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735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资源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资源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资源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资源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资源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资源库.docx

《教学资源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资源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资源库.docx

教学资源库

《空气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的性质》

教师

包忠友

教学目的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教学重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思路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

2、这节课,我们研究空气。

首先大家先想一想:

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自主学习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从谜语入手,引出研究课题。

 

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提醒:

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

”的问题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有重量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

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

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

有质量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 实验一

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橡皮和针筒实验,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4、理论运用实际

制作空气枪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

空气保持原来的空间,不能被缩小

 

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空气的性质

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空气的质量比水轻。

空气是有压力的 

 

《空气的性质》教学案例反思

本单元里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实验”这个名词,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中的“实验”也还不是十分严格的控制实验,但这些活动的的确已经是实验了。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空气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

它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

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

质和作为气体的一般性质。

《空气的性质》一课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提出“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直接感觉空气,观察研究空气的存在;间接感觉空气,实验研究空气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空气的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有质量等性质。

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的空间;难点是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以导为主。

让学生说说实验的方法、过程。

我通过以下科学活动对本课时重点突破:

 活动1:

感觉空气 主要活动内容,用塑料袋装空气,用感官感觉空气,说说对空气的感觉。

(通过运用感观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有弹性,为后面的教学留下伏笔。

 活动2:

纸的奇遇 组装实验器材,对纸是否湿做出假设,进行实验,把揉皱的纸塞入玻璃杯的底部。

把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验证假设并解释纸为什么不会湿?

(兴趣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3:

谁敢走了杯中的水 准备器材,对可能发生的现象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并解释原因。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

学生们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魅力。

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了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生活中常见的与空气有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路。

而实验拓展与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等多的问题离开教室,鼓励学生课外去研究、去探索,看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我教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解也很肤浅。

但从我几年的科学教学经历中我深深感觉到: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而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为培养孩子们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机会。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容易搜集的实验材料的实验探究课,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学生分组实验,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好。

科学课,主要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材料准备的不充分,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科学课的质量。

其次,学生不太重视科学这门课程。

几年的科学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虽然学生们对科学课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面也比较广,但是,他们不重视证据的搜集,不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存在部分学生看热闹的现象。

另外,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就算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除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外,还得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孩子们准备材料。

另外,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更新。

备课要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日常工作中,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科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含盖面特别广,有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又有天文、地理,历史知识。

要想驾驭这门学科,做一名科学教师,就必须博学,这样才能准确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带领孩子探究更广泛的科学奥秘。

这几年,我从事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感到知识很匮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没事的时候总爱研究点问题来充实自己。

尽可能地把科学这门学科教得更加科学

 

四年级科学(上)检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第:

一、填空。

(30分)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

2、“孔明灯”是利用             的原理上天的。

3、热水变凉的规律是:

            。

4、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________,能帮助燃烧的是_________,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

5、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方式叫    ;空气传热主要是以的方式进行的;不依靠任何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叫做_________。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________,水烧开时的温度是________,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

7、水和沙子相比,__________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8、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           的热胀冷缩

9、、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

二、判断题。

(对的在前面的括号里打√,错的打×)(20分)

( )1、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 )2、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 )3、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 )4、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身体健康。

( )5、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6、小红打开冰箱,看见“白气”在向上方流动。

(   )7、二氧化碳能支持燃烧。

(   )8、收割以后,农民在田里焚烧秸秆,秸秆灰可以做肥料,这种方法很好。

(   )9、唱歌、说话主要是由于嘴唇在振动。

(   )10、声音的强弱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量。

三、填图、连线:

(20分)

1、填图: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波:

(  )→(   )→(  )→(  )

→(  )→(  )→大脑

2、连线:

下列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大米、白面等粮食类            维生素、矿物质

鱼、肉、蛋、奶、豆类             碳水化合物

菜籽、花生等油脂类               蛋白质

蔬菜、水果类                 脂肪

 四、问答题(30分)

1、 写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旅程”。

 

2、根据食物金字塔,你能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吗?

要注意科学合理哟!

早餐:

午餐:

晚餐:

3、生活中,人们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噪音?

(至少举出三例)

转发至微博

《一切都在运动中》

学科、科学;教材、四年级;设计人、包忠友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根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

师问:

那个人能捞到剑吗?

2、看来这个人对物体的运动太不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一切都在运动》。

(板书课题)

3、师:

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课件播放图片)

二、科学探究

(一)、认识参照物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

(课件出示)

1、学生观察。

2、相互交流。

3、讲解(揭示参照物)

(二)、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一样

1、 出示课件,讨论:

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 汇报交流。

3、 出示课件,讨论:

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旅客从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的快还是慢?

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4、 讨论并交流。

5、 提问:

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6、 小结:

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7、 拓展:

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

(出示课件)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

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2)、学生讨论。

(3)、交流:

你们在判断时选择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4)、小结:

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在运动。

(5)、提问:

(出示课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运动,人为什么会有山在移动的感觉呢?

(6)、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三)、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神六航天员费俊龙在太空翻跟头的视频),知道这是谁吗?

2、学生回答:

这是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之一航天员费俊龙。

3、教师:

对了,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

知道费俊龙在干什么吗?

他运动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4、学生交流。

5、教师:

还有个惊人的信息要告诉大家,有人计算过费俊龙在太空里一个跟头翻了350多公里,是不是很让人吃惊啊?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它吗?

6、学生回答。

四、小结       

1、提问:

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教师小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附:

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运动      参照物     静止

(绝对)              (相对)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学科、科学;教师、包忠友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否则就很难充分利用教材来为教学服务。

本课中,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判断书上乘电梯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在运动,学生有的说运动了,有的说没有在运动。

说没有在运动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没有在运动,是电梯带动他运动的。

认为他运动的理由是,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

(这个时候我能不能追问一句:

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

)首先,我没有先让学生明确“运动”的概念,后来几节课纠正了。

但最关键的是,我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之前没有让他们想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书中的那两幅图设计的很好,应该先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然后可以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时学生可能不会把其他的一个物体讲出来,但教师可以继续问: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它是从这个位置到那个位置的?

学生把其他物体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引出参照物的概念,问:

你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材上有很多经典的案例,要的是教师去理解,去挖掘。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学科:

科学;教师:

包忠友

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的积累。

刚开始担任科学老师的时候,我把实验和知识的学习一并放在首位。

但经历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让我茅塞顿开,颇有顿悟的感觉,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都在进行革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

小学的自然常识课程变成了一门科学课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但是小学的科学课到底怎么上?

既然小学科学是初中科学入门前的培养,自然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了!

小学科学不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在小学科学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过程为核心,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但这个“活动”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指令做。

教师的角色引导者和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

科学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老师更多的是参与他们的想象和实践。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的否定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或许我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对于未有涉及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我们的鼓励是对他们养成动脑和探究习惯的支持。

我们可以借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我觉得,科学课上氛围很重要。

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

学习气氛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能很好的来协调这一点。

探究式学习过程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能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

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也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得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四年级科学(下)检测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空题:

1、人体的骨头共有_______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________。

2、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由________带动________而实现的。

3、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______有没有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________。

5、按照运动路线的不同,我们把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

二、判断题:

1、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 )

2、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壮骨骼和肌肉。

  ( )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4、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的大小有关。

      ( )

5、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的接触面越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

  ( )

6、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

                           ( )

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

8、下落的物体受到地球的重力,在空中漂浮的物体不受到重力影响。

(  )

9、物体穿过液体或气体时,也会产生摩擦力。

       (  )

10、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体。

()

三、连线:

将方法与它的目的连接起来。

给自行车架润滑油在轴承中使用小钢珠            

把导弹设计成流线型                         减少摩擦力

汽车轮胎上的纹路

我们鞋底的花纹

用毛巾包着瓶盖拧                           增大摩擦力

子弹的头部呈圆锥形

四、简答题:

 1、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