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docx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1
论语着本流传了千百年的书籍,只到今天,甚至连外国人也来学习论语。
孔子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里面的精神足以使我们学习一辈子。
年幼的我,读完《论语》,虽然里面有很多精神仍不能充份了解,可是读完着本名著后心得也很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着句话的意思是说:
“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从来都不懂得复习,总以为自己后会把这些知识记住。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到了即将大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才发现自己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在离大考的前几天里,总是在很辛苦地记知识点。
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把知识点都记全。
在考试上吃亏的总是自己。
可是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开开始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果然记得牢了,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论语》教会了我一个学习方法,使我学习更轻松了,学得更高兴了!
子曰:
“君子坦荡荡。
小人张威威。
”意思是说:
“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却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
上学时,我经常担心:
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
妈妈会不会发现呢?
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了出来,妈妈也表扬了我。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
这样使我再也不会担心牛奶被姐姐找到或被妈妈发现我把牛奶藏起来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2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
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
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
《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
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
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
你有什么了不起?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3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
“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
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
所谓: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
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
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
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所谓: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
有神么比石头更硬?
有什么比水更软?
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所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这章随谈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会认为与生活太远,格格不入,不切实际,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要具备的一些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4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
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
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
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
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
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
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
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
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年时为何要“戒色”?
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
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
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
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
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这就能叫君子啦?
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
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
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
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
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
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
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
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
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
什么意思啊?
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
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
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
怎么办呢?
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书心得5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
君子。
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
“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
“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
“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