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694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docx

经典选读资料打印版

第二讲——《国家与革命》列宁著吕艳君

1.如何理解: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群众生活痛苦不堪,满怀愤慨,迫使他们奋起反对垄断资本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然而,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自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弄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制造思想混乱,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列宁认为,如果不能澄清这些思想混乱,不同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偏见作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无法进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着手系统地研究国家问题。

年初,列宁在瑞士苏黎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问题的大量著作并作了详细摘要,还收集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有关言论,汇集成了一本取名为《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蓝皮笔记”,为写《国家与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二月革命,国内形成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了七月事变,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狂反扑,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武装夺取政权已成为紧迫任务。

为了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

在第一章中,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错误观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忽视和抹煞暴力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年间的革命实践经验,详尽地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在第五章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在这一章里,列宁强调了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

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里,列宁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否认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取得议会多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等错误观点。

《国家与革命》作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教育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国家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的。

这些经济利益彼此对立、互相冲突的阶级,使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斗争之中,这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从国家起源方面论证了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

国家的基本特征,它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构成这种公共权力的,不仅有常备军和警察等特殊的武装队伍,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而具有特权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

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吮吸广大百姓的脂膏,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

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强调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并不否认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例如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而举办公共工程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扩大,甚至出现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但即使如此,也决不意味着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的取消和削弱。

必须认识到,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决定它的社会职能,社会职能的实施服从于阶级职能,两方面的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

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最终被消灭。

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包括国家,都将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自行消亡。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国家自行消亡”的论断,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

资产阶级国家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即一小撮富人对千百万劳动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只能由无产阶级国家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来代替。

这样一种更替决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颂扬暴力革命,指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列宁指出:

“这种颂扬决不是‘过头话’,决不是夸张,也决不是论战伎俩。

必须系统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第124页—128页)

3.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发展。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要迷信资产阶级民主制。

列宁从国家的阶级本质论证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

任何国家都是对被压迫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暴力机关只有用暴力革命才能摧毁。

列宁指出:

“我们决不应该忘记,即使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人民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了全面的干预,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会改变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性质。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设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既是为了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消灭阶级,过渡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

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主张取消资产阶级的议会制,但要保留代表机构和选举制。

列宁的这些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

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为工人阶级政党指引航程的明灯。

4.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如何论述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详细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

他批驳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非常荒谬的观念,指出:

“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

”(第201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

它仅仅消灭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实现了按劳分配,却不能立即消灭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和赡养人口多寡而形成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差异。

因此,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国家,需要它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保卫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产品分配原则。

列宁指出: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197页)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有了蓬勃的发展,打破了旧式的分工,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那时,社会财富极其丰富,人们觉悟极大提高,所有的人都能实际地独立地管理社会生产,习惯地遵守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规则,自觉自愿地作为自身生活第一需要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因而不需要任何强制和服从。

那时,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亡了。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指责这是纯粹的“空想”,近来这种论调在我们国内又沉滓泛起。

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过的话:

“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在预见这个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

5.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如何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度进行批判的?

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在哪里?

6.列宁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解决了用什么东西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1871年出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为马克思提供了审查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依据。

公社虽然只存在过72天,但它的伟大革命实践充分地检验和证明了马克思在1848—1851年革命期间提出的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不仅为公社战士的英雄主义感到欢欣鼓舞,他还从这次翻天覆地的群众革命运动中看到了有极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并根据这个经验来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提出了“靠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著名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的这个基本的主要的教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他们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作序时,把这个原理写进序言里,作为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修改。

马克思还根据公社的经验,解决了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列宁说,马克思没有陷于空想,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而是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他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对巴黎公社的经验作了极仔细的分析,得出了“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的结论。

列宁对马克思的这一结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

“公社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和‘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远不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全部。

这些阐述,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东西,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斗争的必然产物,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它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存在决定意识。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严格地依据革命实践来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恩格斯说过: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也是这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他非常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既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某些已经过时或不能成立的具体提法。

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革命实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7.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国家才会彻底消亡?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详细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

他批驳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非常荒谬的观念,指出:

“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

”(第201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

它仅仅消灭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实现了按劳分配,却不能立即消灭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和赡养人口多寡而形成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差异。

因此,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国家,需要它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保卫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产品分配原则。

列宁指出: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197页)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有了蓬勃的发展,打破了旧式的分工,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那时,社会财富极其丰富,人们觉悟极大提高,所有的人都能实际地独立地管理社会生产,习惯地遵守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规则,自觉自愿地作为自身生活第一需要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因而不需要任何强制和服从。

那时,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亡了。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指责这是纯粹的“空想”,近来这种论调在我们国内又沉滓泛起。

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过的话:

“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在预见这个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

”(第198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不能不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是: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反复指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1502页)

在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作为立国之本的四个坚持。

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

无论是民主还是专政,都要依法办事,实行依法治国。

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

8.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群众生活痛苦不堪,满怀愤慨,迫使他们奋起反对垄断资本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然而,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自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弄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制造思想混乱,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列宁认为,如果不能澄清这些思想混乱,不同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偏见作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无法进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着手系统地研究国家问题。

年初,列宁在瑞士苏黎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问题的大量著作并作了详细摘要,还收集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有关言论,汇集成了一本取名为《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蓝皮笔记”,为写《国家与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二月革命,国内形成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了七月事变,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狂反扑,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武装夺取政权已成为紧迫任务。

为了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

全书包括第一版序、第一版跋、第二版序和正文文章。

原本计划要写第七章,题目都定好了:

“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

但正如列宁在第一版跋中所说:

“这一章除了题目以外,我连一行字也没有来得及写,因为1917年十月革命前夜的政治危机‘妨碍’了我。

”列宁还非常幽默而深刻地指出:

“对于这种‘妨碍’,只有高兴。

”“看来只好长时间拖下去了;做出‘革命的经验’是会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的。

”(《列宁选集》第3卷第221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码。

在第一章中,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错误观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忽视和抹煞暴力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年间的革命实践经验,详尽地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在第五章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在这一章里,列宁强调了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

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里,列宁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否认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取得议会多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等错误观点。

《国家与革命》作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教育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讲——《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著  张晓峰

1.怎样理解《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手稿》1844年5月至8月写作于巴黎。

当时马克思26岁。

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32年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第一次发表。

1982年新出版历史考证版在发表《手稿》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编排:

按写作时间、阶段和按逻辑结构编排,这里的《手稿》中文版是一逻辑结构编排的。

1843年底,马克思到达巴黎,直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并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

在研究法国革命史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认识到分析私有财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

他阅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写了大量笔记,《手稿》是笔记遗留下来的部分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手稿》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手稿》还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但它已经开始把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初步论证了实践范畴,探讨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问题和辩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雏形。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

其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从政治的批判追溯到经济的分析,为后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剖析和批判提供了逻辑前提;《手稿》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性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哲学策源地;《手稿》既是”两个转变”思想的总结,又确立了科学世界观形成和发展中的新起点,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使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开始结合起来。

《手稿》于1932年首次全文发表后,在西方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热”。

但由于在《手稿》中还存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两种逻辑”的相互矛盾,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解读模式。

对于《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应当恰如其分地把握。

过分抬高或加以贬抑都是不对的。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一、《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了德国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基本处境,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并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了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异化劳动,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物不受人支配,反而转过来成为支配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