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94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docx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2×25=50分)

1.(2013·四川,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H7N9禽流感病毒侵染人体为背景材料,考查体液免疫有关知识。

体液免疫的过程中,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毒,暴露抗原决定簇(H7、N9),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细胞)。

浆细胞是成熟的功能性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

因此,ABD正确,C错误。

2.(2012·中山模拟)如图为某人过马路快走时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点对应的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不能产生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通常失活,有利于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

C.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a点,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能使b点产生兴奋

[答案] A

[解析] d点对应的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可通过突触与其他胞体接触,故仍可产生神经递质。

3.如下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A.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B.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C.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 A

[解析] B为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两细胞不直接接触;C属体液调节,经体液运输;D胞间连丝与信号分子不同,胞间连丝是信息传递通道而不是信号分子。

4.(2013·烟台模拟)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 D

[解析]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从而调节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5.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

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

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 D

[解析] 信息分子若是神经递质,其作用途径不需经过体液的运送,A项错误;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而不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项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X作用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非肌糖原分解,C项错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肝细胞),并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

6.(2013·安徽,5)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

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温特关于胚芽鞘的实验及结论。

温特实验只能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使胚芽鞘弯曲生长,B正确;温特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需要另外设置实验来证明,A不正确;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他不知道生长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不正确;本实验与光源无关,D不正确。

7.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人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细胞I是胰岛A细胞,细胞Ⅱ是肝细胞,物质M是胰高血糖素,物质N应是肝细胞膜受体。

细胞Ⅰ是浆细胞,细胞Ⅱ是肺结核杆菌,物质M是抗体,物质N是抗体的受体即抗原。

细胞Ⅰ是甲状腺细胞,细胞Ⅱ是垂体细胞,物质M是甲状腺激素,物质N是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细胞Ⅰ是传入神经元,细胞Ⅱ是传出神经元,物质M是神经递质,物质N是神经递质受体。

8.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 D

[解析] 从题图中曲线看,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而胰岛B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

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下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个电极与细胞膜外侧相连,则开始时两极间的电位差为零,施加一有效刺激后,记录仪的指针将向不同方向偏转两次,即会形成两个相反的波峰,所以答案选D。

10.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稳态调节的机制、特点。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参与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一般包括体温、水盐、血糖、酸碱度等方面的调节。

A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是免疫调节,D是水盐平衡调节,而B仅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性“适应”。

11.(2013·浙江,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A项错误;对比1组和2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项正确;对比1组和4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项错误;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项错误。

12.如图甲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进行分裂时DNA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

B.图甲中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答案] D

[解析] 甲中的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图乙中显示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

图甲中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

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神经元d兴奋或抑制。

13.一位学生以一种类似大白菜的外来物种蔬菜饲养三只大白鼠,一个月之后,他在一位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测量这三只大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是正常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正常鼠增多。

则有关这三只大白鼠体内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而促使甲状腺组织增生 ②食物中含碘量过低,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③甲状腺组织萎缩导致整个腺体功能降低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从而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减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依题意,可判断这三只大白鼠可能是由于食物中含碘量过低,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减弱,导致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而促使甲状腺组织增生。

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4.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答案] C

[解析] A中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有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B中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中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

15.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故不能与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16.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免疫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对于人体来说,外毒素就是一种抗原,抗毒素就是抗体。

注射抗毒素,属于免疫治疗的被动治疗,可以及时中和体内的抗原,起到治疗作用,因此选A。

17.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纤维上和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特点,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b点和f点处都有电位变化,因此甲和乙都发生两次偏转,因此A错;图中有三个完整的突触,且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B错;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该点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因此为内正外负,兴奋可由b通过突触传至f点,因此C正确;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兴奋可通过突触传至d,因此D错误。

18.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内容。

由图可知:

吞噬细胞缺陷,特异性免疫也受损,但仍存在。

缺乏T细胞也一样,因为抗原可直接由B细胞处理,而淋巴因子主要加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

19.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aB.b

C.cD.d

[答案] D

[解析] 图中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0.人体的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

A.水的平衡B.盐的平衡

C.pH的平衡D.血糖的平衡

[答案] C

[解析] 水、盐、血糖的平衡调节分别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胰岛素等激素的影响,而pH的平衡调节主要受缓冲物质的影响。

21.为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将黄瓜雌花在开花前套袋,平均分为1号、2号两组后作如下处理:

①1号开花后在雌蕊的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再套袋;②2号开花后人工授粉。

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B.1号未进行人工授粉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答案] D

[解析] 实验设计中,通常要设计对照组,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并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本实验设计中1、2号均为实验组,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作对照。

22.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

B.胰岛素能促进⑥⑦⑧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⑤过程

C.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的pH明显降低

[答案] C

[解析] 物质A是葡萄糖,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即促进⑥⑦⑧过程,但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即⑤过程。

当血糖浓度较高时,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合成糖原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时,机体可以通过调节作用使pH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3.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

C.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

D.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

[答案] D

[解析] 胚芽鞘的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细胞生长而得到的结果,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有关,而非尖端生长。

24.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③为B细胞

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细胞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答案] A

[解析] ⑤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Ⅵ、Ⅶ为效应阶段,③为B细胞,②为T细胞,故A正确。

25.某生物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将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并分别做如下图所示的处理。

正常培养一段时间后,四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次序是丙、丁、甲、乙。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是探究生长素和脱落酸对棉花落叶的影响

B.生长素具有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C.脱落酸可以促进叶子的脱落

D.若给以适宜的单侧光照,则乙叶的脱落将早于丙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解所示,若给以适宜的单侧光光照,乙叶、丙叶的脱落不受光照影响。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0分)(2013·济宁模拟)Y形迷宫(图1)内有红灯和电刺激装置,当分别按下各臂按钮时,相应臂的红灯就会亮起来,此时该臂不通电成为安全区,另外两臂及中央交界区均在短时间后通电成为电刺激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通过________完成,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2)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

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

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________状态,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________。

受刺激部位的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如图2中曲线所示,曲线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某溶液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

请在图2中画出表示动作电位的曲线。

[答案] 

(1)神经调节 单向

(2)(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3)静息 动作电位(或兴奋、神经冲动) (膜上钠离子通道在适宜刺激下大量开放导致)钠离子内流 不可以 动作电位曲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只能由感受器到效应器单向传导。

已知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因此,反应强度减弱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若细胞外液为KCl溶液,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27.(10分)(2013·聊城模拟)下图是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发生的某些调节和代谢过程示意图。

图中甲、乙、丙表示三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a、b、c、d、e表示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甲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物质b表示________,图中细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c控制d形成的过程一定消耗的有机物是________,d控制e形成的过程称为________。

(3)寒冷时甲通过分泌a促进乙释放b,进一步促进丙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对________(填图中标号)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4)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________。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中,信号转换的一般方式是________。

[答案] 

(1)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或蛋白质)

(2)ATP和四种核糖核苷酸 翻译

(3)甲、乙 (负)反馈

(4)钠 外负内正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由结构丙可分泌甲状腺激素并受到甲和乙分泌的激素支配可判断:

甲、乙、丙分别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b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细胞核内的双链分子c可控制单链分子d的形成,d进入细胞质后与核糖体结合并合成e,故c、d、e分别为DNA、RNA、蛋白质。

转录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而反应过程中模板和酶不被消耗。

28.(15分)如图是HIV感染人体细胞过程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病毒在结构和习性上的特殊性,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先有病毒后有细胞还是先有细胞后有病毒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V进入人体后,由于与T细胞表面的CD4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容易侵染T细胞。

CD4的化学成分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3)完成图中的②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是____________。

直接参与⑥过程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⑧所示的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多数艾滋病患者会出现记忆丧失等精神障碍,此时HIV已感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清除进入T细胞内的HIV的?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有病毒后有细胞 病毒的结构较细胞的简单(或者先有细胞后有病毒 病毒不能离开细胞而独立生存和繁殖)

(2)蛋白质

(3)4种脱氧核苷酸 核糖体、线粒体

(4)②③⑤⑥ (5)大脑

(6)首先由相应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HIV;然后由体液中的特定抗体与HIV结合,再由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解析] 

(1)只要观点和理由对应,并具有说服力就可。

(2)位于细胞表面的CD4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3)图中②为逆转录过程,逆转录过程中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⑥为翻译过程,参与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线粒体。

(4)图中①~⑧所示的过程中②为逆转录、③为DNA复制、⑤为转录、⑥为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记忆功能属于大脑的功能,所以此时HIV已感染了该患者的大脑。

(6)进入T细胞内的病毒,先要经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然后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结合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29.(15分)(2013·临沂模拟)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饱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剪刀等。

方法步骤:

(1)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cm左右时备用。

(2)将甲、乙、丙、丁均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m处用100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m处用100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现象:

两昼夜后,如图所示。

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

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性,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