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3184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docx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2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2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概述2

(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3

(三)两国贸易摩擦的特点对比分析4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似之处4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异之处4

二、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比较5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似之处7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异之处7

三、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措施比较8

(一)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后果8

(二)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效果9

(三)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应对措施的比较分析10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相似之处10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相异之处11

四、对我国的启示11

目录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最为辉煌的时期。

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与此相反,美国经济却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这一时期,日美贸易顺差迅速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向纵深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扭转局势,逼迫日本妥协,直接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

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与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

本文通过对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分析中日两国遭遇摩擦的特点、原因、对策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从中获得日本应对摩擦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化解中美贸易摩擦。

就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也有学者曾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卢艳辉《中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分析》(《求实》,2005)通过回顾七、八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情况与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将两者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李文通《中日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及美国不同政策的反应思考》(《当代经济》,2010),该文从日美贸易和中美贸易对比分析及美国对中日两国不同政策的角度切入,主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概述

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繁荣,在出口导向经济战略的引导下,获取大量外汇,已连续十多年对美贸易顺差,并且数额逐年增加,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趋尖锐。

“1970年,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89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6,而16年后日本增至2108亿美元,基本上与美国的2173亿美元持平。

在1970至1986年的16年中,日本的出口规模扩大了10倍,而美国仅翻了一番。

”[1]在此期间,日美间摩擦范围也逐步扩大(见表1)。

50年代摩擦的焦点是纺织品,60年代转而变为钢铁,70年代时,彩电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中心,80年代发生摩擦的对象则是汽车,严重触及美国国内的支柱产业。

以汽车生产为例:

二战刚结束时,日本的汽车年产量不足1.5万台,仅占同期美国汽车生产量的0.2%。

至1980年,日本汽车生产量超过1000万台,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当时美国生产的汽车在日本市场仅占1%的份额,而日本汽车以其优越的品质,在美国挤占了近1/3的市场。

日本出口产品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日美贸易摩擦更是日趋紧张,由微观经济摩擦转向宏观经济摩擦。

[2]这一时期,日本对美出口势头呈现咄咄逼人之势,而美国国内经济出现衰退,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还面临着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双重困扰,美国对日本的经济优势逐步丧失。

至80世纪末,日本威胁论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

为了挽回这一局面,向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美国政府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逼迫日本签订自愿出口协议。

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由此,日本签订“广场协议”。

虽然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却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其贸易赤字。

美国政府步步紧逼,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两国进行“结构协议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

20世纪80年代,由日美贸易摩擦引起的一系列日本国内经济政策的改变,为此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留下隐患,使日本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表1日美贸易摩擦领域及涉及产品价格(单位:

美元)

计算标准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市场价格

1000

1400

4766.6

14331.9

32853.5

涉及领域

纺织品

钢铁

彩电

汽车

半导体

资料来源:

彭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究,2004,(04).

(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截止2010年10月,我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10月,美国自中国进口299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0%,美方贸易逆差达226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

随着美方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摩擦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

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便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农产品、化工原料、鞋类、纺织品等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

2009年9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信息称,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即在未来3年内分别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35%、30%和25%的从价特别关税。

此后,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呈井喷式发生。

2009年,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达29起,涉及金额约76亿美元,案件数量同比增加53%,金额增长了8倍,中美贸易发展形势日趋复杂,贸易摩擦形势也更为严峻摩擦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的特点。

从涉及的产品看,已从个别产品的摩擦阶段向多产业和结构性摩擦转变;从涉及的领域看,由货物贸易不断向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方面发展。

同时,经贸问题也出现政治化倾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限制高新技术、基础设施、金融、能源等方面投资进行贸易保护,加大了我国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及对外投资宏观调控的难度。

[3]此外,我国出口产品还需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的挑战。

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经贸形势恶化,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增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与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因此,如何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稳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两国贸易摩擦的特点对比分析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似之处

(1)贸易摩擦领域不断扩大。

日美贸易摩擦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纺织品、彩色电视机、钢铁、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我国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商品范围也十分广泛。

包括农产品、服装纺织品、家电、化工产品、机电、家具等。

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对美贸易摩擦似乎重演了日美贸易摩擦的的历史。

(2)所涉及的商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

中日两国在应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都逐步实现了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商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这也使得美国倍感压力,并最终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摩擦事件。

(3)都处于全面摩擦阶段。

对日本来说,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已不再是单一商品受到影响,而是多种产品、多个部门同时受到美国对其发起的挑战。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情况也极其相似。

2009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范围包括油井管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钢格板、钢丝层板、编织电热毯、带织边窄幅织带、镁碳砖等各类产品,并对我国轮胎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异之处

(1)中日两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不同。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口美国的商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大宗商品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与美国相近,日美之间存在相互竞争性。

而我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则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日本来说更低,与美国产品的产业结构形成互补。

(2)出口企业性质不同。

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由日本本土企业制造生产的。

我国的出口主要依赖于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其中包括美国企业生产再返销美国。

[4](3)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发生摩擦的进展不同。

日美贸易摩擦的主线十分清晰,依次经历了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等产品的摩擦,并逐步深入日本体制内摩擦,呈阶梯式发展,在此过程中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并不像日本那样主线清晰,呈交叉式发展。

既包括微观层面上各种商品的摩擦,如纺织品,彩电等,还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开放国内市场方面的摩擦:

2007年4月美国就知识产权问题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诉讼,中国最终败诉。

2010年7月15日,中美共同宣布于自2011年3月19日起,中国增加对美国娱乐产品的开放力度。

此外,中国还需面对人民币汇率、经济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战略调整的问题。

日美摩擦与中美摩擦发生的原因有相同性也有相异性,分析这两者间的关系对我国今后的经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缓解中美间贸易摩擦,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比较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产生摩擦的原因

(1)日美两国间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

由表3可知,从60年代中期起,日本便保持对美贸易顺差,且数额不断增大,进入80年代后,美国对日赤字进一步扩大到70年代末的5倍多。

这是导致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2)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战后日本经济一度处于崩溃边缘,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至20世纪80年代成为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

而美国国内经济衰弱,宏观经济上面临双赤字,同时产业竞争力低下。

日美两国企业在生产效率、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也是造成两国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5](3)日本长期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日美贸易摩擦早期,日本主要运用关税措施限制从美国进口,70年代后则注重采用更加具有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

复杂的进口海关手续、产品质量检验制度等。

此外,鼓励国内企业建立垄断集团并支持缔结垄断协议从而占据国内市场,阻止国外企业进入。

日本还为本国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资助政策。

这些措施也促使美国放弃长期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行“公平贸易”政策。

在对日本进行报复与制裁的同时,也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6](4)与美国产业结构趋同。

日本一直引进美国的产业和技术,并追求与美国相似的产业发展,将技术与市场都依存于美国,却又一再忽视美国要求其改善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政策的要求,这使得日美间的贸易摩擦一再升级。

[7](5)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涌入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加剧日美贸易摩擦。

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债务负担加重,加大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阻力,缩小了日美处理相互间贸易摩擦的空间。

石油危机使两国贸易收支情况恶化,为了弥补逆差,两国都扩大出口,使得原本紧张的贸易摩擦更加雪上加霜。

表2日本对美国出口、进口与贸易收支(单位:

百万美元)

66-70

71-75

76-8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进口

3809

7515

23106

21600

23173

22191

26619

27808

37431

44584

出口

4193

9921

14384

41183

57135

68783

81911

84575

89802

93586

贸易收支

384

2406

8722

19583

33962

46592

55292

56767

52371

49002

数据来源:

资料来源:

胡方:

《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二)当前中美贸易产生摩擦的原因

(1)美国对华贸易赤字。

由表4可以看出,入世以来,我国始终对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除2009年外,美国对华赤字也逐渐上升。

由于贸易结构、贸易转移、统计方式以及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复杂因素造成中国对美存在大量贸易顺差,美国不顾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产业结构,将责任片面归咎于我国对其巨大出口,频频发起贸易争端。

[8]

(2)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7870亿美元的振兴经济方案,“买美国货”条款赫然包含在内。

该条款规定,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或其他制成品成本过高,会损害公众利益。

这无疑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重要标志。

另外,总统行政部门、国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为谋取自身利益,也加强了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程度。

(3)在对美贸易过程中,中国外贸经济也存在着缺陷,这也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我国出口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含量低,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冲击了美国的同类企业,引起其工人失业及企业效益低下。

大批量出口必然会引起贸易摩擦。

加上我国政府长期对出口产品进行出口补贴,使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容易招致反倾销与反补贴。

(4)我国对美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容易引起美国的贸易制裁。

以“轮胎特保案”为例,《上海证券报》的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轮胎对美出口达到总量的近1/3。

[9]比重如此之大很难不引起贸易摩擦。

表3美国对中国出口、进口与贸易收支(单位:

百万美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进口

19182.3

22127.7

28367.9

34427.8

41192.0

53673.0

62936.9

69732.8

69496.7

91878.3

出口

102278.4

125192.6

152436.1

196682.0

243470.1

287774.4

321442.9

337772.6

296373.9

364943.8

贸易收支

-83096.1

-103064.9

-124068.2

-162254.3

-202278.1

-234101.3

-258506.0

-268039.8

-226877.2

-273065.5

数据来源:

美国普查局网站http:

//www.census.gov/

(三)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对比分析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似之处

(1)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都是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

两国的大量出口挤压了美国国内市场,使相关产业遭受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失业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相关利益集团采取各种方式对政府进行施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事件。

(2)中、日两国崛起对美国形成“威胁”。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80年代的日本与当今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为了“遏制”两国的发展,美国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打压,这也是造成中、日两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3)中、日与美国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民族观念。

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上更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

不管是传统、心理还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都与美国这个新兴国家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4)美国是中、日两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由于对美国市场出口的过度依赖,导致市场过于集中,直接增加了对美贸易顺差,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机会。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异之处

(1)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背景不同。

80年代初,世界仍处于冷战时期,日美双方虽然存在矛盾摩擦,但由于面对共同的敌人,两国之间优先考虑政治战略同盟关系,尽量避免经贸关系摩擦,以免损伤政治关系。

美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各种贸易限制。

日本则长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进入国内市场,由此造成日本商品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市场,美国商品却不能自由进入日本市场,导致日美贸易不平衡。

中美贸易摩擦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使中国成为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的受害者。

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试图将矛盾和经济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中美贸易摩擦就是其产物。

(2)出口产品结构和竞争力存在差异。

日本出口产品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中国来说,日本非价格竞争力要远超于中国。

日本产品质量高、信誉好,对出口市场的反应快,能够迅速适应根据市场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使美国本土企业倍感压力。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并往往走低价竞销道路,压低成本,挤出利润。

不但品质得不到保障,国内企业更是形成混战,甚至还容易招致反倾销,得不偿失,造成巨大损失。

(3)国家出口战略不同。

日本国内市场小,资源少,这使得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依赖广阔的国外市场来支撑。

日本成功地打开美国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对美国企业造成严重打击,摩擦不断的发生。

于此同时,对本国市场采取战略保护,阻碍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由此造成尖锐的矛盾。

中国的出口战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的,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创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出口型经济能够弥补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多年的外贸顺差是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三、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措施比较

(一)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后果

(1)采取自主出口限制措施。

80年代初,日本的小汽车以其优越的性能,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使美国本土汽车支柱产业受到重大打击。

1980年,福特公司亏损为15亿美元,克莱斯莱更是达17亿美元。

为了保护国内市场,美国参议院及国会要求日本限制出口,迫使日本自主限制汽车出口美国数量,1981年,日本对美出口汽车数量控制在168万辆,1982年限制为193万辆。

[10]除汽车外,半导体也是80年代主要的摩擦对象之一。

日本半导体产业不仅占领美国市场,还抢夺了原本属于美国的世界市场,使美国国内8个半导体公司有6个面对破产危机,仅剩的2个也损失惨重。

在此情况下,1986年9月,日美两国签订第一次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对美出口半导体数量并扩大美国在日本销售半导体的市场份额。

[11]

(2)签订“广场协定”,日元升值缓解摩擦。

80年代初,美国经济正困扰于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难题,1982年至1983年,美国贸易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1984年的贸易逆差已达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的贸易逆差更是约占全部贸易逆差的50%。

美国希望通过日元升值削弱其出口竞争力,从而缓解对日贸易赤字。

1985年9月22日,5国集团财政部长及其央行行长达成“广场协议”,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

自此以后,日本解决对美贸易摩擦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也对日本以后的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广场协议”生效后,随着日元的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日本的贸易状况。

出口企业需要负担更多的成本,利润降低,进口也减少,外贸依存度开始下降。

当然,“广场协议”签订后所引起的后果远不止如此,还间接导致日本经济长达数十年的衰退。

(3)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日元大幅升值降低了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而必须绕过贸易壁垒大力发展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981年日本对北美的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28%,“广场协议”签订后,对北美的直接投资都超过了45%,1989年,对北美直接投资比例更是达到了50%。

[12](4)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虽然成功地迫使日元升值,却仍未根本解决对日贸易逆差问题,反而使逆差有增无减,显然,汇率问题并不是日美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于是,美国又将谈判的焦点转移至日本独特的经济结构上来。

1986年4月,日本政府发表《为国际协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的报告书》,日本与国际社会相互协调、同时开放国内市场,放松管制,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这也意味着日本从“外需主导型”战略向“内需主导型”战略转变。

日本政府的表态并未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1986年10月,日美就“市场指向型个别领域协议”进行谈判,希望借此进入日本的通信、电子、药品和医疗器械、汽车领域,却仍面对重重困难。

无法顺利进入日本市场的困扰始终纠缠着美国,直到后来,关于日本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的“异质论”成为美国解决与日本贸易争端的理论基础。

日本经济结构中的市场格局和企业系列制是美国企业无法进入日本市场的关键。

1987年7月,开始日美“结构协议谈判”,于1990年6月最终完成报告书,要求日本通过扩大公共事业投资的方式改善传统的储蓄和投资模式;通过税制推进土地开发;修改“大规模店铺法”,完善流通体系;修改垄断禁止法,改变排他性交易习惯;纠正日本国内与国外的价格差。

并要求日本定期对上述要求进行进展情况检查,并将情况公布。

对于公共事业上的扩大投资和土地开发,一定程度上也为日后的泡沫埋下隐患。

[13]

(二)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效果

从2009年至2010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来看,其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

除了采用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外,还大量应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合并调查,并加大了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的实施力度。

涉及众多企业,涉案金额也日趋庞大,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其实,中美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针对两国间频繁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进行对外投资,绕开贸易壁垒。

2006年1月1日,中美纺织品协议正式生效,美国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进行设限。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利用美国未对东南亚出口纺织品设限,在东南亚地区投资设厂,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关税低的优惠条件,从中国进口原料,当地生产后出口美国,从而规避纺织品的出口限制。

实施“走出去”战略由来已久,它对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2)优化出口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所涉及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替代性强,由于价格低,使其容易招致反倾销,因此必须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要以消费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3)扩大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内需的前提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许多努力。

如为了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

并且正在酝酿大规模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平均涨幅有望达到15%。

当然,这些只是社会保障的一小部分,关键是要全面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降低人们对外来的风险预期,减少储蓄,更多地用于消费支出。

通过国内市场来消耗过剩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减轻对外贸出口的依赖。

(4)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对话,促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政府间沟通渠道不断拓宽,对话机制也不断完善,两国间的互动向良性方向发展。

据统计,仅2010年就至少8位美国州长率贸易代表团访华,中国也有多位省级领导人率团访美。

2011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以促进地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美两国在备忘录中表示,支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

该论坛为中美两国省州级领导人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