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教版语文五下重点句汇总表.docx
《浙江人教版语文五下重点句汇总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人教版语文五下重点句汇总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人教版语文五下重点句汇总表
五下重点句汇总表
1、草原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3、白杨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牧童
全诗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
全诗译文: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清平乐·村居
全诗译文: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真巧!
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莲蓬。
6、冬阳·童年骆驼队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
“谁?
”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
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
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8、童年的发现
①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
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
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10、杨氏之子
①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晏子使楚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
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他的话妙在哪儿呢,妙在他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为什么?
他的话很明白,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
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
楚王怎么敢让晏子走这个洞呢,所以只好打开城门。
这一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
“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
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面对楚王又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大义凛然,再次回敬楚国:
齐国人多得快要装不下了,怎能无人呢?
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
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不仅是晏子的语言精彩,因为他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结果却是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而且晏子的表情也极其有趣,他的“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晏子的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这里的“淮”,指的是淮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江苏,经洪泽湖分流注入长江、黄海。
晏子举了个楚国上下都熟知的现象,说明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没有什么奇怪的,是两地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齐国的人到楚国当窃贼,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是两国水土不同的缘故。
晏子的回答妙在哪呢?
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
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他没有直接说“是两国水土不同”,而是说“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反驳强劲又不失礼节),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14、再见了,亲人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
为什么摇头呢?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永远不会。
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
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
”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
“为什么摇头呢?
”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永远不会。
”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
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⑤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
“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
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⑥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
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⑦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课文虽没有直接去写列车已经开动,但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能够看见此时此刻列车正载着志愿军战士离开了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16、桥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18、将相和
19、草船借箭
1、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3、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4、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5、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6、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摔跤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自然是他自认为能胜过胖墩儿的法宝,但他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是无法胜过“膀大腰粗、一身牛劲”的胖墩儿。
于是,当胖墩儿提出“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的问题时,小嘎子很自然地选择了“随便摔”。
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小嘎子在和胖墩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认为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认为自己在身体的灵活程度上胜过胖墩儿,想巧胜对手,结果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
此时,严监生已气息奄奄,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
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
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
这是令人发笑的事,这样的笔法真是犀利!
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④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难怪林黛玉纳闷,觉得此人“放诞无礼”。
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⑤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
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
“正是这样!
”
这正是她热爱生活的体现,当别人看到美丽的鲜花,心情总会好起来,所以女房东在收获鲜花的同时,也收获到别人的笑容,那么自己也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6、威尼斯小艇
“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这就是河道,威尼斯全城共有117条河道,大小不一。
人们正乘坐小艇出去活动。
人们正用小艇忙着装载货物。
这是停泊着的小艇。
这是威尼斯的建筑,它的风格与我们国内的建筑风格差别很大。
这是威尼斯的桥,威尼斯的桥有四百多座,正是这些桥把水上建筑连接在一起。
这是威尼斯的夜,灯亮了,映照在河道里,河上是一个灯的世界,河里也是一个灯的世界,美丽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