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386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

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

(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

(经纬线判别:

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纬线

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

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5、主要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180°。

主要的纬线:

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纬度

经度

起止度数

0O(0O纬线叫赤道)—90ON/S

0O(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O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W)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OW和160O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OW向东到160OE为东半球(20OW—0O—160OE);20OW向西到160OE为西半球(20OW—180O—160OE)

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赤道(0O)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

旋转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面对赤道

面对北极

面对南极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逆时针

N

顺时针

S

一天

1、昼夜更替

2、时间的差异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记忆口诀:

“北逆南顺”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

中心

运动方向

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1、四季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

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长)

(课本13页)

 

以北半球为例。

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

二分二至点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

9.23前后

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2、

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

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

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ON~23.5OS);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OS)以南、北极圈(66.5N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

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

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

※阅读方向:

(1)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

(“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盆地:

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F

☆陡崖:

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处)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处)

(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

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低脊高谷”);

☆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

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本29——44页)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

1、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够看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七大洲:

(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四大洋:

(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

“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练习:

参照课本第7页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填出右侧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重要的大州分界线:

大洲

州界

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会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如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课本42页图2.22):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分和氧气是使铁生锈的原因。

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如:

(1)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

11、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地球、月球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在地球上的人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一、填空:

(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

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张。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课本45——68页)

19、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我们人类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都生活在一不定的环境之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具有地方性。

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无云的地方一般是晴天

二、问答:

3、(右图表示西北风4级)风向(指风的来向)的判断:

有风羽的一头指向就是风向。

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

风力的判断:

一道风羽=2级,半道风羽表示1级,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4、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二、问答题:

大雪

答:

如水资源缺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品种咖快灭绝,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中雪

5、草蛉是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吃蚜虫,蜻蜓吃蚊子。

小雪

暴雨

大雨

中雨

小雨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气温的变化1、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一般14时(午后2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课本53)

北半球气温:

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海陆因素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中纬度地区沿海多于内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两大要素:

气温和降水)

1、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第一步:

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看最低月平均气温判断温度带)

第二步:

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如课本66页图3.9A图)——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气候(如课本63页图3.25)——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南北纬30°~40°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中低纬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