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59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6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工程地点

山东省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5′--119°15′,北纬36°55′--38°15′,防潮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地点位于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广利河至永丰河段。

二、工程建设缘由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特殊的地形和地理环境,极易发生风暴潮,是我国风暴潮重灾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的温带风暴潮频发区。

该地区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风暴潮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破坏沿岸的生态环境。

而该区域防潮体系已遭严重破坏,仅有的不成体系的土坝根本起不到防潮作用,风暴潮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胜利油田油气开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根据防潮工程现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及资金状况,急需建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广利河至永丰河段防潮体系。

三、编制依据

1、《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中共东营市委《关于中心城防潮体系建设专题会议纪要》,2002年3月5日;

3、《山东省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山东省计委、水利厅,1992年);

4、《山东省防潮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998年);

5、《山东省防潮工程若干技术问题暂行规定》,山东省水利厅,1998年;

6、《东营市防潮工程体系总体规划》,东营市水利局,1999年;

7、有关法规、规范、规程。

四、建设性质

改扩建。

五、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一期防潮工程由防潮大堤、回水堤及挡潮闸组成,堤防全长41.4公里,其中防潮堤25.3公里,广利河回水堤8.6公里,永丰河回水堤7.5公里,建设广利河明海闸、溢洪河明港闸、胜利油田养殖公司明泺闸、青坨沟明源闸及其他小型涵闸、交通桥等。

工程规模为中型,等别为Ⅱ等,堤防等级为2级,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

设计防潮标准为五十年一遇。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主要技术指标

五十年一遇高潮位为3.63米,防潮堤堤顶高程4.722米,防浪墙顶高程5.822米,回水堤堤顶高程5.3米。

广利河明海闸百年一遇防洪,设计防洪流量400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防潮。

溢洪河明港闸百年一遇防洪,设计防洪流量300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防潮。

胜利油田养殖公司明泺闸,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防潮。

青坨沟明源闸二十年一遇防洪,设计防洪流量96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防潮。

2、工程量及投资

土方758.98万立方米,砼20.08万立方米,砌石7.21万立方米,估算投资31998.25万元。

3、经济评价

经济内部收益率14.45%,经济净现值5617.11万元,效益费用比1.19,工程经济评价合理,工程效益显著。

七、工期安排

工程总施工有效工期为18个月。

八、工程效益

工程实施后,可以确保在设计标准内中心城、油田基地及生产设施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有利于社会安定。

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胜利油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社会经济概况

东营市位于东经118°05′--119°15′,北纬36°55′--38°15′之间的黄河三角洲地带,北部与东部濒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接壤,南、东南与淄博、潍坊市毗连,南北长350公里。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17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18万人,全市GDP达到495亿元。

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垦利、利津、广饶三县,面积8053平方公里。

胜利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带,是我国的第二大石油能源基地。

从1961年发现开发至今已找到69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41.59亿吨,累计生产原油7.46亿吨,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348亿大关。

共有油井1.7万口,目前原油生产能力为2650万吨/年。

油田主体部位在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两岸。

现有职工19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5亿元,净值474亿元。

已形成油、气、水、电、讯、路、机修、供应等系统综合配套齐全的生产能力,外经外贸、科技文教卫生、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广利河至永丰河防潮体系保护区面积1050平方公里,其中盐田1.5万亩,水产养殖10万亩,油区年产原油450万吨。

区内有东营中心城、东营机场、广利渔港、广南水库、广北水库、南郊水库水源工程及其它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油田生产设施。

第二节自然地理、水文气象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保护范围北起永丰河,南至广利河,区内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1.0-5.0米之间,总趋势为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在1/8000—1/12000。

由于受黄河尾闾摆动变迁的影响,微地貌变化较大,岗、坡、洼相间分布,主要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决口扇形地等微地貌组成。

区内土壤以滨海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自然植被以芦苇、黄须菜、茅草为主。

黄河三角洲成陆较晚,海岸线长、地形平缓、潮间带宽广,沿海滩涂面积173万亩,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水水域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

一、区域气候特征

保护区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

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

旱、涝、霜、雹风等自然现象较多。

四季特征是:

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季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雨水骤减,气温凉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二、气温

区域历年平均气温12.4°C,全年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4°C,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7°C,极端最高气温39.9°C(1965年6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20.2°C(1972年2月7日)。

三、降水

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年际变幅较大,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为1003.8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8年为322.7毫米。

年内各季节降水量相差较大,春季平均为56.0毫米,占全年平均的10.29%,夏季平均380.0毫米,占69.8%,秋季平均为69.0毫米,占12.67%,冬季平均39.4毫米,占7.24%,全年降雪量偏少。

四、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南东,风向随季节性有明显变化,春季为西南风、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东北风,秋、冬季节多出现偏北风,形成寒流。

年平均风速3.7米/秒,月平均风速3-5月较大,为4.3-5米/秒,年极大风速35.4米/秒。

台风一般出现在秋、冬季,台风风力强大,往往对沿海造成风暴潮灾。

五、地温和霜冻

区域地面温度年均为12.4°C,年内各月地温升降趋势与气温相同,但各月平均地温均高于气温,最高地温明显高于气温。

平均无霜期212天,最长228天(1977年),最短168天(1969年),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终霜日一般在4月初。

累年最大冻深60厘米,初冻期一般在12月上旬,解冻期一般在2月末,解冻日一般在30-40天。

绝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降和降水的多少而变化,区域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5%,3-5月份空气相对湿度最小为56%-59%,7-8月份空气相对湿度达78%-79%,就全年而论,属于半干旱状态。

境内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区域年均蒸发量为1885毫米,以4-6月蒸发量最大。

六、潮汐特征

莱州湾属渤海海域,其潮汐主要受黄河口外和秦皇岛以北外海半日潮旋转潮波以及渤海海峡日潮旋转潮波三个潮波系统的影响。

广利港及羊角沟沿海处于半日潮无潮点附近和日潮波腹地带,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区。

 

第三节主要入海河道、港口

一、主要入海河流

保护区内主要入海河流有:

广利河、溢洪河、青坨沟、永丰河。

广利河是东营市境内一条跨越垦利县、东营区的重要农田排涝河道,同时也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及石油大学的重要防洪河道,沿途有胜利油区、东辛油区、现河油区。

西起黄河南展大堤王营闸,在广利港注入莱州湾,全长47.3公里,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流量143立方米/秒,设计行洪流量400立方米/秒。

溢洪河西起垦利县胜坨镇,于广利港西北角汇入广利河,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12平方公里,沿途有胜利油区、东辛油区。

设计排涝流量128.5立方米/秒,设计行洪流量300立方米/秒。

青坨沟西起东营机场,向东注入莱州湾,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沿途有东辛油区。

设计排涝流量46.9立方米/秒,设计行洪流量96立方米/秒。

永丰河西起垦利县城,向东经红光渔业社入海,全长33.8公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沿途有东辛油区。

设计排涝流量93.4立方米/秒。

在距河口10公里处建有挡潮闸。

二、主要港口

1、广利港

广利港是胜利油田为适应石油开发和海上运输而于1984年兴建的,1986年正式交付使用。

广利港是东营市最大的中心渔港。

它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水、路交通方便,渔业资源丰富,港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具备建设大型渔港的基础条件。

2、红光渔港

红光渔港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黄河至广利河的唯一主要渔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受风暴潮影响,基础设施一般,影响了渔港的发展。

 

第三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风暴潮的形成及危害

导致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区域风暴潮及其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为北方的温带系统和南方北上的热带系统。

一、温带系统风暴潮及其灾害

温带系统主要分为冷高压与气旋相配合、北方南下横向冷高压和气旋型。

出现季节主要为春、秋季节,冬季较少,夏季偶有发生。

春、秋季节的3、4月和10、11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63%,其增水幅度也最大。

1、气旋和倒槽配合北方冷高压型天气的风暴潮及其灾害

春、秋、冬季造成防潮工程区域大幅度风暴增水和较重或以上风暴潮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是气旋或倒槽配合北方高压型。

该型天气影响前期,黄、渤海海域维持较强的SE向风场。

黄海表层水在SE向大风风应力作用下源源不断输入渤海,使渤海中、北部甚至整个渤海水位升高,当气旋引导冷高压东移使渤海海域转为NE向大风时,渤海北部、中部和东部海域表层水在强劲的NE向大风作用下涌向莱州湾中、西部海域,使莱州湾西南部湾底处水位迅速猛增,从而造成莱州湾沿海地区持续的大幅度增水和严重风暴潮灾害。

只要此型天气出现,莱州湾西南部沿海地区一般都会出现较严重的风暴潮灾害,至少也会出现中度灾害。

2、横向冷高压天气的风暴潮及其灾害

横向冷高压天气影响时,尽管渤海各海域同样吹刮持续而强劲的NE向大风,但由于其影响之前的黄海海域同为NE向强风,无海水向渤海输入,故增水幅度较小。

再加该型天气多发生在秋末至早春,适逢北方枯水和天文潮较低或最低期,只要不与天文大潮相遇,造成较重以上风暴潮灾害的机会不多。

二、热带系统风暴潮及其灾害

防潮工程区域较强以上台风风暴潮和较重以上台风风暴潮灾害只出现在7、8、9三个月份。

导致广利港最大增水≥150cm、≥200cm、≥250cm台风平均为2.5年、12年、25年出现一次,最大增水可达300cm左右。

其台风路径主要是由长江口以北近陆海域或近海陆地上穿越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或北黄海的台风,其次为由黄海中部转向东北方向或由苏中、鲁南地区登陆向东北向移动的台风。

台风风暴潮灾害也是莱州湾周边地区在夏季的主要灾害类型。

建国以来,6005、7203、8509、9216、9711等台风都曾给莱州湾西南部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三、近代历史风暴潮灾概要

据地方志记载资料统计,明朝—民国期间东营市沿海地区曾出现较重或严重风暴灾害多达近70次(平均不足10年出现一次),其中严重或特严重风暴潮灾害达十余次,有具体灾情记录的如:

“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