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637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认识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

教学重点

三次早期探索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是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强和求富;

三是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发动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视频录像

计划学时:

2学时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

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10斗=1石,一石=120斤)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

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

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以上。

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

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

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终岁勤劳,难得一饱。

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

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

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

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受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

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

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

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

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

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

(严正基:

《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

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

(龙启瑞:

《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农民革命的酝酿

正当中国社会酝酿着一场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时候,洪秀全在广西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七岁入村塾读书,由于聪明勤奋,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多篇古文。

家庭对他期望殷切,希望他能取得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

但是三次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1.应试落第,去旧从新

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洪秀全读后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2.撰写“三原文献”,宣传平等思想

从1844-1848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

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贤尚德的大同社会。

3.创立拜上帝会

1847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4.形成领导核心

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三)太平天国的建立

1.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一万多人派往桂平,广西提督向荣亲至前线指挥镇压。

太平军英勇作战,屡次大破清军。

2.

永安封王建制

1851年8月,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向荣部队,一举攻克了广西永安州。

12月,洪秀全在此颁布封王诏令:

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

转战湖南湖北

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3万多人陆续开到永安,包围了全州城。

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

6月,太平军攻克全州。

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太平军撤离全州后,进入湖南。

在湖南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救一切中国人民谕》三檄文,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颁行诏书》,《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62、164页)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

8月,太平军攻取湖南重镇郴州。

9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能攻克。

萧朝贵在攻城时中炮牺牲。

这是继冯云山之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大损失。

11月底,太平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移营转进。

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岳州,获得大量武器、船只。

同时,数千船民、纤夫踊跃加入起义队伍,组成水营。

从此,太平军有了一支新建的水师。

1852年底,太平军进入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4.

定都南京

2月,洪秀全、杨秀清放弃武昌,统率大军,水陆两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连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和州等地。

3月7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水陆连营,直望无际,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

(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一)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等。

20月,攻克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全占领了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革命纲领。

1.基本内容

(1)

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第一册,第321-322页)分配的办法是:

按产量的高低把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田坏田各一半,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不分男女,凡16岁以上,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

(2)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除了解决土地问题之外,《天朝田亩制度》还还规定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来组织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

每25户为一两,每两设两司马一人,总管生产、分配、军事、教育、宗教等事务。

分得土地的农民,除耕田外,都要参加副业劳动,凡天下,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

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

(3)

设立“圣库制度”

在分配问题上,每两设一国库,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25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者,均由国库供养。

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

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正如列宁所说:

“地权和‘平均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

(《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419页)《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的这种愿望,用政权的力量予以系统化、制度化,对于发动和鼓舞群众起来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

这种方案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离的,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和平均主义的经济方案在当时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是无法实施的,而实际实行的仍是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

封建的生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3.《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行情况

尽管如此,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内,地主阶级受到了沉重打击。

一部分地主豪绅和庙宇寺观的田产被没收,对富户课以重税和减轻农民的负担。

如天京附近的农民,交长毛钱粮,不复交田主粮。

同时,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自发地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纳地租。

据当时一些文人记载:

江苏扬州附近,凡佃人田者,亦思抗租不纳;(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二)在湖北黄梅县,贫民多挟贼凌富,而田风大坏,舞弊名色多,是区区者(指租谷)能有几何(邓文滨:

《卖脱父亲能抵课》,《醒睡录》卷七)在安徽芜湖,前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所有的2000多亩土地,自咸丰三年后,籽粒无收。

(《徽君御寇案牍》,《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六册,第116-117页)

这都说明,太平天国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虽然并未实行,但是广大农民却夺回了相当数量的土地,并且由于少交或不再向地主交租,大大减轻了负担,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对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支援农民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1859年4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

洪秀全后又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形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核心。

洪仁玕任干王后不久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

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他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

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奖励开采矿藏,设立银行发行纸币等。

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提倡兴办医院、设学馆,盲哑院等文化慈善事业,禁止缠足、溺婴、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

在外交方面,洪仁玕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毁谤国法干涉内政。

洪仁玕的这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是进步的。

但是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在萌芽状态,平分土地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如何整顿正在涣散的革命力量去争取胜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不是只字不提,就是语焉不详,未能切中时弊。

因此《资政新篇》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成为无法实行的一纸空文。

三、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一)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朴质的思想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和奢侈生活的追求。

太平军进入南京后大兴土木,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

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赏心悦目。

至如冠履服怖、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

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

领导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尖锐,终于酿成了天京变乱的严重事件。

1856年8月,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

洪秀全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但立即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火速返回天京。

韦昌辉在接到洪秀全的密令后,立即率领3000精兵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死,又杀了杨秀清部属将士两万多人。

石达开赶到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企图杀石达开。

石达开闻讯后连夜逃往安庆,但他在天京的一家老小全被韦昌辉杀害。

韦昌辉的专擅横暴,激起了广大将士的愤怒。

洪秀全接受将士们的要求,于11月初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

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

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合朝欢悦。

但是,洪秀全经杨、韦事件之后,对石达开也心存疑忌,所以封他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石达开的不满。

1857年6月,石达开出走天京,带走了太平军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脱离了太平天国,走上了分裂道路。

他脱离天京后,孤军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等补给困难,部队的战斗力日益削弱,军心逐渐涣散。

1863年5月,石达开率部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陷入清军包围被消灭。

石达开被解往成都凌迟处死。

(二)力挽危局的苦斗

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出走使太平军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给了清政府以喘息之机,清军乘势反扑。

1856年底,武昌、汉阳重陷敌手,随后江西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攻占。

清军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并于1857年12月攻陷镇江,围困天京。

1858年5月,九江失守。

天京上下游除安庆以外的战略重镇全失,形势急转直下。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之下,到1864年5月,太平军苏南、浙江、皖南根据地全部失去,天京形势更加危急,四面被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

1864年6月3日,天王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湘军用炸药轰倒城墙,蜂拥冲入。

守城太平军与湘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力量悬殊而沦陷。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

(三)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失败,其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小生产者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

其规定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自己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渝,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只能从农民阶级狭隘的眼光出发,墨守这个完全行不通的平均主义蓝图,而不能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资政新篇》则由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无法实行。

这是单纯农民战争的致命弱点,因而最终必将失败。

其次,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拜上帝教这种宗教理论虽然在革命初期曾经起过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的重要作用,但毕竟不是科学理论,其表现在对外方面,误把外国侵略者当成朋友,吃了大亏。

在太平天国内部,这种宗教理论后来被用来发展个人势力,酿成了天京变乱的悲剧。

洪秀全本人也深深陷入了宗教迷信而不能自拔,以致拒绝采纳让城别走正确意见而坐以待毙。

第三,农民阶级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狭隘性等固有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窠臼。

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即迅速的封建化,领导集团日益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生活腐化、争权夺利、任人唯亲、滥封滥赏等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洪仁玕后来痛心地指出,天国的失败并非丧在妖军之手,却在自己之手。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从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敌人的力量强大。

太平天国面对的不仅是本国封建势力,还有凶残的外国侵略者。

因而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了。

2、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波及到18个省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世界农民战争世上也是罕见的。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太平天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民政权,颁布了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猛烈的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极大的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成为中国农民起义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迅速将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遇到很大挫折。

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的时代,西方殖民者已经侵入中国,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太平天国在打击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勇敢的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武装进犯,拒绝了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

因此太平天国革命在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资政新篇》的提出反映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可贵的开拓精神,为以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太平天国的革命业绩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革命斗志,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以太平天国的后继者自许。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波斯的巴布教起义等共同构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一)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洋务”)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批掌握实权的清朝官僚,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亲身的体会。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们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变局,传统的统治方式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寻求新的对策,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

于是,他们出面倡导西方新式练兵,引进机器生产,学习科学技术,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学堂等“借法”活动。

这批人被人们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担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以及稍后崛起的张之洞、盛宣怀等,在清朝中央则有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史学家把洋务派开展的洋务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发生在同治、光绪两朝的这些活动,也称为“同光新政”,清朝统治者则自诩为“自强新政”。

(二)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用以指导其洋务活动的思想很复杂,但最基本的、核心的可以归结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整个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中体西用这一命题里包括两对概念:

一是中学与西学;一是体与用。

所谓中学,即不是指狭义的中国学术,也不是泛指中国一切事物,而主要是特指所谓的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不是指狭义的西方学术,也不是泛指西方一切事物,而主要是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所谓体就是根本,所谓用,就是利用。

“中体西用”可以简要概括为:

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

用时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第65页。

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204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在洋务派人物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尽善尽美的,西方国家的制度比之不及,不能改变这个根本。

李鸿章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要学习利用的是西方的“火器”和先进的军事装备及机器生产。

因为中国之于西方,“独火器万不能及”,把“求强”的希望寄托在仿造外国的船、炮、创办军事工业上。

后来,又从“求富”着眼扩大到仿行西方举办铁路、电报、制造、开矿、纺织等事业上。

但其本意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一)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

洋务派对中国和西方差距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所谓火器上。

李鸿章认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奕訢在同治年间更明确地说: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洋务派以制器,筹办军事工业为始,敲响了洋务运动开场的锣鼓。

1、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

这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开端。

当时全用汉人,未雇洋匠,仍采用手工生产,但它聚合了如李善兰、徐寿、华衡芳等一批著名的科技人才,仿照西法生产枪炮炸弹。

2、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机器铁厂,并利用容闳在美国购置的机器,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县城西南的高昌庙,工人达2000多名。

该局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主要产品有后膛炮、新式大炮、弹药、地雷与水雷,并建造船只,生产机器。

它在当时是东亚最先进的机器兵工厂。

1868年,该局设立翻译馆,聘请一些外国人和中国科技人员联合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军事及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并设立机械学校,培养机械工程师。

洋务运动破产以后,该局还继续维持,几经变革,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机器厂房设备才最终被日军拆毁。

3.

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5年夏,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

局里实际事务由军医出身的英国人马格里掌管。

该局主要制造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都供应给淮军及北洋三省军队,小部分调拨给南洋和沿海各省。

1875年马格里被撤职,该局改由中国人监办。

该局一直到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并入上海兵工厂。

4.

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设福州船政局,聘请原宁波税务司法人日意格和法国洋枪队头目德克碑担任正、副监督,雇佣法国技师和工匠监造轮船。

不久,他调任陕甘总督,便推荐沈葆祯总理船政。

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

在中法战争中,该局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虽经恢复,但生产大不如前。

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日战争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顿,然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

5.

崇厚于1867年创办天津机器局

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筹建机器局,由英国人密妥士任总管。

主要生产弹药,但成效不大。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接办该局。

该局生产军火主要供淮军与吉林、奉天、察哈尔等省军队使用。

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

6.

张之洞于1892年建造湖北枪炮厂

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便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