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4472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docx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大学语文论文

“立即、旋即、迅即”的词汇化及辨析

○陈全静

摘要:

“立即、旋即、迅即”不是经由句法结构或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未经历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而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同义并列构词的类推作用、同义联想等因素驱动下,通过词法途径把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单音词并列在一起复合而成,这三个词具有相似的意义、内部结构和演变路径,但是又同中有异。

关键词:

同义并列间接虚化差异辨析

“时点是指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所占据的位置的起点和终点距离非常接近或紧密相连,中间只有极短的间隔或几乎没有间隔。

”[1](P173)“立即、旋即、迅即”便属于时点副词,表示紧接上一行为发生或动作很快发生。

它们具有相似的意义、内部结构和演变路径,均未经历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而是两个同义或近义单音节词并列复合而成,但是又同中有异,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一语言现象。

一、“即”的语法化及机制

“即”是“立即、旋即、迅即”共同的构词语素,因此先分析它的演变过程及机制。

《说文》:

“即,即食也。

”徐锴系传:

“即,犹就也,就食也。

”“其本义指人走过去进食”[2](P337),如:

(1)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易经·鼎》)

高亨注:

“《说文》:

‘即,就食也。

’此用其本义。

”“走过去进食”亦即“接近、靠近食物”由此引申出另一动词义“靠近、趋就”,先秦文献中很常见,如: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郑玄笺:

“即,就也”[3],意为“并不是来买丝,而是来接近我”。

再如:

(3)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卷十》)

句中“望、即、听”并列对举,“即”也表示“接近、靠近”,与

(2)同,指空间距离上的“接近”,而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往往习惯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时间、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这就是“方位隐喻”。

“空间”(源域)向“时间”(目标域)投射是常见的方位隐喻模式之一,动词“即”向时间副词“即”的虚化正是空间向时间投射的结果,所以隐喻是“即”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此外,“即”经常充当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如:

(4)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

(《春秋左氏传·定公》)

连动结构中本来两个动词都是主要动词,不过随着表义重心经常落在后一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

[4](P345)“即”也就是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下逐渐虚化为副词的。

早在先秦时期“即”便由动词虚化为时间副词,只是用例不多[5],如:

(5)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尚书·西伯戡黎》)

(6)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左传》)

上两例中的“即”都用于动词前,构成“S+即+V”格式,表示以说话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为参照点,动作行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地发生,可今译为“立即、立刻、马上”等。

这一用法沿袭至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如:

(7)三日内即可办妥。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8)收后请即回信。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到了汉代,“即”还可以用于“V1即V2”格式,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或情况紧接前一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出现,在时间上具有相承性,如:

(9)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战国策卷三十》)

(10)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史记卷一○二列传第四二》)

例(9)“有死蚌”是紧承于“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出现的,例(10)动作“走”是紧接着“见乘舆车骑”而发生的。

换言之,也就是以前一动作或情况为参照点,指两个动作或情况发生的时间很近,随着前一动作或情况的发生,后一动作或情况马上发生。

所以“单表示某一动作在短时间内很快发生”与“两个动作情况紧相承接”具有相通性,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如:

(11)贺龙率部于1939年2月进入冀中,不久即迎来了日军的扫荡。

(北大语料库)

(12)同时缅甸人民普遍仇视英军,遇机即杀,造成当时缅战中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

(北大语料库)

“即”的演变路径可简单勾勒如下:

动作很快发生

就食靠近、接近(空间)

靠近、接近(时间)

两个动作紧相承接

二、“立即、旋即、迅即”同义并列成词

通过分析“即”的演变过程可知:

先秦时期“即”便可用作时间副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立即”“旋即”“迅即”如何形成?

经考察论证可断定是由两个同义词并列连用间接虚化而成。

(一)立即

首先看“立”由动词到副词的虚化轨迹:

《说文》:

“立,住也。

”段玉裁改“住”为“侸”,并注:

“侸,各本作住,今正。

人部曰:

‘侸者,立也。

’与此为互训。

”林义光《文源》:

“立,象人正立地上形。

”可知“立”的本义应该是“人站立”。

如:

(13)一人冕执刘。

立于东堂。

(《尚书·顾命》)

(14)瞻望弗及。

伫立以泣。

(《诗经·国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

“‘立’的虚词义是本义的引申义还是假借字,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姚琳[6](P76)则认为其虚词用法也是从“站立”的本义直接演化来的,其原因在于:

一、从语义上看,“立着做事情一般都希望尽快完成,站一会儿就能完成也就可以被认为时间短促”。

二、“‘立’作为动词,其本身的动作性不强,并且当它与其他动词连用时,多用作连动式的第一动词,这正是它发生虚化成为副词的句法条件。

”虽然姚文提到的语义基础有些牵强,但通过大量语料考察发现“立”用于连动结构第一动词这一句法条件是存在的,如:

(15)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

(16)众宾皆不拜。

受爵坐祭立饮。

(《仪礼·乡射礼》)

“立”可能就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中虚化而来,至于其虚化的语义基础我们认为并不是“立着做事情一般都希望尽快完成”而是源于“立”这个动作发生是短暂的,由此引申出“动作在短时间内发生”之义。

《助字辨略》:

“立,即也,犹云即时也。

”在先秦时期便可用作时间副词,如:

(17)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小称》)

(18)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

(《荀子·荣辱》)

作为时间副词的“立”都位于谓词前,起修饰作用,表示即刻实施某种动作或者立刻呈现某种情状。

这种用法也一直延续至今,但很少见。

(19)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0)长房至海上,见其人请雨,乃谓之曰:

“东海君有罪,吾前系于葛陂,今方出之使作雨也。

”于是雨立注。

(《后汉书卷八二下列传第七二下》)

(21)不可,我旧兵少,客军多,若取昙朗,人人惊惧,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抚之。

(《陈书卷八列传第二》)

(22)取贼马二匹,晟立斩之。

(《太平御览·卷二百九十六》)

(23)“奉主命,即令出”。

立召僧,杖一百,死。

(《归潜志卷第八》)

(24)姑娘闻得亦喜,留午饭后,立命儿三倍遂取套新衣与侄儿去。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九卷》)

(25)有患斯症者,一经服用,无不立奏奇效。

(谷歌网)

接下来看“立即”的形成:

由上可知,“立”“即”在先秦时期便完成了由动词到副词的虚化,但是“立即”的最早出现却在魏晋时期[7],如下:

(26)食诸鱼骨鲠,以鱼骨于头上,立即愈。

下云謦欬即出。

(《肘后备急方卷六》)

(27)又方: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即吐愈。

小品同支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神验。

(《肘后备急方卷七》)

上两例原文中均没有标句逗,但在明代的《医方类聚》中我们找到与(26)相同的记录:

“肘后方以鱼骨于头上,立即愈,下云罄咳即出。

”句中“立即”当指短时间内;至于(27)同样在《肘后备急方卷七》中有:

“又方盐一升淳苦酒和一服立吐即愈”此句中“立吐即愈”与(27)中的“立即吐愈”义同,”立即”应同样表示很快,马上。

并且两例中的“立即”均位于谓词前充当状语,起时间限制作用,因此可推断魏晋时期“立即”便成词。

不过从魏晋到元代,“立即”的用频都不高,唐代检索到2例,宋代1例,元代0例,一直到明代使用才越来越频繁。

如下:

(28)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

起立即礼拜,自言:

“和尚!

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德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示。

”(《六祖坛经》)

(29)凡一物,以苦酒研之,涂痧上,立即瘥。

(《医心方卷第四》)

(30)太守立即命人去召将史秀才来到,教他见了东老。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吕使君情媾宦家妻吴太守义配儒门女》)

(31)立借券某人,今因猝遭父丧大故,汇款未到,暂向某人借到银壹万两。

汇款一到,立即清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巧心计暗地运机谋真脓包当场写伏辩》)

观察上四例可见:

“立即”可以表示动作很快实现,如(29)、(30),也可以表示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距离短,紧相承接,如(28)、(31),但实际上如上所言,这两者是相通的,都可以归言:

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即刻发生或出现,只是参照点不同而已。

(二)旋即

“旋”本身也是动词,它的虚化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说文》:

“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

”《古代汉语字典》[8](P906):

“旋是会意字,其本义指士兵的脚随着旗帜的指挥而向前后左右转动。

”徐凯系传:

“五秉白旄以麾以进之也。

疋者,足也,故人疋为旋,人足随旌旗也。

”亦即“士兵紧随着旌旗的指挥而运动”,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一前一后,紧相承接的,这是“旋”虚化的语义基础。

在汉代“旋”便完成了动词到副词的转变,如:

(32)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

“热蹶也。

”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

(《史记卷一○五列传第四五》)

上例中“病旋已”,[索隐]曰:

言寻则已止也。

[正义]曰:

谓旋转之间,病则已止也。

清代刘淇著《助字辨略》:

“不多时曰旋。

旋,转也,言一转顷即如何也。

”因此上例中的“旋”即“不久、很快”,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如:

(33)令献长生之术者,反获立死之罪;进安上之计者,旋受危身之祸。

(《抱朴子外篇卷之八》)

(34)初喜丽天之象,远烛辉光;旋惊垂露之踪,曲覃霈泽。

(《刘禹锡集·谢手诏表》)

(35)雷霆,天怒也,骤击而旋收。

日蚀,天怒也,俄晦而随明。

(《齐东野语卷十七》)

(36)东风不知何处来?

吹动胭脂色。

旋成一点春,添上十分态,有千金俏人儿谁共买。

(《全元散曲·徐再思·笑靥儿》)

(37)星文方向南中指,金宝旋从北地生。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38)贵人一到,福曜旋临;多少阴祸,立刻潜消。

(《醒世姻缘·第四十六回徐宗师岁考东昌邢中丞赐环北部》)

(39)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北大语料库)

从上各朝代的用例可见,“旋”虽然沿用至今,但是一般只能修饰单音节的动词,并且前面必有另一行为,“旋”表示后一行为紧随着前一行为发生。

接下来看“旋即”的形成:

“旋即”的成词与“立即”相同,是由汉代产生的副词“旋”与先秦副词“即”同义并列而成。

在汉代仅发现1例,如下:

(40)胆矾、白矾、水银各等分,捣研,至水银不见星为度,入香油、唾津各少许拌匀,坐于帐内,取药涂两足心,以两手心对定两足心摩擦良久,再涂再擦,旋即覆被,安卧取汁;或俟大便去垢出秽涎为度。

(《华佗神医秘方真传·第三编外科门》)

上例中“旋即”连接“涂擦”和“覆被”,表示“再擦再涂后马上覆被”,后一动作紧跟着前一动作发生,但是孤证,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旋即”零出现,所以我们不敢贸然断定其已经是词,到了唐代出现6例,如:

(41)郡人先见火精赤暾暾飞来,旋即火发。

(《旧唐书卷三七志第一七》)

此时的“旋即”已经是时间副词,宋代用频逐渐高起来。

每个朝代列举1例,如下:

(42)其后耄期厌事,丁谓乘间,将窃国命,而风俗已成,朝多正士,谓虽怀奸慝而无与同恶,谋未及发,旋即流放。

(《栾城集卷三十六》)

(43)朝廷知其无用,旋即废罢;边吏失于抚遏,遂尔扇摇。

(《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

(44)秦王既释孟尝君之囚,旋即悔之,命左右赶之,追者将至,而鸡尚未鸣,客有能为鸡鸣者谢寇……(《春秋列国志传·第一○一回张仪说话俟事秦孟尝君养士出关》)

(45)只见一个鬼怪,一脚跨进廊内,旋即缩退出来。

(《醒世姻缘·第六十二回狄希陈诳语辱身张茂实信嘲殴妇》)

由于韵律的制约,“旋即”一般修饰双音节动词,其句法、语义从产生之初一直如此,没有什么变化,另外其使用对语体有一定选择性,即多见于散文,韵文中很少见,因为《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中不见1例,而多见于像《旧唐书》《朱子语类》《宋史》《文献通考》《金史》等散文。

(三)迅即

同样我们先看“迅”:

《说文》:

“迅,疾也。

”其本义指“快,迅速”,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单音节名词,如:

(46)君子之居恒当户。

寝恒东首。

若有疾风。

迅雷。

甚雨。

则必变。

(《礼记·玉藻》)

(47)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第三篇龙韬》)

两例中“迅”和“疾”相对举,均修饰“风”“雷”“电”等表自然现象的名词,“疾”“迅”意即“快”。

此外,“迅”还可以修饰动词,如:

(48)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尔雅·释兽》)

(49)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支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解·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

“迅”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很快,此时“迅”的语义、用法与“即”相同,也就是说“迅”的词性没有变,语义尚未虚化,直到现代“迅”仍然是形容词,我们查阅了各种工具书,基本上词性标注一致。

虽然“迅”没有虚化为副词,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与“即”同义并列成词,原因在于:

第一,二者具有相同的义素,即“表示动作行为很快发生”,这是同义并列的根本条件;第二,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即都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性成分;第三,同义并列成词,大多数构成复音词的语素同该复音词词性一致,但是也有语素同复音词词性不一致的,其结构方式很多,比如有“动+名→名,如爱情”,“数+数→副,如再三”等。

[9](P280)

不过“迅即”产生较晚,始见于明代,但仅1例:

(50)小张良便对府尹说道:

“管下强人如此猖狂,实属有玷本州声名,非迅即剿捕不可。

”(《古本水浒传·第三十二回项充李衮双告急宋江吴用各分兵》)

例(50)中“迅即”意为“立即、马上(进行)”,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马上发生,很少表示两个动作的紧承相接之意。

到了清代虽然其使用频率急剧上升,《汉籍》中共出现2500次,但是白话小说中少见,清代代表著作《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海上花列传》《镜花缘》《儿女英雄传》《孽海花》等未见用例,而大多见于《清实录》《皇朝经世文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可见其文言色彩亦较为浓烈。

如:

(51)著该将军督抚等、各将欠解京饷,迅即照数依限提前解京。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八十》)

综上,我们将“立即”“旋即”“迅即”的成词年代、成词方式、语义特点、语体色彩等作一总结,见下表:

三、现代汉语“立即、旋即、迅即”辨析

目前各大词典对这组词的释义大多比较简单,并且常常将词义纠结在一起,采用互释的方法,缺乏具体详尽地深入分析,如《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立即副词,立刻:

接到命令,~出发。

旋即副词,不久,很快地:

他见事情已了结,~转身离去。

迅即副词,立即:

~出发。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编)对这组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别如下:

立即副词,跟“立刻”相同。

旋即副词,表示紧接上一行为发生;不久,很快地,上文必有另一行为。

迅即没有收录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仅收录了“立即”,其释义也很简单,见“立刻”。

尽管这三个词多用于书面语,但是弄清三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也是有必要的。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中这组词的语义特点。

“立即”沿袭了古汉的用法,仍然既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的紧相承接,也可以单纯表示某一种动作很快发生,如:

(52)他们的任务是沿大陆海岸线进行例行侦察轰炸,一旦发现重要目标,立即予以摧毁。

(《亮剑》)

(53)当然他不可能对立雪扬起鞭子,但他真想让她立即闭嘴。

(《池莉文集》)

“旋即”主要还是表示紧接上一行为后发生,如:

(54)“我……”慧芳一时语塞,旋即轻眸一笑:

我没你那么厚脸皮。

(《王朔文集》)

“迅即”的用法有所扩张,除了表示某一种动作很快发生之外,也经常表示两个动作的紧相承接。

如:

(55)A:

“你怎么啦?

B:

“没什么,”她迅即恢复了安详,速度之快犹如摘下一个面具又戴上另一个面具。

(《王朔文集》)

(56)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接报后,迅即展开调查。

(北大语料库)

(57)气象台黑色高温预警发出后,上海市迅即启动应对措施。

(北大语料库)

但据考察,“迅即”一般可以用“立即”替换,如(55)—(57),语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立即”和“旋即”虽然都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紧相承接,但是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却不能互换,如下:

(58)但当问到他存款多少时,他的脸色旋即晴转阴。

(北大语料库)

(59)4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昆明董家湾南天集团总部座谈,旋即北上首都南天经营总部访问,南下广州、东莞和深圳……(北大语料库)

例(58)中“旋即”可替换为“立即”,而(59)不可。

原因何在呢?

我们觉得“旋即”连接的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可长可短,强调的是后一动作是紧接着前一动作发生的,中间没有断开,而“立即”连接的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很短,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一动作马上发生。

并且这一差异的形成可能跟语素义来源有关,是语素义历史积淀的结果。

因为“旋”的本义是“士兵紧随着旌旗的指挥而运动”,由此引申出副词用法,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所以现代汉语中使用“旋即”时,“上文中必有另一行为。

”[10](P605)而“立”这个动作发生是短暂的,由此引申出“动作在短时间内发生”之义,所以“立即”连接两动作时,偏向于强调后一动作发生很快。

此外,“立即”可以用于假设句中,而“旋即”不可,如:

(60)他们的任务是沿大陆海岸线进行例行侦察轰炸,一旦发现重要目标,立即予以摧毁。

(《亮剑》)

(61)此事弟当于近日再加催促,如有消息,立即奉告。

(《李敖全集》)

上两例虽然也表示两动作紧相承接,但是不能用“旋即”,因为两例均是假设句,表示未然之事,而“旋即”一般只能用于已然句中。

最后,现代汉语中“立即”像“永远”“曾经”等副词一样,也发生了功能扩张,可以出现在“时间副词+的+N”句法槽中,而“旋即”“迅即”都不可,如下:

(62)经济学家称,人民币由于无法自由兑换,可能不会有立即的变化。

(北大语料库)

(63)用一项头痛医头的治标方式来处理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产生看起来正面而立即的效果。

(北大语料库)

四、结语

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双音词的来源进行研究时,多集中于短语到词的演变,直至近十年人们的关注范围才逐渐扩大,关于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有关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来源和途径问题一直很少有人提及。

最早把同义并列当作双音化主要方式提出的是吕叔湘[11](P184):

“双音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或者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或者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

”丁喜霞[12](P151)则首次明确提出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词法来源:

“同义并列双音词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驱动作用和同义并列构词法的类推作用下,运用同义联想,通过词法途径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并连在一起构成的,不需要经过由短语到词的句法演变。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主要是语用(使表述更清晰、修辞上符合节律美等)和韵律因素促成的。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途径有两种:

一是由两个本义相同的单音词直接并连而成,这样的情况很少。

二是两个单音词本义不同,其中一个或两个经过语义演变获取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之后同义并列而成,这种途径产生的同义并列双音词比较多。

本文讨论的“立即、旋即、迅即”便通过第二种途径复合而成,即两个单音词原本意义不同,但是经过词义引申或实词虚化或假借,具有了相同的意义和功能,然后因为经常在线性序列上共现,逐渐成为复合虚词。

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副词的虚化过程是在构词语素的层面发生的,是“间接虚化”的结果。

不过虽然“立即”“旋即”“迅即”都是同义并列而成,语义近似,但是其形成、语义、使用上都存在着细微差异,值得研究。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ZZTH12007。

注释:

[1]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

学林,2004年版。

[2][8]《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就,意为“接近、靠近、趋向”,与“去”相对。

[4]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

学林,2000年版。

[5]据李宗江(1997:

25):

“《诗经》、《论语》、《孟子》、《荀子》等书均未见,到汉代用量大幅度增加。

[6]姚琳:

《由“立”组成的短时类时间副词的演化》,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第1期。

[7]姚琳(2006:

78)指出:

“立即”最早在唐代出现,但我们在魏晋便发现了用例。

[9]程湘清: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侯学超: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1998年版。

[11]吕叔湘:

《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1989年版。

[12]丁喜霞:

《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北京:

语文,2006年版。

(陈全静上海电机学院200240;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8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