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11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报批稿)

 

明光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前言

一、县域概况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部,为滁州市所辖。

全市东西宽57.6公里,南北长84.3公里,位于东经117º49′~118º25′,北纬32º26′~33º13′之间。

北跨淮河与五河县、江苏省泗洪县相望,南枕江淮分水岭与来安县、南谯区、定远县为邻,东与江苏省盱眙县搭界,西临凤阳县。

全市现辖17个乡、镇、街道,139个行政村,2005年末市域面积2357.82平方公里,总人口6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26万人。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为了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按照《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编制《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三、规划任务

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管理相关政策,结合明光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确定未来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各业用地布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空间关系;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用地,合理安排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促进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省、市两级规划衔接,制定全市用地控制指标分解方案,指导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8、《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

9、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国土资[2010]312号);

10.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

11.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2.《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3.《明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明光市其它交通、能源、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规划;

1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五、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1.农用地:

2005年全市农用地1777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8%。

其中耕地109146公顷,园地2276公顷,林地39624公顷,牧草地575公顷,其他农用地26109公顷。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238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13%。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658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434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956公顷。

3.其他土地:

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341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9%。

其中水域20839公顷,自然保留地13326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垦殖率较高且区域差异大

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46.29%,其中南部丘陵地区土地垦殖率38.50%,而北部平原地区土地垦殖率达60.20%,土地垦殖率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区域差异较大。

2.林地区域分布不均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396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1%。

其中南部丘陵区林地面积比重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9.60%,北部平原地区比重较小,仅为1.5%。

3.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

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面积341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9%,其他土地中可开发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荒草地、滩涂等,可开发土地占其他土地面积的45.49%,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

三、土地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全市林地面积较大,但有林地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低;荒草地面积大,但生产率低,利用不平衡。

2.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全市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11173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10914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9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0.17公顷。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2005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321平方米,与《村镇建设标准》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相比,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

国家在区域发展上提出促进中部崛起,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安徽省为加速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以及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决定;这些都为明光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区域经济加速融入的新形势下,全市的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挑战

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明光市将迎来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需要规划期内保持较高的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明光市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使得全市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长期保持旺盛的用地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用地规模。

这些都形成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土地资源供需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1051公顷。

2.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从保障全市的粮食安全来看,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将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形成巨大压力。

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难度加大

明光市的农业用地占据较大比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农业土地的面源污染,大量城市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对全市的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处理好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未来明光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东向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引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办事业。

通过强大二产,带动一、三产业发展;通过增强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完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000元,财政收入达20.0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3%,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10.5:

50.7:

38.8。

2.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快速扩张,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20年的60.44%。

人口快速增长,全市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72.27万人之内。

第二节规划主要目标

一、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优先将平坦区域的优质耕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严控耕地减少、加大耕地补充力度等举措,确保耕地、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滁州市下达的任务,质量有提高、布局更合理。

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

通过土地用途分区,合理确定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导向与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实行分类指导的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及女山湖地质公园、抹山明文化、跃龙湖开发等旅游用地的合理需求,提高整体效率和保障能力。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严格保护北部沿淮下游湿地、中部低丘岗地、南部低山丘陵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贯彻落实保护优先、持续利用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

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用地效益明显提高。

五、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适度开发荒草地、滩涂等其他土地,大力复垦工矿废弃地,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第三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一、总量指标

1.耕地保有量: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109146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444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6629公顷,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98623公顷以上。

3.园地:

2005年园地面积为2276公顷,规划到2020年园地面积为2245公顷。

4.林地:

2005年林地面积为39624公顷,规划到2020年林地面积为41346公顷。

5.牧草地:

2005年牧草地面积为575公顷,规划到2020年牧草地面积为572公顷。

6.建设用地总规模:

200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3889公顷,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5088公顷以内。

7.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0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6588公顷,规划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271公顷以内。

8.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898公顷,规划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192公顷以内。

二、增量指标

1.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规划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051公顷以内。

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面积:

规划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841公顷以内。

3.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

规划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696公顷以内。

4.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

规划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量不低于828公顷。

三、效率指标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2005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256平方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31平方米以内。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农用地调整

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1777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8%;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1775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29%,净减216公顷。

1.耕地

规划期内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34公顷,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287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59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4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574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减少耕地696公顷。

增减相抵耕地净增加298公顷。

2.园地

规划期内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园地30公顷,园地无增加情况。

园地净减少30公顷。

3.林地

规划期内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地1722公顷,林地无减少情况。

林地净增加1722公顷。

4.牧草地

规划期内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牧草地3公顷,牧草地无增加情况。

牧草地净减少3公顷。

5.其他农用地

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其他农用地15公顷,土地复垦增加其他农用地1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其他农用地144公顷;农用地整理减少其他农用地287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其他农用地1722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减少其他农用地362公顷。

增减相抵其他农用地净减少2203公顷。

二、建设用地调整

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238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3%;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250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64%,净增1199公顷。

1.城镇工矿用地

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用地993公顷,占用农村居民点351公顷;土地复垦减少城镇工矿用地50公顷。

增减相抵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294公顷。

2.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74公顷,转变为城镇工矿用地35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86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增加情况。

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611公顷。

3.交通水利用地

规划期内新增交通水利用地330公顷,占用农村居民点186公顷,交通水利用地无减少情况。

交通水利用地净增516公顷。

4.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保持不变。

三、其他土地调整

2005年其他土地面积为341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9%;规划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为331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7%,净减982公顷。

1.水域

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减少水域264公顷,水域无增加情况。

水域净减少265公顷。

2.自然保留地

规划期内土地开发减少自然保留地718公顷,自然保留地无增加情况。

自然保留地净减718公顷。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一、生态用地布局

以市、镇、村为生态功能点,以道路、河渠、堤岸、农田网络为生态功能线,以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白鹭湖、南沙河、池河、石坝水库、栖凤湖、燕子湾水库、跃龙湖等河湖水面、水源地和涵养区为生态功能面,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生态网络体系。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将位于中心城区、涧溪镇、女山湖镇等重点乡镇以及一般乡镇镇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到耕地总量较大的潘村镇、石坝镇、张八岭镇等乡镇,确保中心城区、镇区和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无基本农田,并且在其周围布置部分一般农地。

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1.交通

以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效率、加强枢纽、高速外接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明光市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规划期内安排明光至徐州高速公路、明光至盱眙高速公路、104国道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用地。

2.水利

以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为重点,着重构筑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水利发展、水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五大体系。

规划期内安排崔家湾水库、冷水涧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

四、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布局新增城镇用地,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构筑“一核(明光城区)、四片(以潘村为中心的明北城镇片区、以女山湖镇为中心的环湖城镇片区、以涧溪为中心的明东城镇片区、以张八岭为中心的明南城镇片区)、两带(沿104国道及京沪铁路沿线的“张八岭—三界—管店—明光城区—桥头”城镇密集带和沿309省道的“石坝—涧溪”城镇密集带)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五、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通过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农民拆旧建新,向建制镇和中心村转移。

规划期内全市共规划427个居民点,其中99个中心村、328个基层村。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一、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规划期内,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696公顷以内。

二、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除已纳入生态退耕计划的项目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用地;适度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将灾毁耕地数量降到最低。

规划期内,全市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34公顷。

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一补一”要求,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补充耕地义务;通过积极推进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等途径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

规划期内,全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961公顷。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一、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将其落实到各乡(镇、街道)。

规划期内,滁州市下达明光市的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指标为98623公顷,明光市实际划定基本农田101791公顷,比下达指标多3168公顷,共划定17个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定期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普查与分等定级,及时对基本农田土壤地力和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

继续大力开展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工作,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基本农田管护措施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扶持力度,综合利用基本农田管护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进行重点投入,扩大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第一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调控

一、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

适应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保障基础产业用地,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271公顷以内,与2005年相比增加683公顷。

二、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明东、涧溪、女山湖、苏巷等重点乡(镇)发展的合理用地,防止城镇工矿用地过度扩张。

规划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4192公顷,与2005年相比增加1293公顷。

三、保障新农村和村庄布点规划建设必要用地

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做好新农村发展用地选址和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做到中心村规模不断壮大,中心村数量不断减少,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搞好新农村建设。

规划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13079公顷,与2005年相比减少611公顷。

四、合理调控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1.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应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发展的要求,形成城市紧凑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闲散用地整合;城镇新增用地,应当尽量依托城镇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

2.工矿用地布局应当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

高污染性工业用地布局要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

3.农村居民点布局应适度集中,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并与旧村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

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一、允许建设区

该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及潘村、涧溪、女山湖、石坝、苏巷等乡(镇)的中心镇区。

总面积17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

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整,须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

二、有条件建设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各乡镇中心镇区的周边区域,面积55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

1.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模提前完成,经评估确认拆旧建设用地复垦到位,存量建设用地达到集约用地要求的,区内土地可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3.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

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三、限制建设区

该区总面积为1903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74%。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2.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四、禁止建设区

该区主要包括女山湖、七里湖、池河、燕子湾水库、栖凤湖、石坝水库、跃龙湖等水体资源保护区的周边区域,总面积为225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7%。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

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第三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时序安排

一、交通水利重点建设项目

优先保证国家、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明确规划期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实施年限等。

规划至2020年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4861公顷,与2005年相比增加516公顷。

1.交通

规划期内新建宁洛高速公路三界收费站至104国道连接线、明光至定远高速公路、明光至徐州高速公路、明光至盱眙高速公路;改扩建宁洛高速路明光东收费站至明光城区连接线、104国道。

2.水利

规划期内新建崔家湾水库、冷水涧水库以及中型水库节水灌溉工程。

二、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新建风电项目、太阳能项目、核电项目、秸秆发电项目。

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新建跃龙湖旅游开发项目、抹山明文化开发项目、女山湖地质公园文化旅游景区项目、栖凤湖旅游风景区项目。

第四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一、规划范围和发展方向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明光街道和明东街道,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现状城区基础上以向东、北发展为主,控制向南发展,呈“东进、北扩、内整、外拓”之势。

二、人口和用地规模

200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总面积2203公顷,总人口22万人。

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3221公顷,总人口35万人,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017公顷;同时,为了满足中心城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在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划定有条件建设区1759公顷,规划期内在不突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城市建设可以在扩展边界区域内选址建设。

三、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城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城”指新明城,“三区”指老城区、新城区和工业园区。

老城区:

依托现状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形成以商贸、文化娱乐、居住和交通为主的城市综合区。

新城区:

依托老城区,沿池河大道向东轴向发展并沿双拥路向东南轴向发展,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形成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物流及居住为主的综合性、高品位的城市新区。

工业园区:

依托老城区,沿蚌宁高速公路向东发展,形成以机电工业、医药化学工业、服装玩具工业等配套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园区,也是明光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金、技术的转移。

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931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27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6536公顷;同时在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划定有条件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