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韩城市2018年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
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大量进入中原的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其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答案】1.D2.D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错,第一段中原文为“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并未说用于耕地。
B项,“即刻取代了蒙古马”,说法错误,并没有取代。
C项,无中生有,“大量进入中原”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
D项,“接着逐层分析”错误。
原文第一段写了历史上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的分布情况,第二段写了中原马匹缺少的情况,第三、四段写了汗血马输入中原及马匹改良,第五段写了蒙元时期良马入中原的情况,最一段进行总结,由此可知原文只是阐述事实,并未逐层分析马匹的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
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推断错误,原文“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并不代表之前没有用于骑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
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
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嗚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膩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
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
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
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
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
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
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
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
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
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
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
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
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
妈妈!
只是我说不出来!
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
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5.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6.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4.B5.①爱美、讲究。
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
②心灵手巧。
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
③关爱子女。
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
④爱岗敬业。
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
⑤勤劳。
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6.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②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③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C项,“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境是“殷实”的;D项,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
5.试题分析:
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母亲的形象特征,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
爱美、讲究,心灵手巧,关爱子女,爱岗敬业,勤劳。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内容上:
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季节,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通过想象,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
点睛:
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采访中记者发现,补课这件事往往不只是在“差等生”身上发生,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曾参加过补课班。
“我参加的是专门针对优等生的拔高班,也不是自愿的,老师主动找家长说的,家长当时就同意了。
”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小胡告诉记者。
提起禁止课外有偿补课这件事,他说:
“我支持禁止校外补课,毕竟很多补课班都是硬塞的,根本不是学生自己需要的。
”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也非常赞同禁止校外补课,他们都曾参加过老师开办的补课班。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理所当然派”和“担心派”的学生。
“只要花钱就能提高成绩”“他们都参加补课班了,我不参加被他们超越了怎么办?
”
随后,记者采访了学生家长。
李阿姨的儿子现在是一名高中生,她说:
“老师知道学生自己的不足,可以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薄弱的知识点,孩子的成绩提升会比较明显。
”而与她一同来接学生放学的周阿姨表示赞同:
“孩子现在正处于关键时期,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能上去,别说一个辅导班了,十个辅导班我都舍得给他报。
”
家住益民东区的杜大哥告诉记者:
“孩子在读初三,每天回家做完功课都十点多了,天天都这么累,大人都熬不住,何况孩子了!
如果再给孩子报个辅导班,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我觉得没什么益处。
”他反对给子女范压。
(摘编自2017年11月16日齐鲁网)
材料二:
(摘编自2016年2月17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已正式实施。
其中确规定,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或为他人、校外培训机构推荐、介绍有偿家教生源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8年1月8日,中共哈尔滨市纪委、市监委、市教育局三部门联合通报了8起中小学教师违规收受礼金和有偿补课的典型问题,严肃查处了各级各类违规培训机构1096个,取缔黑补习班908个,拆除违规广告牌區1747块;严肃查处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问题50起,乱办班乱收费问题19起;严肃处理了265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70人。
(摘编自2018年1月8日《黑龙江晨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记者的采访来看,补课班的学生不论成绩优异与否,绝大多数都不是情愿参加的。
B.有些学生之所以参加补课,是因为认为如果不补课,其他补课同学会超越了自己。
C.有的家长认为,参加补习班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积极动员学生参加补课。
D.有的家长认为,初三学生的家庭功课偏多,如果再去补课,学生的压力承受不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每天功课做完较早的学生可以参加补课,学习好的学生和功课做到晚上十点多的学生不宜参加补课。
B.2009至2014年补习班人数大致呈斜线上升趋势,补习班需求占总数比例在2011年比上一年度有所回落以后继续上涨。
C.黑龙江省不准中小学教师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有偿补课,不准为他人、校外培训机构推荐、介绍有偿家教生源。
D.哈尔滨市严肃查处违规培训机构1096个,取缔黑补习班908个,查处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问题50起,335人受到处分。
9.你赞成在校高中生参加有偿补课吗?
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自身实际简要回答。
【答案】7.A8.C
9.示例:
①不赞成。
a.有偿补课是政府明令禁止的事,在校高中生不能与政府的号令背道而驰。
b.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无偿补课,在校中学生参加有偿补课,是在助长不正之风。
c.有偿补课不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在校不认真学习的习惯。
d.有些有偿补课并不是学生与家长情愿的事,参加这类补课,容易给中学生造成思想负担。
②赞成。
a.有偿补课可以使一部分学生补上所缺,进入先进行列。
b.有偿补课可以使自制力差的学生有人监督与辅导,充分利用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
c.有偿补课可以让学生补充在校教育的不足。
③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
a.有偿补课社会需求量大,如果搞一刀切,有违民意。
b.可补与否,要根据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而定,该补的就补,不该补的就不补。
c.无论校内教育,还是校外补课,都是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只要补课机构合法合规,可以使其与校内教育进行竞争。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绝大多数都不是情愿参加的”理解不当,材料一第二段说,“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理所当然派’‘担心派’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只要花钱就能提高成绩”“他们都参加补课班了,我不参加被他们超越了怎么办?
”可见自愿参加的学生也不算少。
点睛:
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读懂图表的能力。
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中没有明确表示这种意思。
B项,“补习班需求占总数比例在2011年比上一年度有所回落”不正确,2011年与上一年度比没有回落,只是上涨的幅度略微小了一些。
D项,“335人受到处分”分析不当,原文说“严肃处理了265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70人”,可见,应为265人受到处分。
9.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要先表明态度,然后从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对于在校高中生参加有偿补课的问题,考生可答赞成,也可答不赞成,也可综合两种观点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答赞成,可从有偿补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帮助家长监管学生,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等角度阐述理由;如答不赞成,则可从有偿补课会助长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耗费家长钱财、违背政府规定等角度分析;如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则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家庭的具体情况、学校和补课机构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注意言之成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世卿,字象賢,历城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当国。
世卿奏匡时五要。
居正欲重罪之。
吏部尚书王国光曰:
“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
世卿饶心计。
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
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
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
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
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
帝以不当尽停。
世卿上言: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
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
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
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
帝雅重之。
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
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
廷臣遂疑世卿党比。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
幸复十余上,不报。
乘柴车径去。
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
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早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B.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C.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D.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早/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收藏钱财的仓库。
《后汉书·郑弘传》:
“人食不足,而帑藏股积。
”(百姓的食物不丰足,然而仓库贮积得十分丰厚。
)
B.闾井,间里,居民聚居之处。
唐·韦应物《寄柳州韩司户郎中》诗:
“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
”
C.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唐·白居易《缭绫》诗:
“去年中使宜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主管教育的官职,负责对外事务、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
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
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
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
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2)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答案】10.B11.D12.C
13.
(1)每年收入更加少了,国家经费不够支出,边防储备缺乏,而宫内的供给日渐繁多。
(2)宦官口出责骂的话,并弹劾赵世卿违抗命令。
赵世卿认为这使国家受辱,上疏报告朝廷,皇帝放在一边不查问。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云南”是名词,“杨荣”“世卿”都是人名,比较四个选项,可知“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意思是云南于是发生变故,杨荣被害。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可译为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见告”中间不能断开,故C项断句错误;“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则翻译不通,故A项断句错误;再比较BD两项,“减租发振”应是“世卿屡请”的内容,故中间不能断开,可知D项断句错误。
画线句子加标点为: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
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11.试题分析:
D项,“作为主管教育的官职,负责对外事务、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不正确。
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一直延续到清朝。
点睛:
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
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
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错误,由原文“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可知,应是赵世卿请求恢复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