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238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新人教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故事讲述法:

通过先进人物介绍,感受他们崇高品质;提问学习法:

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几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快速思维,整体把握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2)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点。

这个决议,是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

难点:

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课推进:

[学生概括]一、经过十年的“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阻碍着拨乱反正的正常进行。

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三、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板书]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教师讲解]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动乱至此结束,但“文革”后,党和国家面临许多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问题,清除这些遗留问题,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就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人心所向。

拨乱反正首先从教育和科学战线开始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师过渡]1978年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但它的脚步却仍然显得沉重,“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历史前进的潮流遇到严重阻碍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学生讨论、结合课本回答)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板书]“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教师讲解]“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方针,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引导学生思考:

全国人民是如何破除“左”倾错误的束缚的?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板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奠定基础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板书]2.召开

[教师引导]请大家把课本上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内容有:

一、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教师讲解]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一致同意从1979年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完成了各项议程。

这次全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果,不但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3.意义拨乱反正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转折

开端:

改革开放

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引导]

(1)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这次大会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面临文革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经济上的混乱,如何摆脱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情况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完成了党在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大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这次大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设时期。

3.第三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师过渡]要顺利地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纠正“文革”遗留的冤假错案。

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并且经过了“文革”的动荡,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同时,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一节。

[板书]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并让学生通过例子来证明民主和法制的加强)

[教师讲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2年底,基本结束。

1980年,中共中央撤消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名誉。

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设置问题:

怎样看待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

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废除了“文革”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是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和意义。

[学生概括]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基本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教师讲解]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设置思考题: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据此请回答:

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每次巨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

第一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毛泽东)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邓小平)

课堂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饭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作业设计】

A、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下列各项属于伟大转折的内容的是(  )

A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移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转到改革开放

2.20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周年纪念。

A28年 B32年  C18年 D23年

3.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包括( )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厦门

4.我国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开放格局是( )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5.问答题: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那三次巨变?

【板书设计】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奠定基础

2.召开:

1978年北京

3.意义拨乱反正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伟大的转折

开端:

改革开放

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的加强表现:

意义: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

首先:

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其次:

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

本节课最成功的方面:

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能鼓励学生质疑、讨论。

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

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带着这一问题,我将不断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