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384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docx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借助多媒体展示的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认识自然灾害的分类。

(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了解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危害,说明其成因。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将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哪些类型?

3.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4.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哪些?

5.影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它们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

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灾害损失的差异性

(1)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

(2)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越大。

3.分类:

有多种类型。

(1)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地震。

(2)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七大类。

[名师点拨] 1.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异常变化引起的,但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2.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需要从自然灾害的概念着手。

自然灾害的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

如果某种自然异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那么不能称其为自然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

2.风暴潮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属于气象灾害。

(  )

3.世界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的危害最严重。

(  )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有关。

(  )

提示:

1.×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因此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

2.× 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

3.× 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4.× 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既与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类活动有关。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

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2)分类:

按成因机制可分为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世界上的大多数地震为构造地震。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震级和烈度

含义

特点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烈度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小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有关

[名师点拨]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

但不同区域因为测量工具的差异,可能会测出不同的震级。

(2)一次地震对各地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会有多个烈度。

(5)危害: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6)分布

①地震发生地带:

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图表点拨] 1.教材第93页图415,该图展示出世界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南。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3)大洋中脊地震带沿着各大洋的中脊分布。

2.教材第94页图416,该图展示出:

(1)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呈明显带状分布。

(2)7级及以上大地震多集中分布在地震带上。

[微思考]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

提示:

不是,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是表示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

2.洪涝

(1)洪水:

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2)洪涝灾害

(3)灾害损失:

仅次于地震灾害。

(4)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地势高低影响涝灾形成

人为因素

对生态的破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

[名师点拨] 洪水与洪灾的关系

[微思考] 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

为什么?

提示:

不会。

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发生

条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特点

都具有突发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  )

2.滑坡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

(  )

3.滑坡、泥石流可能会诱发地震灾害。

(  )

4.人类破坏植被是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  )

提示:

1.√ 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

2.× 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并不是有水参与才会发生滑坡,如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都可引发滑坡。

3.× 地震灾害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4.× 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开发等人类活动起重要的主导性作用。

 地震灾害

北京时间2020年2月3日0时5分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

未发现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5.1级地震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四川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地震多发。

问题2 (综合思维)影响地震对地表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建筑物的抗震程度等。

问题3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

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1.地震的分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机制,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四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2.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壳构造运动

岩石变形

岩石破裂、错动

地震波

地面震动

3.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烈度的大小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若只考虑前三个因素的影响,等震线(烈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呈同心圆状,离震中越远,其数值越小。

但实际上,由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的影响,等震线是不规则的。

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4.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及地震灾害特点、分布与灾情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2)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分布与灾情

特点

分布规律

灾情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1.地震发生较多、震级较大的时段,称为地震活跃期;地震发生较少、震级较小的时段,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

读2018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

(1)~

(2)题。

(1)与图中七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

A.板块的生长边界 B.板块的消亡边界

C.地形破碎的岛屿D.海陆的连接地带

(2)下列关于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程度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B 

(2)C [第

(1)题,结合图示可知,图中七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2)题,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即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等。

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

]

 洪涝灾害的成因

材料一 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2020年6月23日,洪涝灾害造成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江西、重庆等26省(区、市)1122万人次受灾,57.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9300余间房屋倒塌,17.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86.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洪涝灾害主要是由哪些自然因素造成的?

提示:

①气象因素:

大雨、暴雨、持续性强降雨;②地形因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问题3 (区域认知)结合上图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国洪涝区的时空分布规律。

提示:

时间分布: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带。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