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答:
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教育形态必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答:
错误。
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因此教育虽然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
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它可以超越或者落后于
社会形态,本题说法错误。
3.教育必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
错误。
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
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
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
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4.教育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答:
正确。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因为虽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但是教育可以为政治
经济制度培养人才、形成政治舆论,同时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所以教育是可以影响政治的发
展方向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5.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答:
错误。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
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
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
因此本题
说法错误。
6.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答:
错误。
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
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
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7.文化本身也属于一种教育力置。
答:
正确。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因为—方面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
化氛围,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
班级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影响作用。
教育和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8.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
答:
错误。
教育方针概念范围是大于教育目的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
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
育目的,本题说法错误。
9.智育就是系统地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答:
错误。
智育不仅仅是系统地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0.基础教育就是义务教育。
答:
错误。
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
童、少年都必修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而中国的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从范围来看,义务教育小于基础教育,
属于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1.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统摄作用。
答:
错误。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统摄作用的是德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而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
而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与统帅,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
保证。
智育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为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智力支持。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2.综合活动实践课是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的选修课。
答:
错误。
综合活动实践课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开设的必修课。
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
验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主要包
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本题说法错
误。
13.校本课程就是必修课程。
答:
错误。
校本课程既可以是必须课程,也可以是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满足本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设置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
式出现,因此不一定必修课程。
14.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
答:
正确。
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的思想也是指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渗透着德育。
教学传授的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
生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脱离教学谈德育,教学和德育应该是
水乳交融的。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5.备课就是写教案。
答:
错误。
备考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写教案。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备教材、备
学生、备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研读课程大纲以及教科书等,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同时备课还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单元加护、课时
计划(教案),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6.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答:
错误。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其制定的依据除了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的特点、教师
的业务水平、教材的特点等等,所以制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需要多因素考虑的,本题说法错
误。
17.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答:
正确。
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
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如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
前提下,将有关的学习内容形成测试题,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以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教
学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的过程。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8.错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答:
错误。
错觉是人主观上无法克服的知觉。
首先错觉是指不正确的知觉。
只要客观条件具
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比如折射现象。
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
成损失,但也可以根据错觉发生的规律,运用错觉为实践服务。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9.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转移。
答:
错误。
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
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
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强调同时进行,而注意的转移强调先后顺
序,因此注意的分配不是注意的转移。
本题说法错误。
20.注意的动摇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
错误。
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动摇是不同的概念。
注意的动摇指的是当注意某一对象时,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
意的动摇。
而注意的分散就是指的“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
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题错误。
21.过度学习就是指学习的越多越好。
答:
错误。
过度学习是适度的,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
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造
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因此本题错误。
22.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
答:
正确。
能再现的确实一定能再认。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
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现又称回忆,它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按照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再现的记忆程度要高于再
认,所以能再认的未必能再现,但再现的一定能再认。
23.能再认的一定能再现。
答:
错误。
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能再现的才一定能再认。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
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现又称回忆,它是指过去经
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按照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再
现的记忆程度要高于再认,所以能再认的未必能再现,但再现的一定能再认。
24.一般而言,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效果。
答:
正确。
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
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根据教育经验来看,学习材料难,机械成
分多,学生又缺乏兴趣时,应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而学习材料较易,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学
生学习兴趣又高,则应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
总之,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要
好。
25.高智商的人,制造性一定也高。
答:
错误。
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性。
因为智商与创造性并不是成正比例的,他们的
关系是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
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由此可见高智商
的人,创造性不一定高。
26.学习仅能带来行为的变化。
答:
错误。
学习不仅能带来行为的变化,还能引起行为潜能的变化。
所谓学习是指由练习或
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因此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属于学习范畴,本
题错误。
27.惩罚就是负强化。
答:
错误。
负强化和惩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
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
两者一个是为了增加
积极行为发生概率,一个是降低消极行为发生概率,两者并不相同。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8.正强化能增加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会减少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答:
错误。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增加积极行为概率的过程,只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强化对
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给予一种正向刺激。
负强化是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去掉一个负向
刺激,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9.任务越困难,越应该增加学生的动机强度。
答:
错误。
任务困难的时候,应该降低学生的动机强度。
因为取得最佳效果的动机水平会因
性质任务的不同而不同。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
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
而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容易获得最高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题
说法错误。
30.外部奖励可以削弱内部动机。
答:
正确。
根据行为主义动机观,外部奖励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如
果过多地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的德西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也
就是说,外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时很可能削弱甚至损伤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题说
法正确。
31.迁移必然可以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
答:
错误。
迁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阻碍的。
因为学习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如根据迁移的
性质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
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由此,迁移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发展起促进作用是不
准确的。
32.正迁移即顺向迁移。
答:
错误。
正迁移与顺向迁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
起促进作用,顺向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顺向迁移
侧重迁移的时间方向,顺向迁移可能会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
误。
33.远迁移即负迁移。
答:
错误。
远迁移与负迁移是根据两种不同标准划分的。
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
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
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由此可知,
远迁移不一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4.近迁移即正迁移。
答:
错误。
近迁移与正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
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近迁移
侧重迁移两情境间的相似度,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
近迁移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也
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5.操作技能经过练习一般不容易遗忘,而且练习的越多,效果越好。
答:
错误。
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但不是练习的越多,效
果就越好。
因为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高原现象,即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
因此本题说法错
误。
36.场独立型认知方式优于场依存型。
答:
错误。
认知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场独立型也不会优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判断客
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暗示。
场依存型的人,判断客观事物,倾向于外
部参照,他们更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讲,场依存型的人对社会科学更感兴趣;而场
独立型的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更擅长,可见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7.道德行为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答:
错误。
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认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
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整个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
而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可
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认识影响道德行为。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8.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
错误。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因为德育过
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因
此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题干是对德育过程的片面理解,所以本题说法是
错误的。
39.个体品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答:
错误。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
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
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
学生的个人品德形成后还是有可能出现反复。
40.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徳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
答:
正确。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
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
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
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41.个别教育就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
答:
错误。
个别教育不仅仅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面
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教育。
既包括先进生教育工作,也包括后进生的教育,同时中间学
生也要辅导教育。
题干是对个别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42.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过程。
答:
错误。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是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