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43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教育问题.docx

《农村教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育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教育问题.docx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

一个沉重的话题

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而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尤其是农村民办或代课教师的月工资只有80—200元。

如在媒体上反响较大的甘肃渭源县70%的代课教师月工资只有40元。

许多农村学校在师生住危房、教师工资被拖欠的情况下,更不用侈谈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场地以及师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落后的基础教育条件怎么可能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呢?

  

(二)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

我走访过近50所农村学校,调查了数百名学生家长,他们几乎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生活很困难,但学生都有学上(包括初中、高中),那时公办教师少,但学生学到的东西倒不少。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反而上不起学了,公办教师多了,学生在学校反而学不到东西了。

这些家长们反映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是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

这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当然,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新的“读书无用论”等因素也是造成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多数教师家在当地,并且配偶没有固定收入,一个人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家在当地,调动可能性小,也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因此改革意识较为淡漠。

很多乡镇经费困难,学校即便严重缺编,乡镇领导也不让进人,宁愿请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这样可节约资金,1个公办教师工资可抵8—10个代课教师)。

山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所教学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是同时教几个学科,这极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造成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就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了。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绝大多数是由小学老师调任,一般都是中师文凭,到中学后往往是通过自修或函授学习尽快使学历达标,而自修或函授学理科难度大,学文科相对较容易(绝大多数是学中文和政史专业),但部分教师学非所用,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教学能力的发挥。

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是由民师经过突击培训,转正而来,其整体素质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

全日制大学生一般都不愿到贫困边远的山区工作,即便是分配来了,工作也不安心,总想通过各种渠道外流,使这些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

  总之,由于贫困地区学校条件艰苦,外面的好教师调不来,本校的好教师又留不住,使这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

  (四)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

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回乡毕业生不懂科学种田,也无其它一技之长,缺乏谋生本领,形成“走出校门,技无一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尴尬局面,出现了“上了学是放牛娃、不上学也是放牛娃”、“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的现象,造成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影响了他们进行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潮流中,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农业收入锐减,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村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五)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

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

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有的孩子才七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

即使是成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样日复一日的路途艰辛,何况这些身体稚弱的中小学生?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许多家长感叹“现在最苦的是学生,为读书真的是两头不见天!

”。

此外,上学路途遥远和住宿使得许多农村孩子不能再帮助家里照看年幼的弟妹,做割草、喂猪、烧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一旦寄宿,这些原本孩子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全部都得由家长承担。

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困难?

归结起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主要表现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重视优等生,忽视其他学生,重视题海战术,轻视优化教学。

农村教育部门的领导在素质与能力之间很轻松地划上等号,认为能力就是素质。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喊口号,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把体、音、美作为素质教育的检验方案,如果某个学生能跳、能跑、能画、能唱,那么这个学生就是高素质!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高考制度与城市一样,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脱离,学生辍学或落榜后,很难适应农村生活,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有很多高考进入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为了考上一个分配竞争力强的大学,选择“复读”之路,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给考生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思想扭曲、心理障碍、身体素质下降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由于统考制度这一指挥捧,使得统考成绩成为检验一所学校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向学校要质量,学校向教师要质量,教师向学生要质量的怪圈。

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不变革,应试教育就不能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教师和学生就不能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二)农村教师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而且工资可能又以各种理由被拖欠、扣留甚至挪用,导致农村教师心理失衡,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

很多年轻教师外流,不是往城市调动就是下海,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严重。

另外,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激励机制不合理,鼓励和奖励农村教师最好的办法是将农村任教的教师一级一级地往上调。

在乡村任教取得一定成绩的,为了鼓励其取得的成绩,可能将其调往乡镇学校,在乡镇任教取得一定成绩的,可能将其调往县城学校。

因此大部分农村有能力的骨干教师被调走,也影响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

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

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

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

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

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政府投入经费不足。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连年增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且没有有效的经费投入监督机制,尚未完全落实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不能保证充足的教育投入。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义务教育。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有些县财政甚至连保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都十分困难。

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县级政府负责筹措与分配,只能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

目前,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单靠县级政府的力量,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两基”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五)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各级政府、电力、通讯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

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六)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满足人们想通过升学来改变学生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心理需求。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排上以升学为根本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考虑较少,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

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地方实际,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致使他们回乡后不懂得科学种田,也无一技之长,缺乏谋生本领。

这就形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要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

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

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从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几乎全部压在了县级政府上,县级政府筹措教育费用又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危房改造、结构、布局调整等工作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和较差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单靠县级政府的力量解决不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该齐抓共管,尤其需要突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特别是中央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和县级政府要将农村教育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统一直接拨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将会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

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

因为农村教育的政府管理部门有多个“娘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即使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对农村教育的管理还分几个部门。

为了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统筹力度,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应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

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两基”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

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还只有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综合性法律中的笼统性的规定,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以保证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我国应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

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量的农村教师流失,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除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外,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用乡土教材,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的需求考虑较少。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初中三年级可不予安排。

如在山区农村可安排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的课程,在沿海地区可安排海产养殖类的课程。

这样,即可以培训回乡从事农业的学生的一技之长,又不会耽误、可升学学生的学习。

教材应采用在地方长期从事农业推广、有经验的农技员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编写的教材,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

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虽然城市、城镇直接受益,但其重要意义和社会正面效应有目共睹。

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

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

没有出路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

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考虑农村考生、填报志愿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

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之业。

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

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

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税收研究所所长郝如玉提出,缩小贫富差距主要靠教育,而不是单靠税收,只有发展教育,给穷人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受教育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

另有调查表明,城市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明显高于农村,50%以上的城市家庭希望子女获得硕士以上学位。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难点在农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如果只在总体上考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的差距。

为此,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

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