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203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docx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第一章

一、职业: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事和对社会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责任义务(本质特征)的专门业务(外部特征)和工作。

教师:

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

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及标准,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职业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长期性和复杂性:

长期性:

周期长、见效慢(a、学生成长过程;b、成长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c、劳动效果验证时间长)

复杂性:

任务(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对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手段(教材、设备、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教法)、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复杂的脑力劳动,多元智力论)、结果(各行各业、教育过程终身化)

2、延续性和艰苦性

延续性:

时间、空间

艰苦性:

复杂的脑力劳动,学者、科研者、教育者、管理者

3、艺术性和创造性

艺术性:

课堂教学(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设计、备课;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德育(热爱学生、循循善诱)、

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育机智、素质教育

4、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

主导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示范性:

思想、品德、学识、情感、爱好、兴趣、言行等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向师性、模仿性、人的认识规律(有感性到理性,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

向师性:

尊重崇敬老师、乐于接受教导,希望得到关注、关怀、鼓励、引导

5、个体性和群体性:

个体性:

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备课、辅导、课堂、课外

群体性:

全面发展、教育合力

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

1、精神文明(直接):

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承前启后、人梯);b、开发人类智能,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c、新一代成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d、创造新知识、新技术

2、物质文明(间接):

生产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3、引导个人成长发展

2、道德:

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内心信念维系,以区分善恶、荣辱、正邪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1、道在我国古代“道”与“德”原本分开使用。

“道”从首从行,最初就是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等。

人之“道”即是人所应当遵循的具有必然性的规律与法则;也意味着做人的道理。

*道路。

“道不拾遗”;“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法则、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指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

2、德:

——,德既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还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德”字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和信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于人”;另一方面,“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就是于人于己都有所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就体现了“德—得”相通的精神:

一种理想人格:

“内圣”:

内修圣人之德;“外王”:

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1)“外王”必须“内圣”,即要想有“得”必须有“德”,“德”是“得”的条件;

(2)“内圣”是为了“外王”,即有“德”是为了有“得”,“得”是“德”的目标;

3、道德: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

道通天地,德藏于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道德的特点(与政治、法律相比):

1、非制度化;

2、非强迫性;

3、自律、内化的规范;

4、以必要和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

职业道德:

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特征:

1、内在稳定性:

主体因素稳定;职业兴趣、职业心理、职业传统、职业习惯稳定

2、形成和行为尺度多样性(外在表现形式):

规章制度、工作守则、行为公约等;不同行业不同标准,同一行业不同标准;

3、适用对象限定性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和教育劳动客观规律对教师职业行为特殊要求的科学概括和反应。

表现:

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信誉、作风等。

特点:

1、意识水平高层性(崇高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

道德认识(教育意义、教师职业价值、自觉遵守规范)、道德情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道德意志(从教信心)、道德信念(为教育奋斗终生)

2、道德境界高尚性:

道德境界:

是道德观念、对一定道德规范及实践状况、程度,对自己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等的综合反映。

3、道德意识自觉性:

认识(责任感)、情感(热爱)、信念(内省)、意志

4、行为举止示范性:

5、道德影响深广性:

广(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深(学生心灵、品质)、远(一生、未来)

6、道德内容先进性:

原则(集体主义)、核心内容(为人民服务)、目标(四有新人)、内容(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

作用:

指对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的作用

1、调节作用(关系):

教师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与学生(尊师爱生氛围);教师与教师(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与学校其他成员及社会其他成员(教育合力)

2、教育作用(学生):

学生品德的形成(示范);学生智力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推动);审美情趣(培养);心理素质(促进)

3、导向作用:

激励(正确的)、控制(错误的)、调整、矫正(负面的)

4、促进作用:

社会职业道德及从业者道德素质;家庭美德及社会文明;社会公德及社会风气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公共职业道德区别的根本所在。

与一般职业道德的关系:

具有广泛的引导功能和规范功能。

确定依据:

1、反应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2、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

3、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据核心和主导地位

4、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

内容:

坚持辩证统一,集体高于个人,尊重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冲突时以集体为重,必要时放弃个人利益,不断发展集体利益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本质:

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构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具体要求:

A、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非对抗性,个人活动队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动机符合社会时成功,反之失败)

B、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维护教师集体利益,珍惜学校荣誉

C、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D、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贡献于索取矛盾时,客服不能斤斤计较

2、教育人道主义

教育人道主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确立依据:

A、教育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作为传播者居高临下;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平等

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关系用什么规范加以调节及调节的效果由教育者决定)

C、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协调自我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

具体要求:

A、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努力了解;真正关心;用于剖析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向教育对象学习以弥补不足

B、真诚的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相互尊敬,真诚合作,不嫉贤妒能,不文人相轻

C、对其他参与者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形成教育合力

3、教书育人(本质特征,基本职责衡量的根本标准)

教书育人:

传授知识,培育人才。

具体要求:

A、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手段与目的,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B、正确理解育人,树立全面育人观(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

4、乐教勤业(核心)

乐教勤业:

乐于从事,勤奋努力的从事教育事业

意义:

A、教育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

B、从教者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C、胜任工作的首要条件

具体要求:

A、热爱教育:

深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深化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增强荣誉感;增强热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B、勤业敬业,勇于探索

5、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

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展(没有民主就没有教育)

具体要求:

A、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

B、以平等、宽容、博爱、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

C、营造是学生平等交流、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的民主氛围(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平等合作)

6、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

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满足个人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公正的意义:

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体现;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

如果能公正无私,则。

反之。

具体要求:

A、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B、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C、赏罚分明:

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有节。

公平合理。

7、人格示范(主要特征,向师性、模仿性)

人格示范:

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

具体要求:

A、教育者先受教育

B、良好的仪态

C、在实践中锻炼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8、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

在教育过程中依照国家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的合法性、正确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意义:

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具体要求:

A、依法执教,模范奉公守法

B、模范执行国家政策法令

C、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D、遵守社会主义纪律

E、廉洁自律,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案例)

第三章范畴

一、教师良心:

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教师良心的社会基础:

1、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2、是对教师道德关系的自觉反应;

3、是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产物(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在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1、指导行为选择:

通过假设,假如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2、监控行为过程:

外部件力量小,所以良心的监督作用更重要

3、评价行为结果(主要作用):

二、教师公正: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领导、学生、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家长)

教师公正范畴的确立:

1、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教育制度、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制约

2、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每个学生情况的认识水平: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普施爱心与因材施教结合

3、取决于教师觉悟的提高: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教师公正的作用:

1、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

团结进取

2、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威信的形成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4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84%的被试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被试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

4、给学生的道德心灵以良好影响:

感到社会公正、平等,积极向上,乐观

问题如果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大致相同的学习条件,你认为教育公正是否实现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教育公正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职业公正的实质是“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无法为学生提供大致相同的教学条件,却可以在因材施教方面大显身手。

 

教师义务:

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要求的总和;教师在职业劳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看做是个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义务的特点:

善于从对社会教育事业有益或有害的观点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把需求和现实可能性加以对比,服从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工作权利。

教师义务的社会基础:

1、根源于社会主义教育劳动的内在关系

2、由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决定:

道德义务与道德规范的区别:

外在要求(规范)——内在需要(义务);个别形式(规范)——具体、总体、本质概括、更深刻更准确、是规范的信念化、内化(义务)

教师义务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1、减少和协调冲突情势

2、自觉进行道德综合判断,选择正确教育行为

3、自觉培养高尚师德品质

教师荣誉:

社会对教师劳动的价值作出的供人的客观评价及教师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自我意识

教师荣誉的内容:

1、光荣角色称号:

教育艺术家、灵魂工程师、建设生力军

2、无私的职业特性:

人梯

3、崇高的人格形象

4、丰厚的劳动回报:

物质、精神

正确对待荣誉的要求:

1、处理好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关系:

集体是个人的基础和归宿,个人是集体的体现和组成

2、自尊和谦逊的关系:

珍惜荣誉、保持谦虚、看到不足

教师威信:

广义:

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到的信誉

狭义: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众所认可的道德声望

内涵:

1、在教育环境中,学生集体中

2、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能力的整合

3、社会、教育环境中的人对教师的低位、道德影响力的承认、褒扬、赞赏

意义:

1、开展教育工作的道德基础

2、直接影响教育劳动效果:

无形教育力量

3、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积极精神因素

形成条件:

客观:

1、教师在全社会的政治经济低位

2、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养及尊师重教社会风气

3、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信任、关心、支持

4、家长的态度

主观:

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格魅力(热情和蔼、谦逊等)、评价手段(对学生评价的时机、场合、手段、强度等影响学生对教师评价的接受程度)、师生关系

形成途径:

1、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对教育事业态度:

热爱、负责、服从、不安心)

2、日常师生交往(身教重于言教)

3、第一印象

保持:

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积极发展状态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约定成俗,一句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在教师活动中经常表现的、最重要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意义:

1、促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劳动有法可依

2、加强了法制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确保了教师职业的纯洁性,有助于纠正不正之风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情感;爱岗:

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敬业:

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爱学生:

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完美人格的要素。

关爱学生的要求:

1、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不歧视、不体罚、不变相体罚学生

2、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3、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公平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交往

5、用严爱约束和引导;用慈爱感染学生;

教书育人(核心):

是判断教师道德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教师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

为人师表:

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深刻影响学生。

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

终身学习:

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

各个规范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1、热爱教育,乐于奉献

A、热爱教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B、乐于奉献是人民教师的本色

2、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A、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

教书育人:

指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B、兢兢业业,扎实练就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

贯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做一个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其核心是认真

教学过程:

1、备课:

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编写教案

2、上课:

中心环节

3、布置与批改作业

严谨治学,提高水平

严谨治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学风:

学会学习,教师的严谨和严格(克服马虎的毛病);求真务实钻研精神(勤奋钻研、思维严谨、操作规范);学而不厌、博学多才(善于质疑、崇尚超越)

2、提高教师素质

3、提高教学质量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1、好学不厌,精通业务

2、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3、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4、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热爱学生:

1、爱是学生的需要:

健康发展,大多数时间和老师在一起

2、爱是教育的桥梁:

3、爱是培养学生崇高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罗森塔尔效应

2、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

不因自己情绪变化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意义:

1、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

2、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2、尊重学生的个性:

兴趣爱好

3、尊重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意义:

1、是培养爱生之情的需要

2、是教育学生的客观需要

了解学生的基本要求:

1、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

信任、成为全方位的老师

2、克服某些心理效应,深入了解学生:

第一次效应、成见效应、定势效应、光环效应、自己人效应

公正对待学生:

公正对待所有学生,不偏袒,不委屈任何人;公正、是非分明的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优点;公正、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并不否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基础

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的意义:

1、是爱的体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2、是冲锋发挥学生潜力,促进其成才的需要

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要求:

1、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不怕反复,坚持引导;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

2、严而有度严而有法: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促进其成长为前提,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是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理解和接受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

3、合理要求,持之以恒

教学相长:

相互促进

1、不断从学生的学中汲取营养改进自己的教:

反思

2、真心实意的欢迎学生指出错误并用于公开承认错误

3、鼓励、支持学生提出不同于自己看法的见解

4、要有欢迎学生、鼓励、支持学生超越自己的胸怀

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同事:

尊重同事的意义:

1、是尊重人的道德要求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良好教师集体的形成

要求:

1、每一学科:

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宽容精神

2、不同学科:

全面关心学生的要求,学科无轻重之分

3、不同年龄:

经验;活力

4、暂时优秀或后进:

不嫉妒,不苛求;尊重后进教师的人格,发现身上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

5、领导:

服从支持;体谅;维护领导威信;尊重教师价值选择的权力;个性;事业心;民主权力

6、不同学术观点:

办好学校的必然要求;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供;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团结协作:

意义:

1、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2、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

3、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4、形成良好校风

方法和要求:

1、谦虚为怀,有自知之明

2、严于律己,以诚待人

3、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公平竞争:

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2、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3、促使教师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要求:

1、竞争手段符合道德:

不能无原则迁就学生,诋毁其他教师,剽窃

2、处理好竞争与协作

3、开拓进取,敢于创新:

社会的变化,学生的变化,科研的需要

维护集体荣誉:

是集体凝聚力的来源,

集体荣誉感的组成因素:

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得到其他成员的信任;对所在集体的深刻认知

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意义:

1、强化教育社会功能

2、普及义务教育

3、教育规范化、有序化

4、保证教育人道化

要求:

1、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拥护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3、自觉守法,

爱岗敬业:

意义:

1、保持教师队伍稳定

2、乐教勤业的动力

3、爱岗才能有所作为:

自觉履行职责;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效率

基本要求:

1、热爱教育,乐于奉献

2、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5、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6、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廉洁从教:

意义:

1、社会择师的首要人格条件

2、为师立教的根本

3、树人的根本条件

4、培养学生良好情操

5、培养学生正确道德是非观

6、转化社会风气

基本要求:

1、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

根本,知情意行

2、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公平合理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指导学习,全面那关心发展,对学生的评价符合公认道德准则

保持教育公正:

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敢于抵制不良风气,恪守公正;自觉培养公正品行

3、发扬风奉献精神,淡薄功名利禄

4、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意识

为人师表:

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必要性:

教师职业点点;需要教师威信,教师自身品德和行为

基本要求:

1、语言规范健康:

纯洁、文明、健康;准确、鲜明、简练;热情、诚恳、富裕激励性;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2、教态高雅自如:

站态端庄而富有活力;手势简洁适度准确有力;表情丰富自然亲切

3、仪表朴实大方:

美感;性格特点;职业感

4、身教重于言教: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坚持身教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过程。

意义:

1、是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低认同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的矛盾;教师公平观念缺乏与学生渴望尊重的矛盾;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于教师实际言行失范的矛盾;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不够重视;没有想成有效的岗前培养模式。

2、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闪人格的需要:

需要符合社会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