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79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

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

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

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视讲授内容和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以确保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o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

《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

《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苏联]里芙希茨主编: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卷本),屮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5年版。

[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岀版社2006年版。

[6][美国]彼得•基维主编:

《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教学参考课时与安排

以18周36计划教学课时为准,大致安排如下。

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导论第一、二节

2

2

第三、四节

2

3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第一、二节

2

4

第二T

2

5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第一、二节

2

6

第二至五节

2

7

第二章形式美

2

8

第四章技术美

2

9

第五章社会美

2

10

第六章自然美

2

11

第七章艺术美

2

12

第八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第一节

2

13

AA-Ilf

弟一、—T

2

14

第九章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第一节

2

15

第二节

2

16

第十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2

17

第十一章美育

2

18

课堂考查或考试

2

 

导论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

三、屮国美学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三、美学相邻学科

第四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木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3.本章推荐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996年版。

[3][徳]黑格尔:

《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⑷[德]马克思: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木质的论述

第二节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第三节审美的本质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等关键词,了解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审美木质的相关论述、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重点理解审美的木质,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人的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差异。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⑵[徳]卡四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3][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根源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第二节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积淀

三、审美感受特性

第三节审美心理要素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想象

四、情感

五、领悟

第四节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注意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积淀、审美感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等关键词,了解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感受特性、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模式、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概况,重点理解审美经验的发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结合白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审美经验活动及其构成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⑴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编: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⑵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章形式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一、色

二、形

—b-dkr

二、尸

四、质

五、味

第三节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第四节形式美的变迁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三、形式美与吋尚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的形式、形式美、内形式与外形式等关键词,了解形式美的自由历史、形式美的变迁,重点理解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木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形式美与形式审美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⑴[德]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⑵[德]艾克曼:

《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⑶李泽厚:

《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章技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一、技术范畴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第三节技术美与功能美

一、技术美的独立

二、功能美

第四节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

辨析技术美、功能美、设计美学等关键词,了解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技术美与功能美的特定内涵,重点理解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技术美与技术审美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1][法]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4年。

[2][德]绍伊博尔德: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吴火、徐恒醇主编:

《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

第五章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屮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

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1][法]泰纳:

《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俄]米哈伊尔•巴赫金: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屮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侏光潜:

《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⑷赵世瑜:

《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第六章自然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

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木体

四、天成境界

第三节夭然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

辨析自然美、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然美等关键词,了解自然美概念的两种基本内涵、自然美的基本特性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重点理解自然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自然美与自然审美现彖。

3.本章推荐书目

⑴[德]阿多诺:

《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岀版社1998年版。

[2][加]卡尔松:

《环境美学:

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⑶李泽厚:

《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蔡锤翔:

《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七章艺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五、“艺术的终结”

第二节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二、劳作技艺化

三、生活的节奏韵律

四、艺术意彖凝聚人生境界

辨析艺术美、美的艺术、现代性、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关键词,了解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艺术的终结”问题、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重点理解艺术的审美特性,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艺术美与艺术审美现彖。

3.本章推荐书目

⑴[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⑷[美]阿瑟•丹托:

《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八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优美与崇高的木质及其特征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崇高在现代的意义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辨析优美、崇高、审美贫困、审美共同感等关键词,了解优美与崇高的历史及其相互转化、崇高在现代的意义,重点理解优美与崇高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优美与崇高审美现彖。

3.本章推荐书目

⑴[英]博克:

《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从》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⑵[德]康德:

《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九章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本质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

第二节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本质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悲剧、悲剧审美、喜剧、喜剧审美等关键词,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的概念内涵、本质与划分、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作为审美

范畴的喜剧与滑稽、幽默的关系,重点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的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悲剧与喜剧审美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⑵[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⑶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十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二、丑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丑的审美价值

一、丑的审美价值

二、丑与其他审美范畴

第三节丑的审美范畴

一、怪

二、酷

三、荒诞

四、恐怖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丑、怪、酷、荒诞、恐怖等关键词,了解丑的审美价值、丑与其他审

美范畴的关系、丑的具体审美范畴,重点理解丑的美学界定及其特征,结合li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丑的审美现象。

3•本章推荐书目

⑴[徳]黑格尔:

《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刘东:

《西方的丑学一一感性的多元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十一章美育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美育的内涵

一、美育溯源

二、美育的使命

三、美育的特性

第二节美育的功能

一、培养审美能力

二、陶冶性情

三、完善人格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三节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审美理论学习

二、艺术陶冶

三、自然欣赏

四、人际交往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育、感性完善、自然欣赏、艺术陶冶等关键词,了解美育的使用与特

性、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实施途径,重点理解美育概念的内涵及其本质,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美育活动。

3.本章推荐书目

⑴[徳]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曾繁仁主编:

《现代美育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