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38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docx

新农大考研生化资料

静态生物化学

氨基酸等电点——当氨基酸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即氨基酸的静电荷为0,这个PH值称为等电点

蛋白质——由20种L-α-氨基酸以肽键相连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出自导言)/生活细胞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正文1段1句)

多肽——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XX百科)

蛋白质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缠绕折叠所形成的主链上原子局部空间排列不涉及其他肽键片段间的相互关系或侧链构象(笔记)/肽链主链不同钛段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沿某一主轴盘旋折叠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P42第一句)

α-螺旋——当某一段肽链中所有的Cα的扭角分别相等时,则这一段肽链的主链就会围绕一个中心轴形成规则的螺旋构象

蛋白质结构域——存在于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三维实体,每个由二级结构组合而成,充当三级结构的部件,其间由单肽链连接

蛋白质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在空间自由卷曲折叠构成一个很不规则但具有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笔记)/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侧链基团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卷曲折叠,借助次级键维系使二级结构相互配置而形成的特定的构象(P46)

蛋白质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

每一条多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蛋白质等电点——当蛋白质在某一PH溶液中其分子静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变性——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一级结构不变,蛋白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酶——细胞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可在细胞内外起催化作用,加快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笔记)/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答案)

多酶复合体——几个酶聚合而成的复合体

米氏方程——V=VMAX[S]/(Km+S)

Km——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使酶活性降低,可用透析等方法恢复活力

变构酶——除具有酶的活性中心外,还具有与调节物结合的调节中心的寡聚酶

同工酶——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核酶——某些去蛋白质组分的RNA分子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

酶的活力单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

比活力——单位质量样品中的酶活力

维生素——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核酸——多个核苷酸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所形成的多聚核苷酸

核苷酸——核苷中的戊糖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

核酸的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增色效应(减色效应)——DNA变性(复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显著增高(降低)的现象

核酸变性——核酸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Tm(溶解温度/DNA熔点)——50%的双链DNA发生变时的温度

退火——变性DNA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此过程称为退火

核酸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结为双螺旋结构

超螺旋——以DNA双螺旋为骨架,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螺旋结构,是在DNA双螺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螺旋化

分子杂交——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再被水解成更小的糖单位

双糖——两个单糖的缩合产物

多糖——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聚物

三酰甘油——脂肪酸中的甘油三元酯

甘油磷脂——广泛存在于动物和微生物中一类含磷酸的复合脂类

胆固醇——甾醇族中最主要的一类固醇类化合物存在于动物细胞膜及少数微生物中

1)氨基酸的分类及其酸碱性的判断

(分类)非极性氨基酸:

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

极性氨基酸——

酸性氨基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

精氨酸、组氨酸

非解离的极性氨基酸:

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

(酸碱判断)要使其能够带正电,水解和电离后,总的来说氨基酸上的—NH3+要多于—COO-,而生成一个—NH3+就要得到一个OH-,生成一个—COO-就要得到一个H+,因此得到的OH-要比H+多,因而显示出碱性;相反,要是带负电的话,那么就显示出酸性

2)氨基酸pK值计算及氨基酸在电场中的泳动迁移方向

氨基酸等电点计算——非极性氨基酸和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

PI=1/2(PK1+PK2)

酸性氨基酸:

PI=1/2(PK1+PK2)

碱性氨基酸:

PI=1/2(PK2+PK3)

PI值若小于溶液Ph值,往正极移动,反之往负极

3)氨基酸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应用:

茚三酮反应、2.4-二硝基苯反应、异硫氰酸酯反应、丹磺酰氯反应

茚三酮反应——在弱酸条件下,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生成紫色化合物,脯氨酸与羟脯氨酸则与茚三酮共热生成黄色化合物用于氨基酸定量和定性分析

2,4-二硝基苯反应——弱碱性溶液中,氨基酸的α-氨基与2,4-二硝基苯反应,生成黄色的二硝基苯氨基酸用于测定肽链N-末端氨基酸

异硫氰酸酯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氨基酸的α-氨基与PITC反应,最终生成PTH衍生物测定氨基酸序列

丹磺酰氯反应——专一地与链N-端α-氨基反应生成丹磺酰-肽,后者水解生成的丹磺酰-氨基酸具有很强的荧光,可直接用电泳法或层析法鉴定出N-端是何种氨基酸

4)蛋白质一级、二级、超二级、结构域及三级、四级结构的相互关系及维持各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

一级→二级→超二级→结构域→三级→四级

一级——肽键、二硫键

二级——氢键

三级——疏水作用力、配位键

四级——配位键

(盐键、范德华力未知)

5)分离蛋白质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前处理——以适当方式将组织细胞破碎,是蛋白质以溶解状态释放出来,并保持其天然构象和原有生物活性组织捣碎机、匀浆器、超声波破碎法(微生物——高压挤压、溶菌酶、超声波法)

粗分级——从蛋白质混合液中去除大量杂质盐析、等电点沉淀、超滤、有机溶剂分级

细分级——进一步提纯凝胶过滤、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反向高效液相层析、亲和层析、凝胶电泳、等电聚焦

6)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及变性后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变性原因:

物理因素——加热、射线、超声波、高压处理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生物碱试剂、有机溶剂等

结构变化:

一级结构不变,组成成分和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二、三级以上的高级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或破坏,致使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结构发生变化,亲水基团相对减少,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蛋白质颗粒失去水化层,极易引起分子间相互聚集而产生沉淀

7)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构象单位及特征

基本构象——α-螺旋:

右手螺旋,一圈3.6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轴上升0.54nm,中心轴垂直上升0.15nm,氢键与中心轴平行

β-折叠:

肽键平面之间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R基团交错于锯齿状结构上下方,氢键方向与折叠的长轴基本垂直

β-转角:

维系转角的有4个氨基酸残基

无规则卷曲

8)酶的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催化部位及变构部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底物结合部位、催化部位

外必需基团——变构部位

9)酶反应中米氏常数Km、酶反应速度的计算

Km见定义V=VMax[S]/Km

10)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影响因素的原理

1)底物浓度

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升高,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度增加不明显。

底物浓度继续增大时,反应速度则趋于极限值

2)酶浓度

在酶促反应系统中,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使酶被底物饱和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变化成正比

3)温度

温度低于最适浓度时,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度;高于最适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反应速度

4)PH

钟形曲线——升高,最适(最高),降低

5)激活剂

增加反应速度

6)抑制剂

a)不可逆抑制作用

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不能用透析等物理方法去除

b)可逆抑制作用

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结合,可以用物理方法去除

a竞争性抑制

底物与抑制剂竞争性地与酶活性中心的同一部位结合。

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竞争性抑制剂作用。

当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km增大,Vmax不变

b非竞争抑制剂

此类抑制剂与酶的结合不在同一位点。

当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km不变,Vmax减小

C反竞争抑制剂

抑制剂只能与酶与底物的复合物结合,当此类抑制剂存在时,km和Vmax都减小

11)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的不同点及Vmax、Km值的变化(见上一题)

12)DNA双螺旋结构及超螺旋结构的特点

双螺旋

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

b)碱基位于内侧,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碱基之间的距离0.34nm

c)磷酸和脱氧核糖在外侧,彼此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骨架,糖环与主轴平行

d)双螺旋直径2nm,顺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核苷酸夹角36o,沿中心轴转一圈有10个氨基酸

e)两条链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连接,A-T(2个氢键)C-G(3个氢键)

超螺旋

常见的是左手螺旋

13)DNA热变性的特点及熔解温度Tm值

变性特点

a)粘度下降b)增色效应c)浮力密度升高d)生物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e)比旋下降

Tm(概念略)

Tm的影响因素——DNA的均一性(均一性越高,溶解温度的范围越小);G-C含量[(G-C)%=(Tm-69.3)×2.44];介质离子强度(介质离子强度较低,DNA的Tm较低)

14)DNA碱基对数、螺旋数及碱基百分比组成的计算

碱基对数=DNA长度/0.34nm(DNA长度换算成nm)

螺旋数=碱基对数/10

碱基百分比:

(G+C)%=(Tm-69.3)×2.44→G/C=GC比/2(A+T)%=100-GC比→G/C=AT比/2

15)RNA的主要类型及比较各类型的一级、二级及三级结构和功能

细胞内主要RNA种类及功能

名称

英文缩写

功能

核蛋白体RNA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信使RNA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转运RNA

tRNA

转运氨基酸

不均一核RNA

hnRNA

成熟mRNA的前体

小核RNA

snRNA

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

小胞浆RNA

scRNA/7SL-RNA

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

小核仁

snoRNA

参与rRNA的加工和修饰

tRNA结构

(二级:

三叶草式)P23

1.70-90核苷酸组成,沉降系数4S

2.A-U/G-C构成双螺旋区为臂,不配对部分为环,4臂4环

3.氨基酸臂:

叶柄,包括3’—CpC-pAOH,5’—PG

4.tRNA的3个核苷酸→反密码子→反密码环

5.左臂一个二氢嘧啶环,环上有二氢尿嘧啶

6.右臂一个TΨC环,反密码臂和右臂之间有一个可变环

7.碱基组成中含较多的稀有氨基酸

(三级:

倒L型)P23

接受氨基酸的3’-CCA位于L一端,反密码子环另一端,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碱基对,使三叶草结构发生扭曲

rRNA结构

1.半数以上碱基可配对形成链内局部双螺旋

2.存在G-U和G-A非标准碱基配对

3.一般与特定蛋白质形成核蛋白体,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mRNA结构

1.3’末端有一个polyA的尾巴结构

2.5’末端有m7G帽子结构

3.m7G以5’-5’连接方式连接

16)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功能(见上题)

17)比较DNA和RNA二级结构特点(见12、15题)

18)生物体内的多糖分布和组成形式及作用(P137这里略)

19)生物体内脂类的种类、组成和各自的作用(未知)

 

动态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到分子氧形成水,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某种高能中间代谢物,再通过酶促磷酸集团转移反应,直接偶联ATP的形成

P/O比——每消耗一个氧原子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生物氧化的中间产物氧化脱下的氢,其电子沿着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的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传递给O2的体系

糖酵解——在细胞质内,糖在不需要氧的条件下,经磷酸化和裂解,逐渐分解为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

TCA循环途径——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和乙酰CoA的乙酰基部分经过一个循环式系列反应最终氧化为CO2和H2O,并且释放出大量能量

磷酸戊糖途径——细胞质中,由6-P-G直接氧化脱羧,生成二氧化碳、NADPH和5-磷酸核酮糖,并进行单糖磷酸酯相互转变再生6-P-G的过程

TCA回补反应——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产生ATP的途径,它的中间产物也是生物合成的前体,可导致草酰乙酸浓度下降,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其继续进行

糖异生——由非糖有机物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的,碳链逐次断裂,每次产生一个乙酰CoA(书221)

乙醛酸循环——一种被修改的柠檬酸循环,在其异柠檬酸和苹果酸之间反应顺序有改变,以及乙酸是作用能量和中间物的一个来源。

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不完全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去氨基生成相应酮酸的过程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作用下,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

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生成α-酮酸和谷氨酸,后者经L-谷氨酸脱氢酶生成游离氨和α-酮戊二酸的过程

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低于消耗速度,需要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限制性内切酶——某些细菌细胞内存在一类能识别一定顺序并水解外源双链DNA的内切核酸酶,其特点是极高专一性和能识别DNA双链上的特定位点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氨基酸、磷酸戊糖等简单的化合物合成核苷酸

基因——含有合成一个功能性生物分子所需信息的一个特定DNA片段

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时,一条链是连续的,另一条链是不连续的

半保留复制——亲代DNA通过复制合成的两个子代分子中,每一个子代分子中有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合成的

冈崎片段——滞后链上较小的DNA片段

转录——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出一条与模板DNA链互补的RNA分子的过程

启动子——在基因上,由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确定转录起始位点的特定序列

终止子——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DNA序列

顺反子——mRNA上具有翻译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翻译——在mRNA指令下,按照三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的原则,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转换成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内含子——基因内的插入序列

外显子——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

)生物氧化指的是什么、生物氧化中的CO2、H2O和能量是如何产生

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作用。

包含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CO2生成——代谢底物在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脱氢、加水等反应,转变成含羧基的化合物,再脱羧生成CO2

H2O生成——代谢底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而成

产生的能量部分可转变为生命能够利用的形式,即合成ATP,不是全部以热量的形式释放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指的是什么、典型的呼吸链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概念略)

经典的呼吸链

a)NADH型

最初氢电子供体为NADH,所需酶为NADH脱氢酶。

包括以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多种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NADH转移到泛醌

P/O2.5

b)FADH2型

最初氢电子供体为FADH2,所需酶为琥珀酸脱氢酶

线粒体内膜,包括以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B560,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到泛醌

P/O1.5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中形成ATP可能的部位及抑制部位、及相对应的抑制剂是什么

形成ATP可能部位

1)复合物Ⅰ(NADH脱氢酶)NADH→泛醌

2)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FADH2→泛醌

3)复合物Ⅲ(细胞色素还原酶)泛醌→细胞色素c

4)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c→O2

抑制部位、抑制剂

1)NADH→泛醌,抑制剂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A等

2)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抑制剂抗霉素A

3)细胞色素aa3→O2,抑制剂氢化物、叠氮化物、CO、硫化氢等

)呼吸链有哪些组分,它们各有什么生化作用以及在线粒体膜上的排列顺序

NAD:

主要功能是接受代谢物上脱下的2H(2H++2e),然后传递给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

催化代谢物脱氢脱下的氢可被该酶的辅基FMN或FAD接受

硫铁蛋白:

硫铁蛋白中的铁能可逆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每次传递一个电子

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体系各辅基中的铁可以得失电子,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

泛醌:

接受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还原成半醌,再接受一个电子和质子,二氢泛醌,后者又可以失去电子和质子而氧化为泛醌

从复合体Ⅰ或复合体Ⅱ开始,经UQ到复合体Ⅲ,然后复合体Ⅳ从还原性细胞色素c转移电子到氧

)氧化磷酸化指的是什么、氧化磷酸化中ATP是如何生成,简述其作用机理

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的所释放的自由能ADP和Pi形成ATP,称之为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中ATP的生成可由化学渗透假说解释:

该假说认为,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像一个质子泵,把H+从线粒体内膜内侧泵到外侧,形成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和电势差。

当H+顺着梯度经偶联因子F1-F0返回线粒体基质时,驱动了ATP的合成,根据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质子移动力的计算也说明这种H+移动所释放的自由能是驱使ADP和Pi形成ATP的主要因素

)化学渗透假说要点

a)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上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是间隔交替排列的,催化反应是定向的

b)复合物Ⅰ、Ⅲ、Ⅳ中的递氢体其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定向地泵至内膜外侧空间而将电子传递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

c)线粒体内膜对质子是不透性的,泵到内膜外侧的H+不能自由返回,这样就能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形成膜电位

d)线粒体F1-F0-ATPase复合物能利用ATP水解能量将质子泵出内膜,但当存在足够高的跨膜电子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F1-F0-ATPase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的合成

)何谓糖酵解,写出糖酵解过程中酶促反应方程式、产物及产生能量的反应步骤,并计算产生的ATP数量(P144-148)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G+ATP→(己糖激酶,Mg2+)6-P-G+ADP-1

6-磷酸果糖的生成:

6-P-G→(磷酸鸡汤异构酶)6-P-F(此反应可逆)0

1,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

6-P-F+ATP→(磷酸果糖激酶,Mg2+)1,6-2P-F+ADP-1

 

)何谓三羧酸循环,写出三羧酸循环中酶促反应方程式、产物及产生能量的反应步骤,并计算产生的ATP数量(P153-159)

 

)与糖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有氧氧化主路相比,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特点和生理意义

特点:

a)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不需要通过EMP、有氧氧化阶段即可完成

b)参加反应的脱氢酶的辅酶都是NADP+

c)有磷酸戊糖的生成

意义:

a)产生了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了主要的还原力

b)产生了许多生理上十分活跃的中间体,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产生的磷酸戊糖可参加核酸代谢

c)可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实现单糖的互变

)何谓糖异生,简述丙酮酸异生成糖的过程

丙酮酸→草酰乙酸→PEP→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为什么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

糖、脂肪、氨基酸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讲解。

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生成高能磷酸键。

循环本身并不是释放能量、生成ATP的主要环节。

其作用在于通过四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能量。

三羧酸循环又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糖类代谢与脂肪代谢是通过哪些反应联系起来的

糖变脂—糖(糖酵解)→磷酸二羟丙酮和丙酮酸,前者还原为甘油,后者变为乙酰辅酶A,后缩合为脂肪酸

脂肪→甘油→α-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

植物、微生物体内,乙酰辅酶A→有机酸(TCA中)→丙酮酸→糖

)生物体彻底氧化1分子软脂酸能产生多少分子ATP

7×5(4)+12(10)×8-2=129(106)ATP

)脂肪酸β-氧化有何特点,在此过程中参加反应的辅酶有哪些,其最终产物是什么,去向如何

 

)脂肪酸从头合成和脂肪酸β-氧化过程区别,为什么说脂肪酸从头合成和脂肪酸β-氧化不是相互的逆转过程

脂肪酸从头合成

脂肪酸β-氧化

进行部位

细胞质

线粒体

运载系统

柠檬酸

肉毒碱

酰基载体

ACP

CoA

脂肪酸从头合成

脂肪酸β-氧化

二碳单位参加形式

丙二酸CoA

乙酰CoA

中间产物β-酰基构型

D

L

电子供体受体

供体NADPH

受体FAD、NAD+

二碳参加

多酶复合体

过程

缩合-还原-脱水-还原

活化-脱氢-水化-氧化-硫解

)细胞内只能合成软脂酸,多于1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在体内如何产生

以脂酰CoA作为起点,通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逐步在羧基端增加二碳单位。

延长过程发生在内质网以及动物的线粒体和植物的叶绿体或前质体中。

动物体:

线粒体中的延长相当于β-氧化的逆转,只是第二次还原反应由还原酶催化,电子载体为NADPH;内置网上的延长与从头合成相似,只是酰基载体为CoA

植物体:

叶绿体或前质体中的只负责将软脂酸转化为硬脂酸,碳链的进一步延长则在内质网上的延长系统中完成

)能直接生成游离氨基酸脱氨基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氧化脱氨基:

α-AA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α-酮酸,同时消耗氧产生氨

转氨基:

α-AA和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作用。

不能形成游离态的氨

联合脱氨基:

嘌呤核苷酸循环方式。

脱氨和转氨偶联进行,生物体内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非氧化脱氨基:

还原、脱水、水解、脱硫脱氨基等。

(微生物中个别氨基酸进行,不普遍)

氨基酸的脱酰胺:

谷氨酰胺酶、天冬酰胺酶,存在于动物、微生物、植物中,高度专一性

)氨基酸分解后产生的氨是如何排出体外

1)NH3转变为酰胺,运到排泄部位后再分解(原生动物、线虫、鱼)

2)将NH3转变为尿酸排出(陆生爬虫、鸟)

3)经尿素循环将NH3转变为尿素排出(哺乳动物)

)比较原核生物DNA复制与转录的不同点(317-319327-332)

 

)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不同点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聚合酶

聚合酶Ⅰ、Ⅱ、Ⅲ

聚合酶α、β、γ、mt

复制点

一个

多个

RNA引物

约10个aa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