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57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x

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第11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主线一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主线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各国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主线三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

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4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基础: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内容:

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

(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的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真题例证1] 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农业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

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

[考向预测1]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  )

A.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

B.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

C.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 C

解析 工业经济恢复是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比得出的,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开始于苏联斯大林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因此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说明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此时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2.苏联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之间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真题例证2]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共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3·课标全国卷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

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

[考向预测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认知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

A.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报告的看法,可知中国借此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利于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故D项正确。

短板27 与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模糊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查短 与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记忆模糊,从而误选错误答案。

例如本题中,关键的时间节点有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有的考生误选A项,是因为没有记清当时的苏联被资本主义封锁,所以未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故排除A项。

有的考生误选C项或D项,是因为没有弄清美国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去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排除C、D两项。

补短 弄清关键时间节点,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4年以后”,即1932年,当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此时的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B项最有可能吸引美国人。

答案 B

[针对练1]

(2017·河南洛阳高三检测)1928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这种做法(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包括了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等,故A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来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已经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导致了农业的长期落后,故D项错误。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4.道路的选择: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加深。

(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复兴工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1)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3)深远影响: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世界经济: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政治危机:

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

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苏联的影响:

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对中国的影响: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真题例证3] 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有限干预

(2013·课标全国卷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 D

解析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故选D项。

[考向预测3]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初没有发生土地改革,且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应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选项同样与题干时间、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限制进口,因而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导致价格暴跌,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大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因而不会出现题干中农产品价格暴跌的情况,故D项错误。

2.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真题例证4] 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安置

(2014·福建文综,2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做法不属于“金融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排除C项;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是想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排除D项。

[考向预测4] 漫画上的罗斯福新政

下图为美国威廉·格罗伯在20世纪30年代所画漫画《名利场——“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其主旨为(  )

A.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新政束缚了美国自由制度

C.经济大危机束缚经济发展

D.新政束缚了总统的行政权

答案 B

3.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

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真题例证5] 苏联工业化对农业的牺牲

(2015·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5]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控

如图是1932年4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

作者意在(  )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答案 C

解析 此漫画作者意在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漫画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C项表述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故D项错误。

短板28 对历史概念的内涵理解有偏差

例题 (2015·课标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查短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从而误选错误答案。

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

而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恢复工业生产的措施,C项属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D项属于保护劳工权利的措施,故都不是正确答案。

补短 认真审题,准确判断题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概念,进而找出正确选项。

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信息“65岁退休人员可获得养老金”是关键信息,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同属一个范畴,故B项正确。

答案 B

[针对练2]

(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因为该法(  )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答案 C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B项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D项错误。

精准训练

一、选择题

1.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

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这一论断(  )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与材料“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特点就是在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错误;“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说明为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指明方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形势是很好的,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用经济封锁的,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纯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1921年列宁曾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列宁论述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商业手段加强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即采用商品市场的方式加强经济的交流,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选D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取消自由贸易;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只有一些修修补补,故排除A、B、C三项。

4.“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

”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纳税后”“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等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

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B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5.下图是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的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示意图说明(  )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限制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工业化方针已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在当时的苏联,私营工业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发展私营工业以推动社会经济恢复,而不是限制私营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尽管工业化方针在1925年12月就已提出,但新经济政策到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才逐渐被废除,D项错误。

6.(2017·晋冀豫高三联考)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