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874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docx

明代海防述略讲解

明代海防述略

范中义

分享到

一般认为,海防是指为防御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和海洋权益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措施和斗争。

本文仅就明代海防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

但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作用外,其余多是对付一国的敌对势力或国内其他民族,而且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

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

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

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出现于南宋,元末趋于严重,到明初则更为猖獗。

公元1336年,日本分裂为南朝和北朝,双方争战不已。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南朝灭亡,战乱基本平息。

在长期战乱中,许多溃兵、败将、武士以及失去生产手段的浪人和冒险商人相互勾结,在封建诸侯的组织和支持下,不断对中国和朝鲜洞海进行侵扰和掠夺。

加上逃亡到沿海岛屿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残余势力的勾引,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十分严重,宣德之后,才有所减弱。

1467年,日本发生了应仁、文明之乱,进入了战国时期。

众多诸侯纷争不已,延续了一百多年。

战乱期间,诸侯争相同中国贸易,贸易不在,送支持武士、浪人和商人进行劫掠。

到嘉靖后期,由于汉奸王宜等的勾引,达到了高潮。

嘉靖末年,沿海倭患被平息,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明进行授朝战争,娄碎了丰臣秀吉的图谋,解除了沿海的威胁。

有明一代,倭寇的侵扰就是这样时而严重猖獗,时而销声匿迹。

给明代海防建设以极大的影响。

朱元璋把蒙古族统治者赶出中原、建立明朝后,鉴于十几年的战乱,大地满目疮痍,人民需要生息,采取了睦邻自固的战略,希图“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这个思想,以《皇明祖训》的形成固定下来,因此,有明一代国防的基本战略是防御,海防也是如此。

但由于倭寇的入侵时紧时松,也由于明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时代的海防建设呈现出忽强忽弱的阶段性;洪武到宣德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正统至嘉靖中期海防逐渐废弛;嘉靖后期到万历中期海防进一步发展;万历末至崇祯海防又被削弱。

分享到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其政治和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对入侵的倭寇采取了外交交涉、实行海禁等措施,更主要的是加强沿海防务。

洪武直八年(1385年)以前以防敌于海为主,洪武十九年以后海陆结合,海防体系基本形成。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时之前就拥有一支规模相当可观的水军,明朝建立后,继续加强水军建设。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设水军等24卫,每卫船40艘。

平时每卫以军士350人修养修理战船,战时调其它卫所军队登船出海作战。

24卫战洪武时京师48卫的一半,是一支由都督府直接管辖的拥有千余艘舰船的庞大水军。

它可以单独出海作战,也可以作为策应部队支援某海域的战事,是一支具有战略预备队性质的水军。

当倭寇入侵中国沿海时,朱元璋使用这支水军出海巡逻,进行抵卸,不止一次歼灭入侵之敌。

如洪武七年(1374年),就曾击败倭寇于琉球大洋,俘获大批人员及船只。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在沿海设卫所、造舰船,部署防御。

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沿海已建立4卫9所,福建建立了5卫,浙江建立了4卫1所,山东建立了3卫2所,逊东建立了3卫。

这些卫所及其水军建立后,担负起部分的陆上和海上的抗倭任务,不过因配置稀疏,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都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期间的海防以水军在海上防御为主,水军又以明政府直属的卫的水军为主。

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的海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年,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去浙江等地筹划海防。

汤和要求熟悉沿海防务的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一同前往,方鸣谦提出:

“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主得傅岸。

”这个建议实际是既御敌于海上,也御敌于陆地的海防方略。

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建议。

汤和到浙江后,设卫所,筑城池,籍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为军,共得58750人。

第二年,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筑城16处,民户三丁取一,得15000余人,增巡检司45处。

二十一年,汤和又巡视福建、广东。

在福建建卫所、凤水寨。

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朱元璋下令:

“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

巡检司亦如之。

”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决定天下要冲去处,均设立巡检司。

沿海各地的巡检司更加完备:

弥补了卫所防御的不足。

到洪武末年从广东到辽东的沿海防卫设施,包括卫所、巡检司、墩台烽堠基本完备。

据《筹海图编》所列,沿海(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共有卫54,所99、巡检司353、烽堠997。

按明代卫听的编制估算,整个沿海卫所兵力约40万,舰船千艘左右。

  这些防御设施的建立,构成了海上和海岸两道防线。

海上的防线由水军担任, 陆上防线由各卫所的陆军和巡检司担任。

各卫所负责防守一定的海区和地域,并互相呼应。

平时水军巡逻于海上,查明敌情,遇敌小规模入侵,即行抵御,歼敌于海上。

一旦敌人接近海岸,烽堠报警,卫所陆军迅速赶赴敌人登陆点,歼灭敌人,水军同时配合陆军作战,当敌人大规模入侵时,朝廷则命若干卫所的水陆军或驻于京师的预备队,在海上或陆地抗击敌人。

这样,在沿海构成了基本完整的,有一定纵深和层次的防御体系。

  朱元璋在沿海建立了海防,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直属水军(或称战略预备队)逐渐失去作用。

随着沿海卫所的设立,直属水军自洪武七年(1374年)之后。

末见其担负海上巡逻任务。

这支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较强大的水军,不但没有继续发展,且逐渐失去其战略预备队作用。

第二,从抗敌于远海逐渐变成抗敌于近海。

沿海卫所建立后,海上巡逻任务逐渐由各卫所的水军担任。

由于沿海卫所水军不集中,防守海域有限,只能执行近海防御任务,再也无力追敌于琉球大洋。

第三,由防海为主逐渐转变为岸防为主。

有的地区停止了出海巡逻,出现了以海岸防守为主的趋势。

第四,迁徙某些沿海岛屿居民于内地,缩小了防御的纵深程度,使这些岛屿易成为敌人进攻内陆的跳板。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朱元璋的海防指导思想趋于保守,给后来的海防带来了不利影响,

  永乐至宣德年间是进一步完善海防设施的时期。

由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到了永乐年间,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明朝的国力明显增强,为加强海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要表现为:

  第一,完善沿海防御没施,朱棣起家于北方,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迁都北京,故对北方的防务十分重视。

他的孙子朱瞻基电是如此。

首先是加强渤海海岸的卫所建设。

永乐年间,在渤海海岸相继没立6卫1所,宣德年间又在属于辽东的渤海海岸设立了广宁中右等5所。

这些卫所当时是针对北方残元势力的,但它完善了渤海沿岸的防线,使整个沿海的防线更加严密。

在山东,永乐二年(i404年)建即墨营,六年置备倭部司,七年建登州营,宣德四年(1429年)建文登营。

备倭都司节制3营24卫所,加强了山东半岛沿海的防卫,当然也就加强了京师右翼的防卫。

在辽东,总兵官负责防倭,加强城堡烟墩建没,筑望海埚城,从而加强了京师左翼的防卫。

明代海防述略

  第二,加强水军建设。

永乐元年(1403年),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二年,命在京卫所造海船50艘;三年,命浙江等都司造海舟1180艘。

这些舰船多数用于沿海防卫,标志着海上防御能力的加强。

在水军力量加强的基础上,朝廷不时派出一些重要将领率水军出海巡逻。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要算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以安远伯柳升为总兵官,平江伯陈碹为副总兵率舟师出海巡捕倭寇。

同月,又命丰城侯李彬等率四支舰队出海,构成了从广东到山东的严密的海上巡逻线。

  设卫所、造舰船增强了海上和陆地的防卫力量,多次歼灭了入侵的倭寇,较有效地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例如,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安远伯柳升统帅的水军于灵山(在今山东胶南东南海中)大败倭寇,斩溺甚多。

永乐十七年(1419年),刘江望海埚(在今辽宁金县东北)一战,全歼入侵倭寇一千多人。

从此倭寇大为收敛,加上朱棣恢复了和日本的“勘合”贸易,宣德之后,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永乐至宣德年间,海防更积极的方面表现为组织庞大的远洋舰队,七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09年)以郑和为正使的下西洋船队“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虽然没有大动干戈,却是一支巨大的海上威慑力量。

它的活动使亚非三十余国宾服于明朝,确立了明朝和这些国家的朝贡贸易关系,为大明帝国刨造了一个海上的和平国际环境。

分享到

             二

正统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专权,奸佞当国,北方鞑靼、瓦刺威胁严重,直接进攻京师;内地的农民起义、民族反抗、统治阶级内部叛乱,不断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海防逐渐废弛。

其中,正统至景泰的二十一年为第一阶段,天顺至嘉靖中期为第二阶段。

  正统和景泰年间,一则倭寇仍时有侵扰,一则永乐年间倭寇的侵犯在人们的头脑中尚未完全淡漠,所以朝廷有时还注意海防的整饬和建设。

首先,继续派遣一些高级官员和将领整饬海防。

正统元年(1436年),派中军都督佥事往山东备倭;七年,命户部侍郎焦宏往浙江整饬备倭事宜,八年又命他兼管福建,等等。

其次,增置一些海防没施和舰船。

正统五年(1440年),命浙江造海舟120艘备倭。

七年,在烈港(在今浙江定海西北金塘山岛上)设较大军港,令观海、定海、临山、宁海四卫水师集中停泊,以巡逻沈家门、黄溪港水道。

景泰三年(1452年),设置福建小埋、铜山水寨。

但另一方面,这期间沿海卫所土卒逃亡增加,缺额日趋严重;有的沿海卫所的兵力被调至内地,削弱了防御力量;政府很少派兵出海,更无大规模地出海巡逻,等等。

特别严重的是将福建驻浯屿、南日、烽火门三岛的水寨迁至大陆。

孙子曾说过:

“凡先处战地面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在海岛设基地、驻水军,乃是“先处战地”。

一则便于出击,海上歼敌;一则防止敌人占据该岛进攻大陆;再则当敌进犯登陆时,可与岸防部队配合,形成对敌水陆夹击。

从海防防线来讲,海岛设基地则增大防御纵深,增加了防御的可靠性。

而放弃海岛不守:

,不仅缩小了防御纵深,使海岸守备变成了第一线;而且使倭寇以这些岛屿为基地,取得了进攻大陆的主动权。

  天顺之后,沿海承平日久,明廷逐渐放松沿海防卫,到嘉靖中期,海防已经废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沿海卫所空虚。

卫所军队来源有四:

从征、归附、谪戍、垛集,均为世袭。

除从征和归附者外,谪戍和垛集均为强征而来。

他们本来就不愿意从军,但在强逼之下,又不得不世世代代从事这—职业。

卫所军士月粮一石,不够养活妻小,加上军官的层层盘剥,致使他们有病无钱医治,死后买不起棺材,妻子儿女衣不蔽体。

当老百姓尚有一线致富机会,当兵只能世世代代挣扎在贫困线上。

一有机会,他们自然要另谋生活。

明初法律严苛,将领也还没有太腐败,虽然洪武初年军卒已有逃亡,但数量不大。

正统之后,军官为了得到缺额的月粮和索取贿赂,对逃亡者多敷衍塞责,致使卫斫军卒逃亡越来越多。

作为军晌主要来源的军屯,到嘉靖中期,由于富豪、军官的侵占以及转佃,典卖、军卒逃亡等原因,已“埋没过半”。

福建六整所屯军只剩40人,福宁卫多一些,也不过717人,缺额57.4%。

浙江松门.卫只剩197人。

山东登州卫更少,只有114人,其它多数卫也只有200多人。

屯军的减少反映了屯田的破坏,而屯田的破坏又直接影响军队的粮饷供应,使卫所军缺钠严重。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福建漳州卫月粮少派3个月,铜山等所缺支20个月:

泉州高浦等所缺支10个月。

当时福建没有一个卫听不缺支的。

月粮本来就难以维持生计,而又不能按时关给,军卒无法生活,只官逃亡谋生。

嘉靖中期有的“一卫不满千余,一所不满百余者”。

这里只举。

几例:

   

广东的廉州、雷州、神电、广海、南海、竭石、潮阳等了卫,嘉靖后期共有旗军(操守军)82811人,缺额达69.8%强。

福建镇海卫只有1500人,缺额达76.1%,山东的安东、灵山、螫山、大嵩、莱州、靖海,成山、宁海、威海、登州等10卫,除守城军余外,只有21861人,缺额54.6%。

实际如果除去京操军,在山东真正防守沿海的军队缺额更严重。

沿海巡检司的弓兵缺额也很严重。

福建漳州九龙镇等13个巡检司缺额达60.4%;明代海防述略泉州沿海苎溪等17个巡检司缺额56.9%,均在半数以上。

卫所军不仅数量不足原额的一半,素质也在下降。

所剩的军卒多为疲癃残疾老弱不堪之辈,根本不能作战。

平时又很少训练,军卒不习手中的武器,不知战阵,漫无纪律。

卫所的军官都是世袭的,洪武年间中下级军官的英雄气概早已不复存在,他们中的多数是纨挎子弟,“纨绮习深,英雄气少”。

但他们对侵占屯田、役使军士、纳贿卖放、窃取月粮则颇为内行,整个卫所军队成了“无能之将以统无制之兵”,毫无战斗力了。

第二,水军减少,舰船破损。

沿海水军本届沿海各卫所,卫所军卒锐减,水军也不例外。

福建各水寨军卒大部逃亡。

烽火门水寨只剩1068人,缺额73.7%;小埕水寨剩2019人,缺额54.1%;南日水寨剩2143人,缺54.4%;铜山水寨剩620人,缺额65.8%;只有浯屿水寨和玄钟水寨缺额略少,但也达/12%以上。

舰船的破损也十分严重。

沿海的战船,有的破而不修,损而不造;有的把船换成马,马死又不买补。

福建铜山水寨原有战船20只,只剩1只。

玄钟水寨原有20只,剩4只。

浯屿水寨原有40只,剩13只。

而且所剩的战船也破损不堪,不能出海作战。

浙江更严重,“卫所四十一,战船四百三十九,尺籍尽耗”。

南直隶金山卫及青村、南汇二所,原有哨船160只,这时也荡然无存。

到了嘉靖中期,表面上卫所还在,水寨犹存,但实际上朱元璋所建立的海防体系已形同虚设,既不能防御敌人于海上,也不能在陆上堵截围追敌人,由于承平日久,百姓海防观念亦日趋淡薄,不知军旅之事,敌人入侵如入无人之境。

这是嘉靖年间后期,倭寇之所以能够猖獗,东南沿海民众惨遭茶毒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三

自嘉靖中期开始,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土,力图进行改革,万历初年终于形成张居正改革的高潮,国力有了恢复。

随着倭寇劫掠的重新猖獗,明廷也不得不注意海防,主要表现在加大防御纵深和加强北方防御两个方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之后,海防建没有加强之势,又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的海防防御体系。

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招募土兵,改变军队编制体制。

卫所制的破坏,使明廷不得不寻求军队建设的其他途径,募兵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募兵制的发展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变化,在沿海出现了一支支不同于卫所军的新型军队,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戚继光招募训练的“戚家军”。

这支军队开始建立时不;过是一支战区性的战役预备队,后来成了战略预备队。

戚继光指挥这支部队守卫浙、闽,粤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

第二,增强水军建设。

当时一些高级文武官员认识到,海防就是要防敌于诲,大力加强水军建设。

在南直隶,俞大猷于嘉靖三十五年督率福船16只,苍船、沙船40余只。

分为二哨,远哨洋山、马迹等海域。

在浙江,嘉靖三十六年设海盐、澉浦、乍浦三关水寨,招募苍山、福清等船78只,官兵2千余人,组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水军。

在台金严区,嘉靖四十年,戚继光造船40只,分于松门、海门二哨。

整个浙江“调发广东横江、乌尾船二百余艘,改造福清船四百余只,雇税苍、沙民船复数百只”。

总计约有战船近900只,较原来的439只增加一倍左右。

在福建,谭纶于嘉靖四十二年提出恢复五水寨,用船200只,用兵65000人。

在广东,俞大猷于隆庆三年(1569年)造船80只,编为西大哨,后又建6水寨,拥有战船260只,水军亦有增强。

值得指出是,明代的真正的海军(或称其为常备海军,专职海军)是从这时开始建立的。

这以前的水军都不过是陆军加舰船。

洪武日才的水军等24卫、永乐时的郑和下西洋舰队以及福建五水寨的水军平时都是只有战船,到执行任务时才调各卫所的陆军上船,组成水军。

而这时新建的水军,船和人始终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专业的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

这时舰船上还较多地使用了火器,俞大猷主张:

“大兵船一只要用佛郎机铳二十门,中哨船一只要用十二门,小哨一只要用八门。

”戚继光的战船,用的火器有佛郎机、鸟铳、火砖、喷筒、火箭等,形成百步以内火器杀伤系统,用火器的士卒已占战斗士卒的50%,远较陆军为多。

在舰队的组成上,大、中、小各种型号舰册混合编队,互相补充,提高了整体战斗力。

  到隆庆初年,海军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海上设置了较严密的防线,如浙江海宁总统水兵三支,远者哨洋山、马迹,中者哨大小七山、滩浒,近者哨港口,实行三层防守,并南与定海、临观的海军会哨,北与南直隶的兵船会哨。

  不过应当指出,这期间的海军力量虽然有明显的加强,但舰船的形制变小,不用说郑和下西洋时2000料、1500料船没有了,就是明初沿海的700料船也早已停造。

而且每支海军都隶属于一定的防区,整个沿海没有集中的海上力量。

这就决定了海军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远海作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近海防御,就远洋作战来说,依然赶不上洪武、永乐时期。

  第三,修筑城池,加强城镇防守。

在倭寇侵犯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沿海各地加紧修筑城池,各府县的城池逐渐完固。

如浙江:

沿海的6府35县,在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1552—1560年)间,筑县城20座,修复8座,只有靠近内地的3座县城没没有城池。

多数城池都用砖石包砌,外有城壕,上有台堞,坚固性和防御性超过前代。

  第四,重新划分战区,加强防守。

嘉靖末年,浙、直、闽、粤的沿海防务打破了卫所的防御区划,形成了新的防御区域。

在广东,把沿海地区分成三路,设有总兵、参将、兵备佥事等官。

在福建,沿海地区也分成三路,各置参将;恢复五水寨,以把总领之;另设总兵统领全省三路五寨。

在浙江,总兵之下设四参六总,实际分成四个防区,在南直隶,分成江南、江北两大防区,各设总兵、参将、把总等,负责防守。

这种区划便于统一指挥,协同对敌,加强了沿海防御的整体性。

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就是在这种海防体系逐渐加强的过程中取得了台州大捷、平海卫大捷、剿灭吴平等—系列抗倭战斗的胜利,在浙闽粤基本平息了倭患。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欲侵略中国。

这迫使明廷一方面派兵应援朝鲜,一方面加强北方沿海的戒备。

  在直隶、蓟镇,调保定总兵仉尚忠移驻天津,命指挥佥事宋仁斌为天津海防游击;从浙江调沙、唬船80只,兵1500名,从应天调沙,唬船共60只,兵950名到天津;并截留漕运粮六、七万石至津。

一时间,天津驻军达23000余人。

在蓟镇,调游击吴惟忠率南乓驻沿海的宝坻、丰润适中地方;新设游击于乐亭;调河南都司陈蚕为蓟镇游击,统领甫兵驻扎石匣神机营。

从而形成了以天津、宝坻、丰润、乐亭为一线,以蓟镇为后盾的防御体系。

在山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调集南北水陆官兵防海,集中于登州。

同时分团操营为二营,增加了兵力,并设副总兵统领。

二十八年又增团操中营和前营,改总兵为副总兵。

这样到援朝战争后,登州共有六营,近4000人,防卫有所加强。

在辽东,除加强渤海沿岸广宁中前至松山的防守外,更加强辽东半岛的防守,设复州参将,金州守备专负其责。

陆上防守,以金,复、海,盖本营兵哨守海口;海上防守,调山东登州游击水军驻扎旅顺,与登莱水兵会哨,控扼渤海大门。

另外,岫岩设一守备,增500名士兵;九连城外筑镇江城(在今丹东市东北),设游击,统兵1700名,哨守海上。

后又在黄骨岛(在今辽宁庄河东)建水军,加强旅顺至鸭绿江口的沿海防御,辽东半岛面向黄海一面的防御大为增强。

与此同时,沿海其它地区的防卫也;所加强。

在浙江,万历二十一年(1593丰),有陆兵4G总,兵23112名,水军兵船1117只,军30154名。

在福建,新添设了醋山,海坛、湄州、浯铜、玄钟、澎湖等水师游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磷、邓子龙、陈蚕等率水兵13000余人,战舰数百艘,赴朝鲜海域,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是郑和下西洋一个半世纪之后,明廷较大舰队第一次远离本国海域作战。

这支舰队同朝鲜水师一起,配合陆军攻打盘踞顺天的日军小西行长部。

当日军撤离时,又取得了著名的露梁海战大捷。

嘉靖中期至万历中期,在海防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不少海防理论著作,如《筹海图编》、《筹海重编》、《虔台倭纂》、《皇明海防纂要》等等。

分享到

                 四

万历中期之后,明朝的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辽东的女真逐渐壮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二年之后进攻明朝,对明构成巨大威胁。

农民痛苦不堪,于天启七年(1627年),举起义旗,逐渐形成全国规模的起义。

而东方的日本,德川幕府放弃对外侵略政策,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基本停止。

此后虽然又出现过荷兰殖民主义者,但其规模不大,沿海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的军事重心移向内陆,沿海防务出现了逐渐削弱的趋势。

在广东,肇州府北津水寨原有各种战船74只,兵2290人,但一再裁减和外调,战船只剩26只,官兵只剩749人。

潮州府柘林寨原额官兵1677员名,后裁减至696人。

潮州的备倭船是日本侵朝时添设,共25只,以后减至“只。

南澳福、哨、冬、鸟船40只,官兵1835员名,到崇祯十年(1637年),只剩冬、鸟船3只,官兵721员名。

 在福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没澎湖游击,船20只,兵800余人。

二十六年,考虑到澎湖孤岛无援,遂增加一游总哨,汛期还在海坛、南日、浯屿,铜山、商澳各派哨官一员,率坚船3只,远哨该岛,进行支援。

但这之后, 由于粮饷不济,裁去一游击,海坛、南日、南澳三处的哨船也停止巡哨。

澎湖.又只剩一总二哨,船20只,官兵800余人,形成孤立无援的局面。

在北直隶,天津为京师的门户,万历二十年(1592年),该地驻军达2万余人。

但到天启四年(1624年),天津海防营水陆官兵只剩2500人,且“操练尽废,舟楫器械皆不存”。

在山东,登州情况略有特殊,大体保持了万历年间六营官兵的水平。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应援辽东,对付崛起的后金。

在辽东,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裁减旅顺游击,改设守备,官兵只剩500人。

结果,京师第一道防线山东登州和辽东旅顺共有兵力4000余人,第二道防线天津只有2500人,这样,就象嘉靖年间倭寇中小规模的入侵,也是堆以抵御的。

万历中期至崇祯末年,海防的削弱是相当严重的,不过还没有达到废弛的程度。

万历三—卜二年(1604年)和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先后两次侵占澎湖,均被赶出。

崇祯六年(1633年),荷兰人再度入侵,攻陷厦门。

福建巡抚邹维琏调集重兵,将其击退。

终明之世,荷兰人虽然占据了台湾,但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

这表明,明代沿海依然有一定防御能力。

分享到

                五

有明一代的海防经历了建立、废弛、发展、削弱四个阶段。

在这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既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第一,必须安不忘危,有备无患。

“国家虽安,忘战必危。

”这是《司马法》中的一句名言,然而明代海防最大的问题恰恰出在这方面。

在和平的日子里,不注意海防建设,任其废弛或削弱。

当外敌入侵时,手足无措,损失极大。

嘉靖至万历年间,有些名将如俞大猷提出平时培养训练骨干,战时扩充军队的具体办法,但未被统治阶级采纳,

明廷也认识不到在和平时期应该保护人民的海洋权益。

明中期以后,沿海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即有各省之间的相互贸易,又有与海外国家的贸易,还有沿海渔民的海上生产活动。

这些沿海的经济活动很需要海上武装保护的。

嘉靖年间,俞大猷曾提出对沿海渔民“听其采捕,因而为兵”的主张。

即组织渔民联合起来,渔船大的25只再造一只大船,小的50只再造1只大船,作为指挥船。

平时在海上生产作业,绥寇入侵,联合进行抵御。

可惜这一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

第二,防御不应是消极的。

明代的防御基本上是积极的。

如明初的追敌于琉球大洋,嘉靖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