也应温馨地提醒和指导:

身体坐正,书本端好。

就像我们小学生站队时,体育委员喊,立正,小朋友喊:

1,2。

一样。

我曾经给小学生讲“唐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姓唐的人,酷爱书法,终于成了一位书法家,但是因为不注意写字姿势,成了驼背,后来,大家连他的真名都不记得了,叫他“唐驼”。

还有,我们也可以巧用评价机智。

比如:

老师可以准备喜洋洋的小印章,谁的写字姿势好,喜洋洋就会找到他,在本上盖一个小印章。

应该说,习惯的初步养成是一场歼灭战,一定要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狠抓下来。

做到先入为主。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习惯的养成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教师的不断检查,经常提醒,有机结合,长抓不懈。

提醒大家习惯形成于践行,而非形成于说教。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每周确定单个项目进行专项评比,以提高习惯养成的实效性,如,这月我们重点抓握笔姿势;下月重点抓读书姿势;第三月重点抓课前准备情况;为什么要一月一个专题呢,因为我听某些人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时间,大约需要21天。

我们一个月的专项训练,应该够了。

2、强调综合,注重趣味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

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

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

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第二学段:

1、密切生活,加强开放

语文是母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如,四上八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课后安排了选做题:

“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我觉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青人,对于这几十年、十几年乃至近几年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都是有所感受的。

让孩子向成年人作些了解,听听他们举出的前后对比的例子,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

再如“语文园地四”中,学生交流发现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联系到自己的妈妈在向别人讲到自己时也常常是这样的语气。

经过这一启发,估计许多孩子都能有类似的体会,对这种语言现象也就加深了理解。

诸如这样的例子教材还有很多。

叶老曾经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个学期,150多节语文课,40篇课文(加选读),不多,如果我们就禁锢在这40篇课文,那将是非常失败,非常可怜的一件事情。

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课内学方法,课外多运用,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增加了“阅读链接”,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面,链接了周恩来东渡日本前所写的著名诗篇;这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有条件,他们还可能会把这些相关的材料找来阅读。

还有,教材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结合习作,进行作文修改。

安排了多项综合性学习,以利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2、专题贯通,藕断丝连

我们都知道,每册每组教材都是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都彼此关联,紧密结合。

才达到语文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整体推进,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课例以专题选编:

语文园地依专题设计:

这是一般老师很容易发现的;但板块之间的专题统合和板块之内的专题贯通却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想以第三册教材第一单元为例,说明教材板块之间的专题统合和板块之内的专题贯通。

教材板块之间的专题统合表现在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

第一单元围绕“多彩的生活”,导语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出感受生活的任务,为课例、语文园地学习做好准备;在学完《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

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为后续语文园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到了第一单元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中,让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整个板块以专题就有机地相互沟通,整合串连在了一起。

 我们中年级段教材的语文园地大多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等栏目,各个栏目表面看各自相对独立,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他们大多藕断丝连,是围绕专题或明或暗地相互关联贯通的。

第三学段

1、加强导学,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段教材,更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组课文由导语、精读课文,其后有﹙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其前有﹙连接语﹚、回顾与拓展,构成一个导学系统。

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这是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一种形式。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在六下第五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个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话题以外,还设置了一个整体回顾六年以来学习收获的内容,让学生小结、交流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语文能力,等等。

2、多元过渡,衔接中学

六年级下册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在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

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

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

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能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

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

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些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

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还有,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

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三、各学段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应该说小学语文每册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相同的,概括地说都包括:

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内容。

只是学段不同,知识点的要求与落实不尽相同。

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是:

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

至于哪个学段落实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而不越位,我们的课程标准都有具体要求,不再赘述。

接下来,我想根据学段要求,选择我认为该段需着重落实的重点难点与大家做以沟通。

1、汉语拼音教学----帮助学说普通话

“汉语拼音”是一二年级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尤其一上教材。

需要一提的是,请大家关注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要求的变化。

其陈述内容总要求是: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并明确指出,“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新课程将汉语拼音教学定位于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不再提帮助阅读。

也就是说,我们新教材对汉语拼音要求降低了,所以新教材也没有直呼音节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音节的分解与组成。

这样编排,符合《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

使教材不再那么复杂,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发音知识,以至于花费了很多时间而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这样安排,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汉语拼音”部分一般安排6周左右的教学时间。

“汉语拼音”部分学完之后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一个检测,主要内容可包括拼读音节、认读字词和朗读背诵三部分。

尽可能不要硬性拔高要求。

2、识字---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识字、写字应该是第一学段的又一个教学重点,课程总目标要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而在第一学段就要认识1600-1800个,从数量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一学段的识字量达到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识字的安排,教材采取了根据汉字特点归类识字和随课文分散识字等多种方法,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可以考虑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以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在后续教学中,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认记字形。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识字能力是不断发展提高的,鼓励他们自主识字,要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从而达到识字目的。

汉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我们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习巩固,防止回生。

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与成果。

如,让学生随身带好识字卡,发现门牌、标语记下来,来到学校与小朋友玩抽卡认字游戏。

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培养了识字兴趣。

此外,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识字,教材分别在一(下)和二(上)要求学生学会“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2种查字典的方法。

在写字教学中,尤其是初学阶段,我们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

随着教学的深入,指导可以相应减少,但那些容易写错的字,不容易写好的字,教师的提示还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原则,我们不宜把写字任务集中在一节课上完成,最好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

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

例如,我在教低年级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

进门小听写,即上课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写。

作用很多,屡试不爽。

数量上不要多,3个词或5个词,一是能起到立即安静下来,容易维持纪律;二是检查巩固了生字书写;三是提高了认字写字的兴趣,因为3词,太容易全队,得100分了,原来得100分这么容易,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接下来,我再以(人教版小语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课文片段为具体案例,说说低年级识字教学兴趣及识字能力的培养。

我们识字教学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出示拼音的生字词---去掉拼音留生词读--去掉熟字留生字读—生说记字方法—师总结识字方法。

这样的四步识字法虽然能够完成识字教学的目标,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的。

如,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将全班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学习活动。

使得那些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起被禁在这一模式中。

新课开始,师交流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认为自己能把生字全读准的小朋友,请举手!

(出示生字词——撒在碧玉盘仰起头傻孩子距离一组清楚张衡汉朝)

师:

这些生字词没有拼音,你先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全读出来!

万一哪个字你忘记了,就要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或者问问同桌!

(学生兴致勃勃的自己读生词,偶尔有几个学生会打开书看一看,记一记,也有几个在问周围的人。

师:

(等同学们全都至少读完一遍后,组织学生停下来)刚才,不看书能全读出来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了手)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

(这些受到表扬的孩子更开心了)

看过书之后,能把这些生词全读出来的举手。

(一部分学生举起手)你们也很好,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

加油!

(孩子们纷纷点头)

到现在,还没有把这些字全认识了的同学,你们也别着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

一会儿,我们一起学习生词的时候,你们也一定会更用心学的。

师: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要认真听,和自己对照一下,哪个字读错了,赶快改过来。

(指一名学生读生词)

师:

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自己改正的?

(几名学生举手)

师:

你们能认真地听同学读,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们很会学习!

现在,让我们来个同桌比赛吧,看谁能一字不错的全读出来。

(学生同桌间互查)

师:

这些生字词,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抢答游戏。

(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

师:

那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众生齐说——张衡,教师同时指生词“张衡”)

师:

张衡是哪朝人?

(大家齐说“汉朝”,教师同时指生词“汉朝”。

师:

(教师仰起头问)这个动作是——(学生们抢着说“仰起头”有的学生也做了“仰起头”的动作。

师:

(指生词“仰起头”)请三位同学读(这三名学生是学困生)

师:

(指生词“傻孩子”学生们纷纷抢读。

)在这篇课文中是谁称谁为傻孩子?

生:

奶奶称张衡为傻孩子。

师:

哟,看来奶奶不太喜欢张衡呀?

生:

不是,奶奶很爱张衡,只是觉得张衡想把星星数清,这事做得有点傻,所以奶奶称他傻孩子,其实奶奶是爱他才这么说的。

师:

哦,原来是这样,一起读一遍吧!

生:

(齐读,但语气平平)“傻孩子”

师:

没听出“爱”来,再读。

(这次,学生们读得充满爱意)

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

3、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读书

低年段重朗读,学语感;中年段重感悟,学积累;高年段重理解,学运用。

重是侧重,不是忽略。

(1)低年段重朗读,学语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入学的儿童一般只有运用口头言语的经验,还没有掌握书面言语。

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随着朗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文字感知和内容理解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

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受年龄的限制,理解力不强,而掌握的词汇又有限,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要用较为规范的语言清楚流畅的叙述、表达是很困难的。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他们的表述,要么重复罗嗦,要么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更有时候还看到他们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况下,怀着着急而又紧张的心情,只好借助于手势或其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揣摩作者组合语言的方式,表达的方式。

因为朗读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对学生书面言语的掌握起着孕育的作用。

而孕育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语言组合,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建构口头表达方式的模型,有了这个建构的模型作拐杖,学生就由模仿表达过渡到自主表达逐渐达到了创造性表达的境界。

我们的新教材也完全落实了这个要求,让我们先从一个课后作业题上,来稍作感受。

对“朗读课文”这个作业题,据不完全统计,旧教材1——4册共安排87道“朗读课文”的作业,其中安排在课后作业第一题的有30道,大约占34.5%,其余的安排在课后作业的第三题或第四题(在课后练习的最末一题)。

而新教材的1——4册大约安排了121道“朗读课文”作业,除一题放在课后作业的第二题外,其余的120个“朗读课文”的作业题全放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约占99%。

从“朗读课文”这个题目的总量来看,新教材比旧教材多了34道。

由此可看出,新教材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的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我们的母语更具丰富的内涵。

由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一篇篇美丽的童话、传说,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哲理。

而母语起着负载、传承文化的作用;母语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可对于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要去理解这其中所蕴涵的哲理,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学生受年龄的限制,理解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之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用语言文字很好的表达。

因此,新教材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朗读这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领会、思考、感知、感受。

如新教材第一册15课,课文是这样写的: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通过朗读,学生把两类不同的事物——小鸡、小狗、小鸭、小马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联系起来,通过看课文插图,在朗读中明白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

它们的画儿不同,说明它们脚趾形状不同。

青蛙没有参加画画,说明青蛙有冬眠的特点。

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就是可爱的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感悟虽然是肤浅的、表面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这种理解就会有浅入深、由表及里,因为“语文教学起自朗读,归于朗读。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重视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