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性格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052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备性格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刘备性格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刘备性格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刘备性格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刘备性格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备性格归纳.docx

《刘备性格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备性格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备性格归纳.docx

刘备性格归纳

刘备性格归纳.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

刘备的性格类似刘邦,但刘邦生性多疑,又善于纳谏,还没有“妇人之仁”,他们以为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此,而刘邦的草莽性格在他们看来是缺点,若无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

可是刘备却可以说毫无防人之心,又不纳谏,又总是有“妇人之仁”,在关系到前途的最大选择面前总是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样的人能成功,实在是没有理由。

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说是个奇迹了。

  首先看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营造刘备的性格,特地对于一些事情进行了修改: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

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

”。

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

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历史上关于刘备的记载,是如何体现刘备的个性的:

  1、刘备爱喝酒,而且喜欢在军营中和大将士兵们一齐喝酒,史料上记载了刘备两次大摆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胜后,就是上面与庞统发生冲突的这次。

还有一次是在汉中赵云大败曹操,刘备一高兴,就“作乐饮宴至暝”。

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草莽气息。

2、刘备不爱安安稳稳的做在家里享福,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在一齐。

刘备至出道以来,一般都是亲自领兵的,打袁术,打曹操,打蜀中,打汉中和回荆州救援关羽打东吴。

可以说唯一他没有亲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后打江南诸郡和稳定江南诸郡之战,因为这些仗太关键了。

估计刘备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荆州没有到前线。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刘备会为“髀里肉生”而“慨然流涕”吧。

大概也只有刘备会做皇帝不久后就急不可耐的亲自率兵打一场群臣反对的战役吧。

  3、刘备待人坦诚到令人无法相信,帝王们向来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梦中杀人正是这种想法的典型体现,而刘备则不然,与关张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是“同床眠卧”,与诸葛亮是“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

史料记载至少有二次刘备对于刺客坦诚相见,这那像一个帝王?

整个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作为。

  4、不但是不防备关张诸葛等人,甚至将兵权也全部交给他们。

刘备起事之初,就是由关张“分统部曲”,诸葛来了后,就将军权交给诸葛亮(关张对诸葛亮的不满就是因为诸葛亮插手他们的军权)。

打蜀中,军权交给庞统;打汉中时,又将军权交给法正。

总之,根据我的分析,刘备一般不会亲自指挥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观摩,附带重大问题的决策(赵云汉水一仗表现就是如此)。

甚至我认为他亲自率军只是因为他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生活在一齐。

若承认刘备是个草莽英雄的性格,这个推论就不奇怪了。

  5、《三国志.先祖传》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等本身就体现出刘备是个具有草莽英雄气质的人。

若以此性格来看,所有史料中关于刘备做每件事的记载都可以很好的解释。

否则,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刘备安排的性格,有些事无法解释,只好演义一把了。

  刘备少有大志,史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所谓宗中诸小儿,也是刘邦的后代,都可以说得上是帝王贵胄。

和他们说这样的话随时可能招致灭门之灾的。

我觉得这不是刘备年少无知的举动,而是代表着刘备的远大志向。

这也是刘备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

刘备又常被人指责为枭雄。

枭,有几种含义,一种是不孝的鸟,传说枭长大后会咬死母亲,但这个和刘备应该没有关系;一种是指凶猛的鹰类,常说是猫头鹰,我实在不觉得猫头鹰有多么的凶猛。

但无论如何,枭与猫头鹰应该有相似的地方,猫头鹰是白天躲着,夜晚才捕食的。

这应该也是枭的特点。

古人以日为阳,夜为阴。

是否就是指枭这种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现得比较温顺,但一但在人的背后就表现得十分凶猛,会反咬一口。

  指责刘备为枭雄的主要是东吴和巴蜀的人。

对东吴而言,刘备寄宿在荆州,名为和东吴联盟,实则很可能养精蓄锐,并吞东吴。

对巴蜀而言,刘备做为援军进驻巴蜀,随时可能鸠占鹊巢,吞并巴蜀。

所以我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将刘备比作枭雄,应该就是这种解释了。

还有一种解释等同于英雄,是褒义词,应该也不能代表时人比喻刘备的真实意图。

  纵观刘备的前半身,将刘备比作枭雄似乎一点也不冤枉刘备。

刘备投靠公孙攒,最后离开公孙攒投靠了陶谦,这倒无所谓。

但后来,刘备投靠吕布,又率兵攻打吕布,更进言曹操杀死了吕布;刘备投靠曹操,后来又和曹操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刘备投靠袁绍,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刘备借故开溜。

刘备投靠刘表,最后尽得刘表的荆州诸郡。

这些事看上去实际都造成了刘备是个枭雄的铁证。

  但其实刘备是有原因的,吕布本来就是夺刘备的徐州,刘备恨吕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算不得不义;刘备受献帝衣带诏,与曹操誓不两立也是尽忠的表现;刘备因为害怕袁绍报复关羽而开溜,虽然有些对不住袁绍,但为的是兄弟情义,也无可厚非,况且刘备并没有与袁绍为敌。

荆州则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刘备不取刘综的荆州,过刘表墓的吊唁等行动说明刘备更谈不上对不住刘表。

所以,枭雄一说只是出于对手的诋毁之言而已,仔细研究刘备就可以发现刘备并非忘恩负义,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为刘备才能不足,又胸怀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历史巧合而已。

  总体而言,刘备胸怀大志是毫无疑问的,但他表现出对于“宽、仁、忠”的追求也是十分执著的。

例如在夺取荆州后继而攻取巴蜀本是隆中对的战略之一,但因为刘璋与刘备属于同宗,所以刘备一直无意攻取,而诸葛亮又属于不会力劝刘备的人,所以此事一直拖而不决,直到庞统来后。

庞统属于力劝型的谋士,于是就有了下面一番对话:

  统说备曰: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备曰: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统曰: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

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备遂行。

  而刘备夺取西川的过程,也是如此,刘备和刘璋在涪聚会,庞统就进言刘备“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但刘备因为坚守“宽、仁、忠”而不采用。

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庞统又献上中下三计: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刘备仍然以为上计太急,违背了自己“宽、仁、忠”的宗旨而不取上计。

  反对者也许会说,刘备不是依然夺取了刘璋的西川,他的种种做为不过是作秀而已。

我以为其实不然,刘备初进西川并没有直接鸠占鹊巢,而是到葭萌关驻守,这是当时独一无二的举动。

与董卓进京,曹操进京,袁绍代韩馥等行为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而刘备与刘璋闹崩以后,刘备的第一个动作是请求刘璋让其回兵,但傻呵呵的刘璋却命令关隘不许放刘备回荆州,战争由此爆发。

以其说刘备不仁,实在应该说是刘璋不智,请都请不走的刘备要走,你居然还要强留,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所谓兵贵神速,刘备在夺取西川时浪费了无数的良机,整个过程是典型的“不纳忠言”和“处事犹豫”。

这不是刘备的性格缺点造成的,而是刘备不愿违背其“宽、仁、忠”的宗旨而造成的。

所以说,刘备看重的不是锦绣河山,看重的不是成败得失,而是自己的理想。

这不正是一个草莽英雄的标准表现吗?

  三国,之所以精彩,我以为主要就是有蜀汉这一支,可以说是由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人组成的政权,注重江湖义气的刘备,怎么看都更像一个草莽英雄而非帝王。

他居然能成功,z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过也只有刘备这样的帝王,才会有诸葛亮,关羽这样的人才才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千古推崇的楷模。

“千古云霄一羽毛”的中国第一完人诸葛亮,“至今庙貌盈天下”的关羽都应该好好感谢刘备才是。

********************************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

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

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

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

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

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

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张飞卖肉--光说不割·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关公开凤眼--要杀人·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关羽卖肉--没人敢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关公喝酒--不怕脸红·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关帝庙夫人--慌了神·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

「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

「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

「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

『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

「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

「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曹植仙人篇: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

「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

「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

「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

「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肃附蒙背曰:

『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

「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

髦很生气地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

「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肃附蒙背曰:

『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

典论论文:

「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

「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

与魏文帝书:

「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

「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

出师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

「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

「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顾时人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

』」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

「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

「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