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022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ocx

马伟坚1336153075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

暨南大学

MPAcc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

——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

 

课程名称:

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

班级:

2013级兼读制MPAcc

姓名:

马伟坚

学号:

1336153075

 

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分析

——以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

摘要:

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为基础资料,比较16家上市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分析其运用情况,商业银行各监管机构的解释性文件的缺位导致了银行间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存在差异,加强和改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为进一步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

1引言

随着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制造出许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商业银行。

与传统的基本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在给使用者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准确、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投资者的委托代理成本,通过有效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影响投资者预期及其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最终使股价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公司内在价值[1]。

如果上市商业银行利用充分、适当的披露方法,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及时地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情况,更好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的运转。

定期报告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在定期报告内,资产或负债的信息主要在会计报表内列报和会计报表外附注。

上市商业银行在决定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的时候会权衡收益和成本。

但是会计信息披露如果不适当地揭示了银行风险或负面问题,储户和投资者会大量流失,筹资难度提高,筹资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

那么,会计信息披露给银行带来的是高昂的成本。

出于理性,缺乏实质回报的会计信息披露无法对银行构成正向激励,银行绝不会主动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会计信息披露。

夏博辉(2003)追溯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针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文献在2000年以前研究甚少,基本是在2000年以后逐渐兴起[2]。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规避风险的产物,越来越受到上市商业银行的青睐,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其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给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的背景和新的制度环境,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

不仅国内外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规定,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相关性、风险信息、披露原则和披露方法、披露内容、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耿建新、徐经长(2005)指出,长期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一直游离于表外,不能进行表内确认的主要原因在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传统会计理论的指导下不被确认。

这种只在表外披露的方式必然产生信息披露不足的后果。

所以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理论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是会计界的必然选择[3]。

李艳、朱琪(200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能够釆用实时报告模式或者使用VaR模型对金融资产进行风险管理,将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4]。

吴成(2007)对新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的分析,探究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模式的可适用性,并对此计量模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5]。

罗雯雯(2009)通过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银行虽然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公允价值估值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信息的波动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

余芬(2012)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从XBRL报告出发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提出展望[7]。

赛娜(2013)对2010年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得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相关思考[8]。

张轩宇(2015)发现双方合约执行与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所签的合约中,大部分关键信息主要体现于表外,若其交易方的表外信息未在合约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被交易者获得,将会对交易者造成巨大风险[9]。

2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理论

2·1衍生金融工具在银行业方面的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与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其他项目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的波动大;二是未来结算特性,这两个差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存在高风险性和高杠杆性的特征[10]。

由于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基础工具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因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者面临着很大的价格变动风险。

因此,在满足人们规避投资与筹资活动中特定风险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也被一些试图冒险牟利者用来进行投机,主要是对冲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用作避险(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

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满足了市场对规避风险和保值的要求;②促进了基础金融工具的发展;③拓宽了金融机构的业务;④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⑤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比如互换);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证券化[1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开发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质量和分散风险以及风险识别、风险定价等方面显示了极大的效用,同时也可以盘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持有的长期资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产利用效率,因此受到了商业银行的欢迎,使得全球的商业银行几乎成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力军[12]。

2·2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

构成我国商业银行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的文件主要由三个机构出台,分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的规范、时间、内容如下表1。

 

表1、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相关规范

部门

内容

颁布实施时间

国务院

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3年12月

财政部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11月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

2005年8月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

2006年2月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通知》

2014年7月

银行监管机构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

2002年5月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

《公幵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一商业银2003年3月上市公司监管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2003年3月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一商业银2008年7月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2008年7月

《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4年8月

资料来源:

根据相关国家部门公开的文件整理

2·3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对商业银行信息使用者来说,其会计信息披露极其必要。

监管机构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可靠的经济信息,而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会计信息。

投资者只能通过对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从而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银行的债权人最关心的是银行的清偿能力,反映清偿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会计信息中得到。

会计信息披露在债权人做出信贷决策过程中必不可缺。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12]。

银行业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是:

(1)会计报表中变动幅度超过30%以上的项目及原因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

(2)银行自有衍生品交易产品的描述;(3)对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公允价值的列示;(4)衍生金融工具适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5)所持的衍生工具种类,计量属性,持有目的,合同价值或名义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对比列示,并说明名义价值不能预测风险;(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7)分部报告的资金业务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报告;(8)风险管理及对策中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9)关联方交易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13]。

3上市商业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比较

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为基础资料,比较16家上市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比较分析其披露情况。

3·1披露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实务中通常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目前仅银行间场外衍生金融产品就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具体类型[14]。

通过对沪深股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的逐家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是掉期(互换)、远期、期权、期货四种基本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标的物主要是利率、汇率、股票、货币、信用违约等。

各上市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类型见表2。

 

表2、2013年上市商业银行所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

种类

远期

掉期(互换)

期权

期货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光大银行

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北京银行

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

数据来源:

通过对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度财务报告整理得到。

3·2披露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

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都有其相应的目的。

根据对上市商业银行年报资料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目前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主要在于银行自身进行风险管理或者应客户要求而进行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16]。

表2是我国上市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目的统计。

我国上市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中,更多是源于投机套利,其次是套期保值或两者兼而有之。

表3、2013年上市商业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

目的

套期保值

投机套利

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

×

中国农业银行

×

×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

×

×

光大银行

×

×

×

民生银行

×

×

交通银行

×

兴业银行

×

×

中信银行

×

华夏银行

×

×

平安银行

×

×

北京银行

×

×

南京银行

×

×

×

宁波银行

×

数据来源:

通过对各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告整理得到。

√表示年报中明确披露持有目的,×表示2013年财务报告未明确披露持有目的。

3·3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

选用的项目披露参考黄益平(2009)《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包括会计政策、基本信息、公允价值、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套期活动八个方面[17],统计结果如表3。

表1·我国上市银行2013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银行

名称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光大银行

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北京银行

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

项目披露比率(%)

会计政策

确认条件

100

计量基础

100

基本信息

取得方式

100

损益确认

100

估值层次

100

信用风险

管理方式

100

风险敞口

100

利率风险

管理方法

100

定量信息

100

流动性风险

到期期限风险分析

100

管理方法

100

定量信息

100

套期活动

关系描述

-

-

-

-

-

-

-

-

-

-

-

-

100

套期工具描述

-

-

-

-

-

-

-

-

-

-

-

-

100

套期工具公允价值

-

-

-

-

-

-

-

-

-

-

-

-

100

被套期风险性质

-

-

×

-

-

-

-

-

-

-

-

-

-

80

套期有效性评价

-

×

×

-

×

×

-

-

-

-

-

-

-

-

-

20

银行披露指数(%)

100

95

95

100

90

9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注:

(1)“√”表示有披露,“×”表示未披露,“-”表示本期没有符合套期会计处理的项目。

(2)以上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银行2013年财务报告。

(3)银行披露指数=已披露的项目数/要求披露项目总数,反映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广度;项目披露比率(某一项目)=披露的银行数/银行总数,反映上市银行对某一项目的披露水平

4商业银行之间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差异分析

4·1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目的信息披露的差异分析

截至2013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总数为16家,其中包括4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除了南京银行2010年9月才通过银监会批准进行衍生金融产品业务,从2011年才开始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其余15家银行连续三年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占比93.75%。

根据对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年报资料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目前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主要在于银行自身进行风险管理或者应客户要求而进行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

我国上市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中,更多是源于投机套利,其次是套期保值或两者兼而有之。

16家上市银行中,还有3家银行无法判断出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对衍生品的运用在深度、广度和创新上都有限。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是四种基础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变形,其中远期和掉期运用最为普遍,基本上所有上市商业银行都在运用,但对于互换和期货等则较少涉及。

4·2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分析

随着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强,各大上市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规范,2013年银行披露指数达到90%以上。

在会计政策、基本信息、公允价值方面,16家上市银行均进行了基本符合要求的披露;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方面,16家上市银行均做了管理方法和定量信息的披露。

在套期活动方面,存在套期活动的银行均做了套期关系描述、套期工具描述、套期工具公允价值这三方面的披露。

仅有招商银行一家未披露被套期风险性质,建设、浦发、招商和中国银行都未对套期有效性评价进行披露。

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并不清晰、明确,难以详细的项目。

这也进一步导致对各个项目所设定的标准其计算出的结果与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状况存在着必然的偏差。

这是披露指数和披露比率两个指标的固有缺陷,本文选取了这两个指标自然无法完全回避。

大致上说,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对新准则和相关规范要求的遵循度可以算差强人意。

披露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还有一个市场检验过程。

5相关建议与结论

5·1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位置必须规范

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规定没有统一模式,多为规范性、概括性,对上市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多差异,包括披露的内容、侧重点、格式等。

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规范、统一的披露,另一方面对分析银行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也会产生较大阻碍,报告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各上市银行年报。

财务报表附注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最集中的位置。

建议将衍生金融工具名义价值、公允价值和损益集中披露。

当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银行可能造成重大影响时,管理层讨论和分析部分应该对其做出相应的提示。

同时在风险管理部对其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敞口应该放在风险管理部分。

在公允价值说明部分按照三个层级分别披露每类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同时,不定期地以简报的形式对上述公告进行细化分析和专业解释,以方便广大报表使用者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走势进行分析。

这样,既保证了报表使用者能得到较全面、正确的信息,同时,又避免了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造成错误理解所导致的盲目投资的情况。

5·2银行应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性大,银行一般每季对其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信息披露,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可能每天都在变动,增加了对其充分披露的难度。

鉴于制定健全的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需要时间,为了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要,建议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近期应建立一套定期披露与重要性披露相结合的制度,一方面,定期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当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变动时及时披露,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披露水平。

披露期限过长不利于上市银行透明度的提升,不利于投资者和监管者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5·3加强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与风险监控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此要求企业详细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风险是不现实的。

所以,建议在要求企业进行上述披露的同时,应由政府成立的权威机构定期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构成、几大类合约的基本走势、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情况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出来。

通过适时全方位的信息披露,对衍生金融产品的各类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详细披露,使商业银行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其他社会公众等充分了解衍生品运用对企业的影响,及时作出正确决策。

从而也有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广和进一步的良性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信息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条款和条件。

如果已确认和未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很重要,对企业现时财务状况和未来经营成果都有重要影响,那么该合约条款和条件均应当披露。

综上结果发现:

现阶段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规范,但还是存在披露的有用性低、广度和深度有限、披露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多差异以及及时性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和解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由于银行报表的特殊性和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目的的特殊性,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与其他企业的有关披露存在不同的地方,这种差异应当由上市银行的有关监管机构进行规范,而目前我国证监会和银监会并没有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补充规定。

就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有关准则来说,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在公允价值披露、风险管理披露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如关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规定较少,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识别衍生金融工具使企业面临的风险状况和企业所进行风险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文妍,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价值关联性及适度性研宄[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5.

[2]夏博辉,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

[3]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艳、朱琪,风险估值模型在衍生金融工具自愿信息披露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6.(10):

95-96.

[5]吴成,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8):

68-69+76.

[6]罗雯雯,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09,(06):

42-44.

[7]余芬,浅析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J].时代金融,2012,(15):

126.

[8]赛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2):

17-19.

[9]张轩宇,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及风险管理[J].新经济.2015.

(1).39-40.

[10]宋德亮,商业银行会计与信息披露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2.10.

[11]NanceDR,CWSmithJr.andCWSmithson.On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Hedging[J].JournalofFinance,1993,(48):

267-284.

[12]孙玉军,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0.(9).8-11.

[13]颜延,会计报表中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13.(4);32-37.

[14]凌景晓,对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宄[J].金融会计,2005(10),18-21.

[15]薛楠,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机制分析[J].金融会计,2006.(11).

[16]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

(2).

156-160.

[17]黄益平,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18]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侯锦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与披露探讨[J].会计之友,2011

(2).

[20]胡奕明,关瑞娣.会计准则实证研究:

问题与视角[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