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6852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材定位】

《拿来主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2篇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

这篇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学习这篇文章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将不同的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同时,鉴赏本文的比喻论证,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4.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文人多傲骨,也多心怀天下。

当一个时代,被乌云所笼罩之时,心忧天下者,于殚精竭虑中,思索救亡图存的法门;于虎啸龙吟中,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拿来主义》,听一听,那是个时代文人的声音。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时代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3.了解“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

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自诩(xǔ)掘起(jué)残羹冷炙(gēngzhì)

冠冕(guānmiǎn)吝啬(lìnsè)脑髓(suǐ)譬如(pì)

孱头(càn)蹩进(bié)国粹(cuì)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自诩:

自夸

残羹冷炙:

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

很体面,有气派。

孱头:

懦弱无能的人。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文章提到哪些“主义”?

找到并作简单解释。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

把“国货”盲目地送去国外。

送来主义:

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拿来主义:

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思考2】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段):

作者从“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5段):

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6-9段):

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第四部分(10段):

总结全文。

四、文本研究

【思考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 ①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这样,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②“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思考2】研读“送去主义”

1.“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什么?

明确从时间上看,一直在送;从数量上看,逐渐减少,实质上是逐渐断送我国的民族文化。

2.为什么要用“捧”?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写这两句话有什么目的?

明确

(1)“捧”本用以表现出恭敬郑重之意,此处讽刺国民党政府媚外丑恶嘴脸。

(2)“不知后事如何”说的是古董,国民党政府在把古董送出去以后不会再把它们拿回来了,在这里把已知的事实反着说,用反语增强了情感。

“也可以算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说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没了之后要开始送人出去,这其实是当时国家的衰败,并不是进步,这里也是反语。

3.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是怎样的呢?

“送去主义”的后果在哪一段体现?

明确第三段

4.试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证方法。

明确第三段使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①把“当时的中国政府”比作“自诩太阳的尼采”,奉行“送去主义”必将是夜郎自大,自取灭亡;

②“磕头贺喜”和“讨饭做奖赏”这类行为是在乞丐身上才会有的,鲁迅先生把我们的子孙形容成乞丐的样子,在失去了土地资源主权的情况下,子孙只能向列强国家乞讨,可以看出一味地送去会导致我们的子孙无法在大国面前抬首挺胸,我们的国家也没有机会壮大富强。

  知识补充: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

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5.试辨析“抛来”与“抛给”

明确抛来可以选择接不接受,抛给表示被动接受。

【思考3】研读“拿来主义”

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明确

(1)“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运用脑髓”是指我们要用智慧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放出眼光”是指要对未来发展有独到眼光,对事物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是指要有选择,自己来拿。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2)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明确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方法,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继承大宅子就是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明确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思考4】分析论证方法

1.第一部分驳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举例论证。

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②类比论证。

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

③比喻论证。

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第二部分立论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

3.“送去”“送来”和“拿来”,以及“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

从全文来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

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

本文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

【思考5】赏析语言

活动: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

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

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明确“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

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确“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思考6】对比阅读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做辩护。

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

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

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

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

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

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

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

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

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

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

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

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

“送去主义”。

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

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

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

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

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

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

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

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

怎么办呢?

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汉语是“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

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

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我在工作中发现:

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

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

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

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问题1:

《拿来与送来》和《拿来主义》在批判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同: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要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并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而本文主要批判的是“送来”的危害,并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张做了进一步解释。

原因:

写作背景和目的不同:

《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魯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而根据《拿来与送来》开头一段,可以知道,作者的矛头指向的是社会上那些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做法做辩护的人。

问题2: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中,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是什么?

和《拿来主义》中的“送去主义”有何不同?

明确根据:

①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方。

②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

③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④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

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

不同:

季羡林主张的“送去主义”是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媚外卖国的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五、技巧点拨—分析写作特点

【任务引导】《拿来正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

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

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二)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

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三)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四)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

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六、明晰主旨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七、拓展阅读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心存疑虑。

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

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那也不能使我们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

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

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

“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有删改)

【问题】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①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

如谈及文艺工作者的错误认识时,“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心存疑虑。

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作者并没有冷嘲热讽,更没有严厉批评,而是用“未必熟谙”很平和地指出问题所在。

②《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如“碰了一串钉子”“‘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作者或运用反语,或通过动作描写,极尽嘲讽和批判之能事。

八、素材积累

●鲁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6.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九、作业

完成配套同步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