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603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docx

高中三年级语文模拟检测三及答案

高三语文检测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说和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

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容。

3.根据原文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女儿在。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还是?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说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说有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还是下。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上班,房子买在了,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还是?

去,女儿不高兴,去,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卧铺车票——一去的,一去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

在,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

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

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

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

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

“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

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

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9.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

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

都御史叶盛征,以镛从。

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

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

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时贼魁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

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

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

“我新太守也。

”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

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

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

镛谕曰:

“汝故良民,迫冻馁耳。

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汝,我子也。

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

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

”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

镛曰:

“馁矣,当食我。

”公长为跪上酒馔。

既食,曰:

“日且暮,当止宿。

”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

再宿而返。

公长遣数十骑拥还。

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

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

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

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

治绩闻,赐诰命旌异。

遭丧,服除,改。

瑶僮闻镛至,悉远循。

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

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

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

遂以计擒溪,磔之。

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

乞骸骨,不许。

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B.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C.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D.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功服穿一年,小功服穿六个月。

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时授以诰命。

D.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镛仁厚爱民,治理有方。

任县令时,他把粮仓建在水边,方便百姓交税;任知府时,他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恢复生产,修建道路,赢得百姓爱戴。

B.孔镛守信有义,以德服人。

做太守时,深入盗贼地盘,留宿两晚后安全返回,并信守承诺送给他们粮食布匹;善待匪首晓妻儿,最终感化晓率领部下投降。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

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通过贿赂买通了当地官员,因此更加气焰嚣;孔镛到任后,巧用计谋活捉阿溪并处死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

他为官清正廉洁,三十多年里一直在边疆地区为官任职,贡献卓著。

后因接触瘴气染病,他提出退休请求但未被批准,最终死于边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故良民,迫冻馁耳。

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0.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

这种推理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一个共同的词项。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写出一个前提,使之与其他两句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

(5分)

【示例】他已经年满18岁了,拥有选举权了。

补写前提:

年满18岁的公民拥有选举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补写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中心并作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符合逻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6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9月1日,一飞往的航班舱,一名乘客脱掉鞋子,悠然抖脚。

有消息称,空乘对男子反复劝说,但后者每次都当面答应,转背继续,让同机乘客深受困扰。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C“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

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D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2.C(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3.D(“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

4.B(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

C.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所以“不闻不问”不对。

D.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5.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

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

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

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每点2分)

6.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

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前面极力铺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